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市作协举行第30期读书分享会

作者:李天银 阅读:108 次更新:2025-04-28 举报

协会风采||市作协举行第30期读书分享会

酒泉文联2025年04月28日 18:16 甘肃 

古今飞天  圆梦酒泉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426日,由酒泉市作家协会、《北方作家》编辑部主办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读书分享会在读来读去书城举行。

16名作协会员及读书爱好者参加分享活动。

大家通过阅读与分享,从全书的架构层次、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蕴含的人生哲理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针对小说新颖的叙述方式、曲折的故事情节,发表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张军山  中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北方作家》执行主编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初读《长恨歌》,感觉写作笔法和红楼梦相似,王安忆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等独特元素,展现出上海的风情万种与沧桑巨变。在这部小说里,上海不只是故事的背景,更是一个鲜活的角色。上海的弄堂,是王琦瑶成长的地方,那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也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与欲望。上海的流言,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上海的闺阁,则是王琦瑶梦想的寄托,也是她命运的牢笼。这部小说,让我思考,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是随波逐流,还是奋力抗争?王琦瑶的一生,虽然充满了遗憾与无奈,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或许就是她的长恨中,那一丝令人敬佩的坚韧吧。

  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北方作家》编辑部主任

读完《长恨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王琦瑶,这个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她的美丽和魅力在旧上海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却也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被淹没。她的命运,如同一曲长恨歌,充满了无奈与叹息。王琦瑶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的写照。她的故事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是追求名利的风光,还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长恨歌》唱尽了旧上海的繁华与落寞,也唱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们明白,外在的浮华终究是过眼云烟,内心的丰盈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

《长恨歌》这部作品如同一幅细腻而悠长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上海的历史长河中,让人在字里行间品味到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更是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也隐喻着王琦瑶命运多舛和的人生。王琦瑶的一生就是在验证性格即命运,因为贪恋繁华致使在人生最好高光的时刻选择了做影子背后的人,人生悲剧的序幕也早此拉开。王琦瑶一生都在寻爱,但一生都在被辜负,这样一个美丽、清高、隆重的女子,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最终潦草地划上了一个句号。不仅让人感叹,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究竟能把握多少自己的命运?作者文笔细腻,饱满,智慧,充满格调,值得反复咀嚼。

董贵元  省作协会员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构建了一部上海女性的史诗。小说的开头就不同凡响,对环境的描写就极具视觉的冲击力,又寓意其中。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还深深哲思。叙述的笔调舒缓而从容,如时光唱片,道尽了市井生活的繁杂,细碎与沉重。

李天银  省作协会员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世纪4080年代弄堂石库门上海小姐王琦瑶从少女到老妇跌宕起伏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对城市环境的精致铺陈,全角度空间叙事,反复意像比喻,细腻描绘,把人物命运与城市变化紧密联系,勾勒出城市弄堂秘史,表达了都市女性的怀旧情节,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依附困境,体现了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怆命运,是一曲女性文学画卷的历史悲歌。

于小燕  省作协会员

王安忆是把上海写得特别好的一个作家。她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叫王绮瑶的女性的一生。从一个追慕虚华的女孩子,到一个年华渐逝的中老年妇女,再到年近六旬被人杀害。王绮瑶的一生让人唏嘘、慨叹!正如她姥姥所想:这个孩子开头没走好,以后再想扭转过来,就很难了!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关健的那几步要走好!

张建刚  市作协会员

王安忆的倾情佳作《长恨歌》从空间叙事与女性命运的抗争上记录和描述了大上海四十年的精神记忆。王琦瑶的一生,因爱而悲,因爱而恨,是一场伪自主人生实验的女性悲剧。小说将旧上海人性进行幽灵化的刻画,充分体现时代的模糊与个体的清晰风格,用琐碎中的史诗感架构和语言风格,串联起大上海与王琦瑶共生四十年的沧桑蜕变,以日常的暴力凸显命运的无常,让读者在油烟与脂粉味中触摸大上海城市的历史灵魂,让《长恨歌》超越了个体悲剧,成为一首献给所有在那些过往时代褶皱中挣扎的普通众生的人生挽歌。

赵雪梅  市作协会员

在上海弄堂的晨光暮色中,在爱丽丝公寓的窗帘背后,在平安里狭窄灶具间的煤烟里……王安忆为我们雕刻了一个名为王琦瑶的女性雕像。这座雕像表面镀着上海小姐的金箔,内里却空虚。《长恨歌》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情爱纠葛,实质上却是一部关于存在的悲剧史诗。王琦瑶的一生,恰如一场精心布置的存在主义实验:当一个人将全部生存意义寄托于他的目光与物质符号时,她的存在本身便成了一个华丽的空壳。合上书页,我们不仅深思:剥离所有外在装饰后,我们究竟还剩下什么?这或许是《长恨歌》留给我们最尖锐的存在之问。

吴育正  市作协会员

《长恨歌》描写了一个上海女青年四十年的感情经历。美丽漂亮的中学生王琦瑶,自从被选上上海小姐后,命运发生转变。表面上的感情生活平静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她与几个男人纠缠在一起,在天命之年与其女儿年龄相仿的男人发生畸恋,终因金钱被他杀的悲惨结局。作者熟悉描写环境,笔调冷峻幽默,细腻感人,对女孩子心理状态揣摩细致,值得玩味和学习。

王芝燕  市作协会员

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以旧上海为底色,将王琦瑶的命运编织成一首哀婉的挽歌。从她一生的脉络中可以看出,弄堂里走出的上海小姐,脑海中只有对浮华和金钱的向往,淳朴和平凡的生活是留不住她的。从她青春艳丽到迟暮凋零,恰似旧上海兴衰。弄堂、闺阁里的琐碎日常,暗藏着时代的暗流,王琦瑶不过是旧上海的一个缩影罢了。

李宝臣  读书爱好者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恨歌》是女作家王安忆的中期力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旧上海特质的弄堂、闺阁、流言、鸽子,极具现场感,描写了精致讲究的生活,细密盘算的小心思。小说生动讲述了一位上海小姐王琦瑶起伏跌宕的一生,以及这个城市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繁华与变迁,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王琦瑶想得太好了,结果适得其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浮华三千,终归一隅,浮华一世,终归尘土!

高彩霞  读书爱好者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开头就像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絮絮叨叨给你讲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还有它的繁华与喧嚣,然后才慢慢带你走进大上海,融入它的生活,用心去体会主人公跌宕起伏命运。小说文笔优美,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书中人物个性鲜明,读了让人又爱又恨又气又怜。小说结构独特,各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和揣摩。

何红梅  读书爱好者

王琦瑶的一生裹挟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王琦瑶卷入竞选上海小姐的浪潮是程先生推动的,王琦瑶卷入邬桥是家里人推过去的,王琦瑶卷入平安巷是有阿二在前去上海的事情发生,她都是被推着往下走。王琦瑶随着时代洪流沉沉浮浮,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不仅让人反思:现在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选择?如何避免不自知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走向未知的前方?

张若颖  读书爱好者

同一本小说的阅读众人皆有不同心得与感悟,有幸参加此次分享活动收获颇多。学习到散文化小说的利与弊,利:文笔细腻、情感饱满会将读者带入唯美境界,弊:读者更关注内容核心,关注故事的启始终结,由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们就比较难以过多关注场景的细腻描写。另外,小说通过某个节点描写代替直接指明时间,这种写法使得小说没有特定时间的局限性,从而拓宽了小说的维度。

(供稿:编辑部)

 

上一篇: 大山深处(散文)

下一篇: 钥匙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