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三板桥
茶道玉兰香 灵秀三板桥
王琼
晨光初露时,三板桥的茶香便已悄然浮动在薄雾之中。我循着这缕若有若无的香气,来到茶亭社区那座斑驳的老茶馆前。茶馆主人王伯正在表演家传的"凤凰三点头"茶艺,铜壶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中上下翻飞,滚烫的水流在空中划出三道优美的弧线,最终精准地落入青瓷茶盏。水汽氤氲间,我仿佛看见一只金色的凤凰正在晨曦中展翅。"这是我们白族人待客的最高礼节,"王伯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三道水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和谐。"
这让我想起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灵峰山下住着一位叫蓝采荷的苗族姑娘。她每日清晨都会背着竹篓上山采茶,直到有一天,她在云雾缭绕的山涧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金凤凰。姑娘用山泉为凤凰清洗伤口,又采来草药为它疗伤。凤凰伤愈后化作一位红衣女子,不仅教会她"凤凰三点头"的茶艺,还赠予三粒神奇的茶种。蓝采荷将茶种种在灵峰山麓,来年春天,茶树发芽时竟开出玉兰般的花朵,茶香中带着玉兰的清雅。从此,这里的茶叶便有了独特的玉兰香气。每年谷雨时节,苗族同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茶神"仪式,身着盛装的少女们跳起传统的"锦鸡舞",银饰叮当作响,舞姿曼妙如凤凰展翅。
离开茶馆,我沿着青石板路向灵峰山走去。晨雾渐渐散去,山路两旁传来清脆的笑语。几位苗族妇女正在采摘春茶,她们头戴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山间跳跃的精灵。领头的杨阿婆已经七十有余,却依然身手矫健。她告诉我,这是当地"三月三"采茶节的习俗。"我们苗族有句谚语:'春茶不采三月三,一年茶味淡如烟'。"说着,她轻声哼起了一首古老的采茶歌谣,其他妇女也跟着和唱起来,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与山涧的流水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她们腰间系着的彩带随着采茶的动作轻轻摆动,宛如一道道流动的彩虹,为翠绿的茶园增添了几分灵动。
半山腰处,那株传说中的古玉兰依然挺拔如初。守山人李大爷是位彝族汉子,黝黑的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他正在树下清扫落叶,动作轻柔得仿佛在照顾一位年迈的长者。"这棵树可神了,"他用带着彝族口音的汉语说,声音低沉而神秘,"每年花开最盛的那天夜里,树下会自然形成一个雾气漩涡。"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片已经干枯的玉兰花瓣。"这是去年收集的,我们彝家人相信它能驱邪避灾。"李大爷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习俗:每年立夏这天,当地彝族青年会来到玉兰树下对歌,用歌声表达爱意,称为"玉兰情歌会"。月光下,青年男女的歌声此起彼伏,玉兰花的幽香在夜风中飘荡,见证着一段段美好的姻缘。
正午时分,我来到六合社区的一家农家乐。老板娘是位热情的白族大姐,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当地特色的"玉兰茶宴"。最特别的是一道"三道茶",第一道苦茶色泽深沉,入口苦涩,代表人生艰辛;第二道甜茶加入了蜂蜜和核桃,香甜可口,象征生活甜美;第三道回味茶则融合了多种香料,余味悠长,寓意人生百味。"这是我们白族待客的传统,"老板娘一边摆盘一边说,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以前马帮路过,都要喝上这三道茶。"餐桌上还有用玉兰花瓣制作的"玉兰糕",洁白如玉,清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我参观了社区的红军训练班纪念馆。讲解员小张是位年轻的苗族姑娘,身着传统的百褶裙,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36年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红军战士顶着风雪帮助当地百姓修葺被大雪压垮的房屋。一位白族老阿妈看着战士们冻得通红的手,心疼不已,特意用祖传的玉兰花茶招待他们。周仁杰师长深受感动,将这件事郑重地记在了日记里。如今,每年红军训练班纪念日,当地各族群众都会聚在一起,重温这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小张指着墙上的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看,这位就是当年给红军送茶的老阿妈,她身上穿的就是我们苗族的传统服饰。"照片中的老人笑容慈祥,眼神中透着坚毅。
夕阳西下时,大坡坪社区已经热闹起来。原来是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茶兰灯会"。社区广场上,数百盏手工制作的灯笼高高挂起,汉族的大红灯笼喜气洋洋,苗族的锦鸡灯栩栩如生,白族的莲花灯清雅脱俗,彝族的火把灯热情奔放,交相辉映,将夜空点缀得如同璀璨的星河。年轻的社区主任小王告诉我:"这个习俗源自清朝,当时各族茶商都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灯会。"现在,这个传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灯笼上除了传统的吉祥图案,还有展现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主题的创意设计,古今交融,别具一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央的"茶马古道"灯组。能工巧匠们用数百盏小灯精心勾勒出一条蜿蜒的古道,各族商旅、马帮栩栩如生。灯组旁,几位彝族老人正在表演传统的"茶马号子",苍劲有力的歌声仿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把人带回了那个马蹄声声的年代。"这是我们彝族的调子,"领唱的老人声音洪亮,"以前马帮经过彝族村寨时,就会唱这种号子互相问候。"歌声中,我仿佛看见一队队马帮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前行,铃铛声、马蹄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茶马古道交响乐。
当夜幕完全降临,我登上了灵峰山的观景台。俯瞰山下,各族群众制作的灯笼如星河般璀璨夺目;远眺天际,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划出一道道光的轨迹,如同一条条金色的丝带。山风送来玉兰的幽香,与手中茶杯里飘出的热气交融在一起,在月光下形成一缕缕银色的雾霭。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茶道玉兰香"的深意:茶,是连接各族群众的纽带,承载着千年的情谊;玉兰,是凝聚人心的精神象征,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那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则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三板桥人。
下山时,我又路过王伯的茶馆。昏黄的灯光下,他正在教小孙女学习"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孩子稚嫩的动作虽然不够娴熟,但认真的神情让人动容,引得茶客们发出善意的笑声。这温馨的一幕,恰似三板桥的缩影——汉、苗、白、彝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他们共同守护着传统文化的火种,又携手开创着美好的未来,让这座灵秀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望夜幕中的三板桥,茶香依旧,玉兰正芳。这片神奇的土地,因多元而精彩,因交融而和谐。正如那株古老的玉兰,根植于灵峰沃土,却将芬芳洒向四方;正如那杯清香的茶水,源自各族智慧,却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文化共生,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时代乐章。这乐章,将随着茶马古道的回响,随着玉兰花的芬芳,永远传唱下去。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