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牺牲在三晋大地的抗日英雄
杨裕民(1889年----1939年),河北省迁安人,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又名杨十三,留美博士、大学教授、著名造纸专家。
一、寻求救国之路
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各院校的爱国师生纷纷响应,杨裕民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随后,他参加了“觉悟社”,并与周恩来等一起排戏演出,以爱国剧目向民众宣传爱国思想。杨裕民由此逐步树立“工业救国”的信念,1920年赴美半工半读,在纽约塞瑞斯大学专攻造纸专业,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1924年,在*的影响和推动下,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杨裕民认为:挽救中华单靠工业发达还不行,必须唤起民众、和民众相结合进行革命,从此他逐渐摒弃“工业救国”思想,积极支持国共合作。
同年春,他和侄子杨秀峰利用假期回到家乡,在本村办农民讲习班,秘密向农民介绍南方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和国际时事以唤起农民的觉醒、去反抗黑暗统治。为提倡尊重女权,他取得父亲杨立三的支持,又创办了一所“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学生免费入学,开创了农村女子求学之风。
1929年,杨裕民受聘于河北省工学院任教授兼斋务课课长。1931年,首创“碱法亚硫酸盐苇浆造纸技术”。九一八事变后,杨裕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日军入侵华北,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发动进攻,爱国军民展开了全国著名的长城抗战。杨裕民坚决声援在喜峰口一线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积极呼吁“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
二、践行抗日之志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正在北平养病的杨裕民立即回到天津。听闻经过*的积极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他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他四处奔走,号召大家为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喟然自勉曰:“我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也。”并动员老同事、同学、朋友共同参加抗日。同年9月,杨裕民加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并任委员。
1938年春,中共河北省委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的名义,计划在冀东举行抗日大暴动,杨裕民在党的领导下,满怀爱国激情,毅然投笔从戎。3月,他和子女杨效昭、杨效棠(永进)同到冀东,投入党领导的大暴动。他住在遵化县地北头村洪麟阁家,在李楚离的指导下,与洪麟阁秘密策划举行起义,并亲自到滦县、乐亭、丰润等县开展动员工作,参加了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的军事会议。
他和当时冀东党组织负责人李运昌、李楚离、胡锡奎及爱国人士洪麟阁、民团头目高志远等一起,研究暴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暴动后的有关问题。后在滦县多余屯开会,成立冀东人民抗日联军,公推高志远为司令,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杨裕民为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
由于汉奸告密,丰润县沙流河伪警民团突然包围了洪麟阁的家。洪麟阁、杨裕民指挥暴动队员击退伪警,然后将队伍转移到玉田县的小狼山。7月7日,丰润、玉田的日伪军1000余人将洪麟阁和杨裕民领导的暴动队包围在小狼山。当时,洪、杨只带100余人,因预定在7月16日举行起义,因此,队员们分散隐蔽在各县、村,仓促中无法通知集中。
在此紧急情况下,杨裕民掩护洪麟阁带少数警卫员突围去玉田十里坨,找李楚离、杨效昭和二总队杨受青,请他们带队来支援小狼山。送走洪麟阁后,杨裕民与敌人进行周旋,深夜转移至鲁家峪。敌人尾随紧迫,丰润、玉田、遵化三县日伪军1500余人将杨裕民等围困在鲁家峪。一直到第三天,洪麟阁带二总队赶来援救,杨裕民等才于深夜冲出重围。他们认为行动已经暴露,于是决定于7月9日提前举行起义。
起义后,杨裕民率部协同八路军邓(华)宋(时轮)支队与日伪军作战50余次,曾收复玉田等15座县城。
9月底,杨裕民在窝洛沽传达了八路军四纵队九间房军事联席会议精神,命令抗联部队迅速西进至平西整训。
转移途中,抗联部队在蓟县马伸桥附近台头村遭敌重兵袭击,洪麟阁壮烈牺牲。杨裕民率部继续转移,行至潮白河时,西进的路被敌人切断。杨裕民按上级要求,带连以农、马溪山等20多名干部,从另一条秘密路线去了平西。
三、魂驻太行之颠
1939年春,杨裕民受朱德总司令电召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从事军事工作。总部为他召开了欢迎会,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接见了他,对他的义举和冀东的工农武装暴动都给予了很高评价。6月2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社论,对杨裕民积极参与筹划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领导抗日联军配合八路军宋、邓四纵队与日伪进行浴血奋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杨裕民对《新华日报》记者发表谈话:“冀东之亡,不于战败而被吞并,实亡于和平谈判之下的特殊化。冀东人民当了六年的亡国奴,当的颇为不明不白。世界不知,国人也有很多不知,切身感到奴役之苦的唯冀东人民自己。”
杨裕民深知军需物资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提出“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的建议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支持,为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同年夏,日军分九路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杨裕民跟随总部转移。途中他的胃病再次复发,而且比历次都严重,他只好躺在担架上跟随警卫部队在太行山的浊漳河一带和敌人兜圈子。
由于长时间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又时逢盛夏酷暑、阴雨连绵,他的病情日益恶化。朱德、彭德怀、左权等总部首长对他关怀备至,在敌情万分紧张、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每日都要探望他的病情。
总部首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感动至极,他深为革命志愿未竟、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正是祖国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辗转于担架病床之上,心急如焚。朱德了解到他在病重时还念念不忘回冀东的心情,就安慰他说:“不要回冀东去了,在哪儿都是抗战。就留在总部吧!”
7月21日下午6时,杨裕民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黎城县上遥镇附近,与前来“扫荡”的日军遭遇。当时,正是滂沱大雨,这里是个山湾子,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杨裕民他们在警卫部队的掩护下,经激战涉过了浊漳河。然而,处于重病垂危的杨裕民,经不起担架上的激烈颠簸和摇摆,心脏停止了跳动……杨裕民舍身为国,鞠躬尽瘁,积劳病殁,终年50岁。
他在临终前,还反复嘱咐连以农、冯于九等人:“你们要紧紧地跟共产党走!抗日的意志不能消沉,共产党、八路军叫我们干啥就干啥。中国若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日本鬼子是打不出去的,也告诉在‘抗大’学习的那几个人,好好学习、工作!”
杨裕民病逝后,八路军总部为表彰他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不渝的高贵品德,在襄垣县土河村召开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为杨裕民题送了挽联、挽词。毛主席题送的挽联是: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朱德总司令题送的挽词是: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追悼会由朱德总司令主持,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彭德怀说:杨裕民的逝世,使我军失去了一位亲密合作的忠实朋友,使冀东人民失去了他们的抗日领袖,使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杨裕民是广大知识分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重庆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也于1938年9月18日在沙坪坝南渝中学礼堂为杨裕民召开了追悼大会。追悼会的发起人有韩举贤、高韶亭、张伯苓、刘清扬、张中庸、于树德、魏明初、王仙槎、董必武、叶剑英等,董必武、叶剑英代表十八集团军参加追悼会,董必武在会上讲了话,称赞杨裕民对抗战有功、有爱国正义感。
全国解放后,1950年10月2日当地人民政府将杨裕民的遗骨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50年10月21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举行了安葬左权将军暨杨裕民等烈士公祭大会。
2014年9月,杨裕民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上一篇: “七仙女”牵线作媒 “六安茶”远嫁他乡
下一篇: 吕末三沉浮记(修订版)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