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茶道玉兰香

作者:王琼 阅读:145 次更新:2025-05-07 举报

 茶道玉兰香 灵秀三板桥(二)

王琼

三板桥街道的名字,总让我想起那些横跨在溪流上的简易木桥。三块木板,便能连接两岸,沟通往来。这名字朴素得近乎笨拙,却蕴含着某种大道至简的智慧。我初到此处时,正值玉兰花开时节,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与茶亭社区飘来的茶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嗅觉记忆。

灵峰山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卧在街道的西侧。我沿着石阶向上攀登,石阶上布满了岁月的凹痕。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是否也曾踏足于此?他在游记中称此地为"乌蒙第一灵境",想必是被这山的灵秀所打动。半山腰处,一株老玉兰树斜倚在岩壁旁,树干粗粝如铁,花朵却洁白柔嫩。风过时,花瓣纷纷扬扬,仿佛下了一场雪。树下散落着几块残碑,字迹漫漶不清,唯有"灵峰仙境"四字依稀可辨。清代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对,如今他们的诗句早已随风而逝,唯有这玉兰年复一年地开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茶亭社区的名字,源于明清时期的古驿道。我在社区老人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段保存完好的石板路。石板被磨得光滑如镜,上面深深的车辙印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繁华。老人告诉我,这里曾是商旅歇脚的地方,路旁设有茶亭,往来行人可在此饮一杯清茶,解旅途劳顿。"那时候啊,"老人眯着眼睛说,"马帮的铃声能传出去好几里地。"如今,高速公路从茶亭穿行而过,汽车代替了马匹,但"茶亭"这个名字却被保留下来,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社区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表演传统的茶艺,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茶香氤氲中,仿佛能看见当年驿道上尘土飞扬的景象。

在六合社区,我遇到了种植玉兰的周师傅。他的苗圃里培育着数十种玉兰,早春时节,各色花朵竞相开放。"玉兰可不好伺候,"周师傅抚摸着树干说,"它性子倔,移栽时伤到根,能赌气好几年不开花。"但他又说,玉兰是最有骨气的花,寒冬未尽便已含苞,不待绿叶扶持,独自在冷风中绽放。周师傅的苗圃不仅供应本地绿化,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他给我泡了一杯自制的玉兰花茶,淡雅的香气在舌尖萦绕,恍如饮下了整个春天。

大坡坪社区的变迁尤其令人感慨。昔日的荒坡上,如今建起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里,无土栽培的蔬菜青翠欲滴;光伏板下,中药材长势喜人。技术员小杨告诉我,这里采用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一地两用,效益倍增。更令人惊喜的是,园区边缘保留了一片原生林,林中的野生玉兰正值花期,洁白的花朵与远处的光伏板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奇特画面。

在寻访红军干部训练班旧址时,我遇到了一位姓赵的老党员。他的父亲曾是训练班的学员,后来随部队北上抗日。"父亲常说,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学习劲头特别足。"赵老指着山坡上一块平整的草地,"他们就在那里上课,没有桌椅,席地而坐;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画。"训练班虽然只办了三期,却为红军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如今,这片草地已被辟为红色教育基地,每逢清明,都有学生来此献花祭扫。草地周围栽种着几排玉兰,赵老说,玉兰不畏严寒的精神,正与红军战士的品格相契合。

夜幕降临,我站在灵峰山顶远眺。三板桥街道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划出一道道光的轨迹。山风送来玉兰的香气,混合着远处茶园飘来的清香,让人心神俱醉。这片土地,既有灵峰仙境的古老传说,又有茶马古道的商业记忆;既有红军训练的红色基因,又有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三板桥,恰如其名,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

下山的路上,我捡起一朵飘落的玉兰,夹在笔记本中。这朵花终将枯萎,但它的香气会留在纸页间,如同三板桥的故事,虽历经沧桑,却永远鲜活。茶道悠长,玉兰芬芳,在这灵秀之地,每一块石板、每一棵老树、每一片茶园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而这些篇章汇聚在一起,便是一部厚重的史诗,等待着人们去阅读、去传承、去续写。

三板桥的灵秀,不仅在于它的山水,更在于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他们如茶般醇厚,似玉兰般坚韧,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更多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三块木板,能渡人过溪;万众一心,可通江达海。这,或许就是"三板桥"这个名字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上一篇: 林秀三板桥

下一篇: 茶道玉兰香3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