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西老街上的理发师
溪西老街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老郭的理发店就在街角低洼处。那是座百年的木结构老屋,门楣上还钉着一块小小的铜牌——"溪西街27号",字迹已被风雨磨得模糊,却依然透着几分书卷气。
每日破晓,"嗤—嗤—"的磨刀声准时响起。老郭弓着背,手中的德国剃刀在牛皮带上划出优美的弧线。若是细心人便会发现,他磨刀的角度永远保持精确的45度,每次往复30次,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是他的数学脑子算出来的——既能磨利剃刀,又不会过度磨损。
隔壁牛肉面馆的生意红火得很,可老板最近愁眉苦脸。"创建文明城市要检查,"他嘟囔着,"说我们厨余垃圾分类不合格。"老郭正在给客人修面,剃刀稳稳停在半空:"我帮你算算。你每天用面50斤,牛肉30斤,葱姜蒜各..."他随口报出一串数字,"配两个分类桶,大的装厨余,小的装其他,比例3:1正好。"
面馆老板将信将疑地照做了,第二天居然顺利通过检查。从此老街坊们都传说:"老郭的脑袋是算盘做的。"
但老郭最挂心的还是每年汛期。他的理发店成了老街的"水文站",墙上的水痕标着年份:98年0.5米、08年1.2米、16年1.5米... ... 他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每次洪水的流速、流量、持续时间。夜深人静时,他就着昏黄的灯光演算,纸上写满微分方程。
去年夏天,暴雨又至。浑浊的江水漫过门槛,老郭照例拿出祖传的长柄木勺。这时老李踩着水来了——这个被解职的工商所人员总是抱怨得比洪水还汹涌:"排涝站那些吃干饭的!就知道按老标准办事..."
老郭突然停下舀水的动作:"你说到点子上了。"他擦擦手,从柜台下取出笔记本,"我算了十年数据,现有排涝标准确实偏低。你看..."雨水打湿的纸页上,曲线图清晰显示着汛期水位正在逐年上升。
第二天,老郭破天荒关了店门。他带着笔记本去找街道主任,一页页讲解他的计算公式:"根据概率分布模型,五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已经不够,建议提高到十年一遇..."主任推推老花镜:"老郭,你这些数据哪来的?""水告诉我的。"老郭指着店墙上的水痕,"它们每年都在我家墙上写报告呢。"
最让人意外的是老李。这个往日只会抱怨的中年人,居然主动组织街坊联名。他红着脸说:"老郭舀了十年水,该我们帮他舀一回了。"
秋天的时候,排涝站开始改造施工。工程队长特意来找老郭:"您那个水位计算公式,能再给我们讲讲吗?"
如今的老郭还是每天磨剃刀,但墙上多了张溪西街排水工程示意图。老李成了理发店的常客,虽然还是爱发牢骚,但总会加一句:"老郭,你给算算这事该怎么办?"
暮色渐浓,最后一个客人离开后,老郭坐在门槛上乘凉。牛肉面馆老板端来一碗面:"按你算的比例放调料,生意更好了。"老郭笑笑,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排涝站。
忽然想起父亲传他剃刀时说的话:"咱这行当,既要理得平头上的万千烦恼丝,也要算得清人间的得失利害。"月光照在磨刀石上,映出一道柔和的光晕。老郭轻轻抚摸剃刀上的象牙柄——这把理过无数头颅的刀,或许也正在理清这条老街上大大小小的疙瘩。
洪水还会来,但老郭知道,这一次,溪西街准备好了。
上一篇: 溪西街上的理发师
下一篇: 锅包肉、黑木耳炒肉丝、豆角炒肉丝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