中篇小说《湘妹子》(4-6)
作者:洪小留,网名:采风
四、桃花江畔
公司人事变动,将采风与湘妹子派到了湖南益阳的桃花江畔。这里因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而名动天下,成了无数人心中的佳丽之乡。仿佛一脚踏入,就能听见江水在低声吟唱那首老歌。
他们入职的竹海民宿,静静藏在连绵无尽的翠绿竹涛间。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万点碎金;清风拂过,竹叶簌簌作响,如低吟浅唱。白墙黛瓦的中式楼阁,在青竹掩映中若隐若现,透着几分诗意与雅致。
湘妹子凭借摄影特长,负责民宿宣传拍摄与接待;采风则用细腻的文笔撰写推广文案,同时兼做导游,将当地的人文典故娓娓道来。两人一静一动,如同山水相映,默契无间。
一次,几位上海女游客入住,湘妹子笑吟吟地递上清凉的竹香茶。游客赞道:“早闻桃花江出美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湘妹子莞尔:“是咱这山水钟灵毓秀,把人养俏了。”她领着客人参观楠竹家具与手工竹编装饰,指尖轻抚纹理,将竹文化的韵味讲得生动传神。
与此同时,采风正带着男游客站在观景亭,指向远方云雾缭绕的浮邱山:“那是道教圣地,古迹遍布,传说葛洪曾在此炼丹修行。”有人追问江名由来,采风笑道:“相传仙女下凡长眠江畔,后来桃树成林,春天花开似海,故得此名。”话音落下,山风拂来,带着淡淡的花香。
他们接待的第一个外国旅行团来自尼泊尔。首站便是桃花洲,洲上桃花灼灼,粉瓣随风轻舞,宛如一片绯色云霞。湘妹子穿梭花海,捕捉他们惊喜的笑容;采风则用流利英语,将桃花江与“美人窝”的传说细细道来。语言虽不同,眼中的光却一样热烈。
清晨告别张家界,大巴沿着蜿蜒山路驶向凤凰。车窗外,山峰被云雾缠绕,宛如仙境,似乎在悄悄预告一场诗意的相遇。
中午,古城轮廓渐渐清晰。沱江悠悠穿城而过,吊脚楼依山而建,木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湘妹子早已在码头等候,带大家登上乌篷船顺流而下。船至江心,她取出银片与小锤,演示苗族银饰的制作,手把手教游客敲击花纹,银光闪烁间,笑声与锤声交织成趣。
夜幕降临,沱江两岸灯火次第亮起,古城披上一层金色轻纱。微风拂过,江面波光粼粼,乌篷船轻轻摇曳,像在低声诉说古老的故事。夜市里,血粑鸭香气浓郁,酸汤鱼色泽诱人,尼泊尔朋友一边品尝,一边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着“Delicious!”
石板路上,他们的小麦色肌肤在夕阳余晖中泛着健康光泽,深邃的眼眸如喜马拉雅湖水般清澈。男子步伐稳健,女子纱丽随风轻舞,色彩如加德满都集市般绚烂。湘妹子带他们走进沈从文故居,木门吱呀开启,昏黄灯光映照着墙上的照片与手稿,文学中的湘西此刻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离开故居,他们品尝香甜的糍粑,欣赏苗绣的精巧。偶尔传来几句带着异域腔调的英语,与古城的叫卖声交织,构成一幅跨越国界的动人画面。
当最后一盏河灯缓缓漂向远方,尼泊尔朋友们相视一笑。那是一种无需翻译的默契——这趟湘西之旅,不仅让他们遇见了美丽的风景,更感受到了凤凰古城深厚的文化与温暖的人情味。
桃花江上月初升,沱水悠悠照古城。笑语随风越山海,一盏河灯万里情。
五,墨戎苗寨
七月的湘西,云雾像轻纱一样笼在群山上。湘妹子背着一个绣着彩蝶的小背包,走在队伍最前面,她的笑声清脆得像山间的泉水。采风则提着相机,时不时停下拍下沿途的风景。
他们先在凤凰古城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带着尼泊尔团队前往神秘的墨戎苗寨。
“墨戎,苗语意思是‘有龙的地方’。”湘妹子回头冲大家眨眨眼,“这里可是宋祖英的家乡哦。”
车子一进苗寨,眼前便是碧水青山,木屋错落,青瓦在阳光下闪着光。一条漫水桥横在水面上,桥下潺潺水声像在唱歌。
他们刚踏上桥,就听到鼓声阵阵。桥头的长亭里,两位穿盛装的湘妹子敲着鼓,笑容像花一样灿烂。
“要对歌才能进寨哦!”一位鼓娘调皮地说。
湘妹子立刻接过话:“那我们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的声音带头响起,团队成员纷纷跟上,采风则在一旁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
歌声与鼓点交织,连山风都似乎在倾听。唱罢,一条黄绸带横在路中央,两位阿妹笑着邀请大家合影。湘妹子拉着采风站到中间,和两位鼓娘一起比了个剪刀手。
进了寨,地导是个圆脸的小阿妹,眼睛亮得像会说话。
“记住哦,见到苗族小孩不能摸头,进苗家不能踩门槛。”她认真地叮嘱。
巷子像迷宫一样,忽高忽低。湘妹子和采风边走边聊,不时为队员们指路。转角处,湘妹子忽然指着一扇挂着风铃的木窗说:“你们听,这声音多像在欢迎我们。”
他们走进一户挂着宋祖英照片的人家。小阿妹笑着说:“我们来玩个选亲游戏,谁愿意当新郎?”
