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师恩似烛照前路

作者:吴柳杉 阅读:8 次更新:2025-10-18 举报

人到中年,许多学生时代的往事已经模糊,唯独那段岁月于我,依然清晰如昨。

那时的我,有着一种近乎顽劣的“懒”。数学课的代数题,过程写得洋洋洒洒,最终得数却吝于计算——并非不会,只是不想。这状况一直延续到初二下学期,直到王老师成了我们的新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初见王老师,中等身材,挺拔如松,眉眼间天然一股威严。板正的藏蓝中山装,一丝不苟的短发,仿佛时刻准备投入严肃的“教学战斗”。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无私的育人情怀,成为了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和人生旅途中的引路人。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点滴,如今回想起来,依旧带着穿透岁月的温度。

有一节几何课,当讲到‘圆锥的侧面展开’时,全班同学对着课本上的平面图愁眉不展,连最活跃的男生也趴在桌上用粉笔头堆圆锥模型。

那天下午的自习课,王老师抱着一个木箱子走进教室。他默不作声地取出工具:裁好的硬纸板、量角器、胶水,还有一盏老式台灯。“同学们看好了。”他的声音像往常一样沉稳,却带着不易察觉的兴奋,“数学不是纸上的线条,是能握在手里的真实。”他蹲在讲台前,用台灯的光束斜照在圆锥模型上,墙壁上立刻投映出扇形的阴影。“你们看,这束光就是展开面的轨迹。”他一边转动模型,一边用红粉笔在黑板上勾勒投影的轮廓,粉笔灰簌簌落在他洗得发白的袖口上。

那天放学后,他留我们几个理解困难的学生在教室,把硬纸板分给我们:“自己做一个,做错了我这儿有备用的。”暮色渐浓时,我终于折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圆锥,他蹲在我旁边,用指关节轻轻敲了敲模型的顶点:“这里的角度,就像人生的转折点,算准了,路才走得直。”

王老师批改作业的细致全校闻名,但他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通道’。我至今珍藏着一本初二的数学练习册。翻到第37页,一行蓝色钢笔字赫然在目:“你解这方程跳了两步,就像跑步漏了两步台阶,很容易摔跤!”那时,我总为求快而省略步骤。他没有当面斥责我,而是用彩色笔默默引导——红笔标错,蓝笔析理,绿色的小三角是无声的鼓励。

一次单元测验,粗心令我痛失15分。攥着卷子,我躲在操场角落难过的流泪。傍晚回教室,发现卷子躺在课桌上,错题旁贴着一张便签:“昨天看见你在走廊为同学讲题,思路清晰。粗心不是最大的缺点,只是你与数字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朋友。”翻转便签,竟是一幅手绘的铅笔天平图:左盘写着“严谨”,右盘写着“灵感”,中间的平衡线笔直。从此,我养成了习惯——每题必检。

初三下学期,班里的刘俊因为父亲生病停课半个月。王老师得知后,每天放学后都会骑着他那辆二八自行车,穿过三个街区去刘俊家补课。那时我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常常在傍晚看见他的身影:蓝色中山装的后背浸着汗渍,车篮里放着课本和一个铝饭盒(后来才知道是师母给他准备的晚饭)。

有天晚上下大雨,我透过窗户看见他推着自行车在积水里走,车轮上缠着水草。第二天刘俊来上学时,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攥着作业本——上面的解题步骤,比我们在学校做的还要工整。后来刘俊考上重点高中,他在作文里写过这个细节:“王老师的自行车铃铛,在雨夜里像一串会发光的音符,他每次讲完题抬头看钟,额角的水珠都会滴在我的草稿纸上,晕开的水痕像极了他画的抛物线。”

而我更记得一个细节:那年冬天,王老师因为连日奔波得了重感冒,却坚持来给我们上晚自习。他戴着口罩讲课,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却依然在黑板上画着标准的圆(王老师画圆从来不用圆规,有一次课后我们用圆规去比着他手绘的圆圈画圈,惊讶的发现,圆规和他手绘的圆圈线条是重合的)。突然他停下来咳嗽,我们看见口罩上渗出一点血迹,全班都愣住了。他却摆了摆手,在黑板上写下"勿念"两个字,继续讲那道关于圆与切线的证明题。那天的晚自习,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粉笔摩擦黑板的沙沙声,后来我才明白,那是我们与知识之间,最庄严的一次对视。

初中毕业那天,王老师给每个人的毕业册里夹了一张纸条。我的纸条上画着一条波浪形的函数曲线,下面写着:“人生如函数,有低谷必有峰值,但关键是看你如何定义'自变量'。”后来我才知道,他给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画的是递增曲线,给偏科的学生画的是分段函数,给调皮的学生画的是周期函数——每一幅图都藏着他对我们未来的预判与期许。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位曾经在我初中岁月里严肃却又无比温暖的班主任,就像一支默默燃烧的蜡烛,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而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勾股定理和二次函数,更是如何用严谨的态度丈量人生,用温暖的情怀书写岁月——那些藏在几何模型里的人生哲理,夹在作业本里的成长密码,终将伴随我们穿过漫长的时光,在生命的坐标轴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曲线。

师恩如山,厚重深邃。

王老师,谢谢您!

谢谢您的那束光!

上一篇: 喝什么水最好(小小说)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