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玉兰香3
茶道玉兰香 灵秀三板桥
(三)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三板桥街道的茶亭社区已经飘起了袅袅炊烟。我循着茶香走进王伯的老茶馆,只见他正在用一把祖传的铜壶煮水,壶嘴喷出的白气在晨光中画出优美的弧线。"这是'凤凰三点头',我们祖辈传下来的煮茶手艺。"王伯笑着说,手上的动作却不停,铜壶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宛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这让我想起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位名叫蓝采荷的苗族姑娘在灵峰山采茶时,救了一只受伤的凤凰。凤凰伤愈后,化作一位红衣女子,教会了蓝采荷"凤凰三点头"的煮茶绝技,并赠予她三粒茶种。蓝采荷将茶种种在灵峰山麓,来年春天,茶树发芽时,竟开出玉兰般的花朵。从此,这里的茶叶便有了独特的玉兰香气。每年谷雨前后,苗族人都会举行"祭茶神"仪式,纪念这位传说中的茶神娘娘。
离开茶馆,我向灵峰山进发。山路两旁,几位身着苗族盛装的妇女正在采摘春茶,她们头戴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领头的杨阿婆告诉我,这是当地"三月三"采茶节的习俗。"我们苗族有句老话:'春茶不采三月三,一年茶味淡如烟。'"说着,她哼起了一首古老的采茶歌谣,其他妇女也跟着和唱起来,歌声在山谷间回荡。
半山腰处,那株传说中的古玉兰依然挺拔。守山人李大爷正在树下清扫落叶。"这棵树可神了,"他神秘地说,"每年花开最盛的那天夜里,树下会自然形成一个雾气漩涡,老辈人说这是蓝采荷回来看她的茶树。"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去年收集的花瓣,放在枕头下能做好梦。"
中午时分,我来到六合社区的农家乐。老板娘正在准备当地特色的"玉兰茶宴"——每道菜都加入了玉兰花瓣或茶叶。最特别的是一道"茶香糯米鸡",鸡肉用茶叶熏制,再裹上糯米和玉兰花瓣蒸熟,香气扑鼻。"这是我们白族的传统做法,"老板娘解释道,"以前走茶马古道的马帮,就爱带这种耐存放的食物。"
饭后,我参观了社区的红军训练班纪念馆。讲解员小张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1936年冬天,红军战士帮助当地百姓修葺被大雪压垮的房屋时,一位白族老阿妈特意用祖传的玉兰花茶招待他们。周仁杰师长深受感动,将这件事记在了日记里。如今,每年红军训练班纪念日,当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重走"红军送温暖"路线,并体验制作玉兰花茶的传统工艺。
傍晚的大坡坪社区热闹非凡。原来是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茶兰灯会"。社区广场上,数百盏手工制作的灯笼高高挂起,每盏灯笼都用玉兰花瓣拼出不同的图案。年轻的社区主任小王告诉我:"这个习俗源自清朝,当时茶商们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灯会,祈祷新一年生意兴隆。"现在,这个传统被赋予了新内涵,灯笼上除了传统花纹,还有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新时代主题的创意设计。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央的"茶马古道"灯组。用数百盏小灯勾勒出的古道上,商旅、马帮栩栩如生。灯组旁,几位老人正在表演传统的"茶马号子",粗犷的歌声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马蹄声声的年代。"这是我们彝族的调子,"领唱的老人说,"以前马帮经过彝族村寨时,就会唱这种号子互相打招呼。"
夜幕完全降临时,我登上了灵峰山的观景台。山下,茶兰灯会的灯火如星河般璀璨;远处,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划出一道道光的轨迹。山风送来玉兰的幽香,与手中茶杯里飘出的热气交融在一起。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茶道玉兰香"的深意:茶,是这片土地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玉兰,是扎根于此的精神象征;而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则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下山时,我又路过王伯的茶馆。他正在教小孙女学习"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孩子稚嫩的动作引得茶客们阵阵笑声。这温馨的一幕,恰似三板桥的缩影——古老的传统在新一代手中焕发生机,就像那灵峰山上的玉兰,年年花开,岁岁不同,却永远守护着这片灵秀之地。
回望夜幕中的三板桥,茶香依旧,玉兰正芳。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那些沿袭百代的习俗,还有那些正在创造的新故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这是一片被文化浸润的土地,这是一座用精神搭建的桥梁。而这座桥,必将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