湘妹子立刻把目光投向采风:“你上啊!”
采风连连摆手:“我负责拍照就好,让基兰和普雷姆来!”
两位尼泊尔人换上苗族盛装,胸前挂满银饰,走路叮当作响。只是裤子松松垮垮,时不时往下掉,惹得湘妹子笑得直不起腰。
“既然只能选一个,那就用锤子、剪刀、布来决定!”小阿妹当起了裁判。
基兰赢了。普雷姆故作失落。采风说“唉,林花谢了有春红啊。”湘妹子在一旁打趣:“没关系,下次来让你当新郎。”
在桐油味飘香的木楼里,基兰披红挂彩,当起了苗族新郎。湘妹子和采风站在人群最前面,一个用手机录像,一个用相机拍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离开木楼,他们来到一位老阿妈的茶房。老阿妈满脸皱纹,却笑得很温暖。湘妹子端起茶杯,恭敬地对老阿妈说:“阿妹敬您一杯。”采风则悄悄拍下这感人的一幕。
茶香氤氲,像把人带回久远的岁月。有人忍不住买了几包茶叶,湘妹子和采风都在一旁帮忙挑选。
中午,他们一边吃长龙宴,一边看苗族阿哥阿妹表演。湘妹子甚至被拉上台,和苗家姑娘一起跳了一段舞。采风则忙着在台下拍照,生怕错过她的每一个舞姿。
忽然,窗外飘起细雨。雨丝轻轻打在屋檐上,湘妹子望着窗外说:“这雨真美,像为我们送行。”
出寨时,桥头的两位阿妹正捧着照片等候。湘妹子和采风接过照片,相视一笑,照片上,大家笑得那么真,那么美。
回程的路上,湘妹子靠在车窗边,轻声对采风说:“下次,我们还要带更多朋友来这里。”
采风点点头,心里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六、芙蓉镇与竹海夜归
盛夏的傍晚,湘妹子与采风带着北京来的旅游团队,走进了芙蓉街。石板路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辉,古色古香的木楼鳞次栉比,檐下红灯笼随风轻摇,映得整条街如梦似幻。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芙蓉街!"湘妹子声音清脆,带着特有的湘西韵味,"这条街因电影《芙蓉镇》而闻名,1986年,谢晋导演带着刘晓庆、姜文等演员在这里取景拍摄。"
她指着前方的大瀑布说:"看到那道飞瀑了吗?电影中很多重要场景都在这附近拍摄。影片以'四清'运动和'文革'为背景,讲述了胡玉音(刘晓庆饰)从卖米豆腐起家,到经历人生起伏的故事。"
湘妹子领着大家来到一家米豆腐店,店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就是电影中胡玉音卖的米豆腐,"她笑着介绍,"用优质大米浸泡后磨浆,煮成糊状再冷却切块,配上秘制调料,酸辣爽滑,是湘西特色小吃。"
北京客人们纷纷坐下品尝,有人赞道:"果然名不虚传,又酸又辣,真过瘾!"湘妹子补充道:"电影不仅让芙蓉镇闻名全国,也让米豆腐成为了湖南的一张美食名片。"
她继续讲解:"《芙蓉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影片中的'芙蓉镇'其实是在湘西多个地方取景,而这条街因为保存了完好的明清建筑和独特的瀑布景观,成为了最主要的拍摄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团队恋恋不舍地离开芙蓉街,乘车返回桃花江竹海民宿。
沿途,窗外的山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偶尔能看到远处村落的点点灯火。车内,湘妹子与客人们分享着更多关于湖南的趣闻轶事。
"我们桃花江不仅出美女,"她笑道,"还有很多独特的民俗。比如每年的端午节,我们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还有喝雄黄酒、挂艾草的习俗。"
一位北京客人好奇地问:"湘妹子,你说桃花江是美人窝,有什么秘诀吗?"
湘妹子眨眨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桃花江的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我们还有特制的擂茶,用花生、芝麻、绿豆等原料擂制而成,既能解渴又能养颜。"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团队终于抵达竹海民宿。夜色中的竹海静谧而神秘,月光透过竹叶洒在石板小径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各位晚安,"湘妹子站在民宿门口,微笑着与大家道别,"明天一早,我带你们去看竹海日出,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美景!"
北京客人们纷纷表示期待,带着一天的美好回忆和对明日的憧憬,各自回房休息。湘妹子与采风并肩站在民宿前的露台上,望着夜色中的竹海,相视而笑。
"今天大家都很开心,"采风轻声说,"你的讲解真是越来越专业了。"
湘妹子笑着摇摇头:"我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湖南的美。你看,从芙蓉镇到桃花江,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
夜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千年情怀。湘妹子与采风并肩而立,心中都明白,他们的故事,也正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