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茶道玉兰香4

作者:王琼 阅读:20 次更新:2025-05-07 举报

 茶道玉兰香 灵秀三板桥

(四)王琼

晨光熹微时,三板桥街道的茶亭社区已经苏醒。我循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茶香,来到王伯的老茶馆门前。这位年过七旬的白族老人正在表演祖传的"凤凰三点头"茶艺,铜壶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滚烫的水流在空中划出三道优美的弧线,最后精准地落入茶盏。"这是我们白族待客的最高礼节,"王伯解释道,"三道水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和谐。"

这让我想起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灵峰山下住着一位叫蓝采荷的苗族姑娘。她在采茶时救了一只受伤的凤凰,凤凰伤愈后化作红衣女子,不仅教会她"凤凰三点头"的茶艺,还赠予三粒神奇的茶种。蓝采荷将茶种种在灵峰山麓,来年春天,茶树发芽时竟开出玉兰般的花朵。从此,这里的茶叶便有了独特的玉兰香气。每年谷雨时节,苗族同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茶神"仪式,身着盛装的少女们跳起传统的"锦鸡舞",用优美的舞姿再现凤凰展翅的神韵。

离开茶馆,我向灵峰山进发。山路两旁,几位苗族妇女正在采摘春茶,她们头戴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领头的杨阿婆告诉我,这是当地"三月三"采茶节的习俗。"我们苗族有句谚语:'春茶不采三月三,一年茶味淡如烟'。"说着,她哼起了一首古老的采茶歌谣,其他妇女也跟着和唱起来,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她们腰间系着的彩带随着采茶的动作轻轻摆动,宛如一道道流动的彩虹。

半山腰处,那株传说中的古玉兰依然挺拔。守山人李大爷是位彝族汉子,他正在树下清扫落叶。"这棵树可神了,"他用带着彝族口音的汉语说,"每年花开最盛的那天夜里,树下会自然形成一个雾气漩涡。"说着,他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去年收集的花瓣,我们彝家人相信它能驱邪避灾。"李大爷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习俗:每年立夏这天,当地彝族青年会来到玉兰树下对歌,用歌声表达爱意,称为"玉兰情歌会"。

中午时分,我来到六合社区的农家乐。老板娘是位热情的白族大姐,正在准备当地特色的"玉兰茶宴"。最特别的是一道"三道茶",第一道苦茶代表人生艰辛,第二道甜茶象征生活甜美,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人生百味。"这是我们白族待客的传统,"老板娘一边摆盘一边说,"以前马帮路过,都要喝上这三道茶。"餐桌上还有用玉兰花瓣制作的"玉兰糕",清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我参观了社区的红军训练班纪念馆。讲解员小张是位年轻的苗族姑娘,她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1936年冬天,红军战士帮助当地百姓修葺被大雪压垮的房屋时,一位白族老阿妈特意用祖传的玉兰花茶招待他们。周仁杰师长深受感动,将这件事记在了日记里。如今,每年红军训练班纪念日,当地各族群众都会聚在一起,重温这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小张指着墙上的一张老照片说:"看,这位就是当年给红军送茶的老阿妈,她身上穿的就是我们苗族的传统服饰。"

傍晚的大坡坪社区热闹非凡。原来是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茶兰灯会"。社区广场上,数百盏手工制作的灯笼高高挂起,汉族的大红灯笼、苗族的锦鸡灯、白族的莲花灯、彝族的火把灯交相辉映。年轻的社区主任小王告诉我:"这个习俗源自清朝,当时各族茶商都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灯会。"现在,这个传统被赋予了新内涵,灯笼上除了传统图案,还有展现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主题的创意设计。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央的"茶马古道"灯组。用数百盏小灯勾勒出的古道上,各族商旅、马帮栩栩如生。灯组旁,几位彝族老人正在表演传统的"茶马号子",粗犷的歌声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马蹄声声的年代。"这是我们彝族的调子,"领唱的老人说,"以前马帮经过彝族村寨时,就会唱这种号子互相问候。"

夜幕完全降临时,我登上了灵峰山的观景台。山下,各族群众制作的灯笼如星河般璀璨;远处,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划出一道道光的轨迹。山风送来玉兰的幽香,与手中茶杯里飘出的热气交融在一起。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茶道玉兰香"的深意:茶,是连接各族群众的纽带;玉兰,是凝聚人心的精神象征;而那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则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

下山时,我又路过王伯的茶馆。他正在教小孙女学习"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孩子稚嫩的动作引得茶客们阵阵笑声。这温馨的一幕,恰似三板桥的缩影——汉、苗、白、彝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着传统文化的火种,又携手开创着美好的未来。

回望夜幕中的三板桥,茶香依旧,玉兰正芳。这片灵秀之地,因多元而精彩,因交融而和谐。正如那株古老的玉兰,根植于灵峰沃土,却将芬芳洒向四方;正如那杯清香的茶水,源自各族智慧,却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