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奉节(组诗)
母亲去奉节(组诗)
作者 施泽会
母亲去奉节
母亲第一次出远门
从潼南去到三百多公里的奉节
母亲有高血压,坐车晕车
我叫四弟首先准备了晕车药
还准备了速效伤风感冒胶囊
速效伤风感冒胶囊比晕车药有效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
连自己的县城没有去过几回
这一次后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
母亲终于答应跟着四弟一起走
四弟开车,一路上走走停停
母亲眯着眼睛,不管是什么风景
她感觉对她一个农村妇女
都没有什么兴趣,总觉得
自己的老屋比较好,自由自在
其实,我们后人也愧疚
高龄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家
不愿意给后人增添更多的麻烦
在谈到死亡的时候,母亲很坦然
她说活了这么久了不能折磨我们
什么时候走了也不遗憾以免拖累我们
我们感到这些话非常钻心刺痛
母亲问四弟还有多少时间到奉节
四弟说大约还要一个小时左右
母亲说一个小时怎么这么久
母亲不知道四弟开了七个小时
母亲对父亲的思念
父亲走了,母亲还是思念父亲
毕竟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
磕磕碰碰,母亲要么叽叽咕咕
父亲要么一言不发,父亲始终木讷
母亲在心里思念父亲,嘴里不说
几十年的冷暖,几十年的陪伴
风里来雨里去,把孩子拉扯大
父母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
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宁愿自己挨冻受饿
也要给孩子留一口饭,牙齿缝里的温暖
只有天下父母心,才能体悟对儿女的牵挂
柴火
父亲在世的时候,始终拿着弯刀
去砍伐柴火,柴火堆集成了一座小山
母亲埋怨父亲一刻都歇不住
母亲转一个身父亲都不见了人影
父亲耳朵也失聪了,说话他听不见
他只是嗯嗯地答应,我们说了什么
他根本不知道,那些柴火仿佛
是他一辈子的希望,有了柴火
人间就有了温暖,有了柴火
家庭就有了关爱,一家人
过年回家,在一起,吃柴火饭
吃柴火炖的鸡汤,比天然气灶
更加淳朴,更加接地气
放学回家的路
我放学回家的路上
母亲看见天快黑了
还不见我回家的影子
于是,她就朝我回家的路
敞开嗓子大声喊,她的声音
在山谷里回荡,回音直升天空
下雨天,路滑随时摔跤
我连滚带爬,回到家里
村庄亮起了微弱的煤油灯
劳作的父母,把饭端上餐桌
我的眼里满是感激和坚韧
一个风雨飘摇的家被父母坚守
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苦针扎
为了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宁愿自己吃亏受累也在所不惜
秋天的叶子
秋天的叶子在窗外飘落
满世界的树叶都在一页页
从树干上不情愿落下
那是因为愿望还没有实现
父亲的墓碑,母亲亲自去看过
墓碑上的名字,墓碑上的梦
都是一个个写着的符号
墓碑旁那一条小路是母亲经常走过的路
摘桑叶,养蚕,割牛草,挣工分
洗衣做饭,秋天来了树叶黄了
大雁纷飞,母亲把爱缝了衣服里
缝补了一个个破碎苦难的日子
缝得月圆月缺,缝得孩子一天天长高
天上的飞机
夜空天上飞机从老家房顶飞过
母亲不知道在哪里知道
我在老山前线参加战斗,许多伤员
坐上了飞机到后方治疗
母亲担心我也许会在飞机上
一阵阵飞机的叫声从房顶远去
母亲相信,即使战场上枪林弹雨
血洒疆场,儿子也会给她带回骄傲的话题
谈起几十年前那一场战争,母亲心有余悸
长江边上
母亲没有看过长江
更不知道长江是什么样子
奉节的长江边上
连接着一个农村妇女的心
大水漫过长堤,宛若故乡的涪江
那一年故乡的大水冲垮了许多房屋
淹没了多少庄稼,田野
淹死了多少生命,其实
涪江就是长江的上游支流
长江成了祖先的良好口碑
没有精神虚无,只有鲜花盛开
逼出来的
我们都说母亲来到奉节
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因为母亲无路可走了
老家无人照顾了
自己也没有能力照顾自己
只好跟着四弟来到了奉节
奉节虽然说在长江边
气温比较高,一个山窝里
没有熟人,很不习惯
母亲的脸上,始终没有见到笑容
她还是想回家,她说有人让她回去
她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老人
居无定所,时间非常漫长
屋里除了自己,旁若无人
除了下班,后人来陪伴
虽然粗茶淡饭,母亲还是感到幸福温暖
打开尘世的封存,母亲有了对父亲的怀念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