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茶道玉兰香2

作者:王琼 阅读:16 次更新:2025-05-07 举报

 茶道玉兰香 灵秀三板桥

(二)王琼

三板桥的清晨总是从一缕茶香开始的。我站在茶亭社区的老茶馆门前,看着老板王伯用一把铜壶煮水,那水汽蒸腾的样子,恍惚间让我想起了一个流传在这里的古老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有位云游道人途经灵峰山,见此山灵气氤氲,便在半山腰结庐而居。道人嗜茶,从云南带来茶种,在灵峰脚下开辟了一片茶园。每到采茶时节,山间便会飘起阵阵异香。最神奇的是,道人在茶园中栽下一株玉兰,这花竟与茶树同季开放,茶香与花香交融,引得山中百鸟来朝。道人仙逝后,当地人将他葬在玉兰树下,说来也怪,那株玉兰从此花开不败,而用这株玉兰花瓣泡制的茶,饮之可消百病。这个传说,被记载在《大定府志》的边角处,成为三板桥人津津乐道的典故。

灵峰山确实不负"乌蒙第一灵境"的美誉。我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石阶上深深浅浅的凹痕,记录着数百年来无数朝山者的足迹。在半山腰,我见到了传说中的那株古玉兰,虽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树下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面"灵峰仙境"四个大字依稀可辨。守山的李大爷告诉我,这株玉兰有个特性:每逢清明前后,花开最盛时,树下会自然形成一圈雾气,远看如仙人驾雾。"老辈人说,这是那位道人的魂魄还在守护着这片山水。"李大爷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几片晒干的玉兰花瓣,"带在身上,能保平安。"

茶亭社区的古驿道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光滑如镜。社区主任小张带我参观时,讲起了另一个有趣的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马三的茶商,每年都要经过这里去云南贩茶。有一年寒冬,马三在茶亭歇脚时,救了一只受伤的白鹤。来年开春,白鹤化作一位白衣女子,送给马三一把茶壶,说用此壶煮茶可保生意兴隆。果然,马三的茶行越做越大,这把"鹤灵壶"后来成了茶亭的镇亭之宝。可惜在战乱中遗失,如今社区博物馆里陈列的,是根据老人描述复制的仿品。站在驿道旁,我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马帮的铃铛声,看到那些裹着头巾的商旅在茶亭歇脚的身影。

在六合社区,我听到了一个关于红军训练班的感人故事。1936年冬天,红军在茶亭办训练班时,有个小战士在灵峰山脚发现了一位生病的老奶奶。小战士每天训练结束后,都去帮老奶奶挑水砍柴,还用自己省下的口粮给老人熬粥。老奶奶感动之余,从床底下摸出一个小罐子,里面装着祖传的玉兰花茶。"喝了能提神醒脑。"老奶奶说。小战士把茶叶带回营地,周仁杰师长尝后大加赞赏,特意派人去向老奶奶致谢。这个故事,被记录在《红色七星关》中,成为红军爱民亲民的生动写照。如今在训练班旧址,志愿者们每年都会重走这段"送茶路",重温那段鱼水情深的历史。

大坡坪社区的产业园区里,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完美融合。技术员小王带我参观时,讲起了一个新传说。园区建设之初,工人们移栽一批老茶树时,总是不成活。后来有位苗族老人建议,在每棵茶树旁种一株玉兰。说也奇怪,这样栽种的茶树全部成活,而且茶叶品质特别好。现在园区里,"一茶一兰"成了标准配置。小王笑着说:"我们管这叫'茶兰姻缘'。"在光伏板下,我看到几位农妇正在采摘茶叶,她们头戴斗笠的身影,与远处的高科技大棚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存。

傍晚时分,我来到官大社区的民俗广场。这里正在举办"茶兰文化节",舞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们表演着传统茶艺;展台前,各式玉兰制品琳琅满目。文化站的杨老师告诉我,他们正在收集整理三板桥的民间传说,准备出版一本《灵峰故事集》。"每个传说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杨老师说,"比如玉兰治病的故事,反映的是古人对自然药用的认知;鹤灵壶的传说,体现的是商旅文化中的感恩图报。"

夜幕降临,我坐在灵峰山腰的观景亭里,远眺三板桥的万家灯火。山风送来玉兰的幽香,与手中茶杯里飘出的热气交融在一起。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茶道玉兰香"的深意:茶,是这片土地与外界沟通的媒介;玉兰,是扎根于此的精神象征。而那些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就像是一座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维系着传统与现代。

下山时,我在茶亭老茶馆又见到了王伯。他神秘地拿出一个小陶罐:"这是用灵峰玉兰和本地野茶特制的'灵兰香',一年就做这么一罐。"我小心地品了一口,初尝微苦,继而回甘,最后满口留香。这滋味,恰似三板桥的历史,有创业的艰辛,有坚守的执着,更有发展的喜悦。

茶凉了可以再续,花谢了还会再开。而三板桥的故事,正在新一代建设者的手中续写着新的篇章。那些古老的传说,也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 茶道玉兰香3

下一篇: 茶道玉兰香4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