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中篇小说《青春的旅程》(11=12))

作者:洪小留 阅读:8 次更新:2025-09-21 举报

 作者:洪小留 网名 采风

十一、多方调解,进修圆梦

 1984年春天,那些日子,我总在灯下翻书,想找条出路。有天晚上,我翻到一本教育杂志,里面夹着一则师范院校招成人进修班的消息,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我离大学最近的机会!我没声张,偷偷报了名,怕光珍担心,也怕事情不成让别人笑话。

 

考试在巢湖二中,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揣着准考证往巢湖赶。进考场前,我深吸了一口气,心里默念:“一定要考上。”考试时,我看着卷子上的题目,大多是平时教学和看书积累的,越答越顺。考过后出来,和无为一道去参加考试的两位老师碰面,三人都觉得考得不错,便找了家小饭馆聚餐,喝了两瓶啤酒。酒过三巡,有人说:“要是真考上了,咱也算圆了大学梦了!”我听着这话,心里像揣了只兔子,又激动又期待,竟有种范进中举的狂喜。

 

1984年8月,当淮南师范学院政教系的录取通知书寄来时,我正在学校整理教学资料。邮递员喊我的名字时,我跑过去接过信封,拆开一看,“录取通知书”几个字映入眼帘,手都忍不住发抖。我攥着纸,一路跑回家,推开门就喊:“光珍,我考上了!我能去上大学了!”光珍抱着刚满周岁的洪亮,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也是在那个农历七月,光珍生下了二胎,是个女儿,取名罗兰。可没等我高兴多久,王干事的批评就来了,他把我叫到公社,语气很重:“小洪,你自己是学校领导,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这处分必须给!”我站在一旁,心里又慌又急,反复解释,可王干事根本不听,处分的话也摆上了台面。

 

我知道不能就这么等下去,想起我的高中老师陈友冰,他现在在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或许他能帮上忙。我揣着忐忑去了巢湖,找到陈老师,把自己的难处一五一十说了。陈老师听后,皱着眉想了半天,然后提笔写了封信,递给我说:“我有个学生在牛埠区任副区长,分管计划生育和教育,你拿着这封信去找他,或许能有转机。”

 

我拿着信,去过区政府,又马不停蹄地去洪巷公社找王书记、计生干事戴主任,反复跟他们说自己想上大学的心愿,也保证会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王书记看着我诚恳的样子,叹了口气:“小洪,我知道你不容易,也知道你是个好老师,我帮你再协调协调。”

 

就这样,靠着陈老师的信,再加上公社领导的协调,人脉像一缕春风,终于为我在计划生育的政策里,吹开了一道进修的口子。王干事最终同意暂缓处分,让我先去上大学。

 

1984年9月,秋风送爽。内弟王光东送我到巢湖火车站,他帮我拎着行李,反复叮嘱:“姐,到了学校要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你别担心。”我点点头,眼眶有些红。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开动时,我望着窗外倒退的树影,忽然想起一句话——曲线救国。从前觉得这话离自已很远,可现在才明白,为了圆大学梦,为了守住家人和工作,这条路竟是我这段青葱岁月里,最踏实的选择。

 

火车越开越快,载着我的期待驶向远方。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录取通知书,心里默念:“大学,我来了。”这一次,我终于要去圆我的大学梦了。

 

火车从巢湖驶向水家湖,我们下车要转车去淮南,中途要停1个小时,后来乘上淮南的火车,我们在洞山下车。找到淮南师院,拿着白林老师给我们签发的入学通知单,报到入学。我们学的专业是政教系,学的书很多,哲学概论是阎老师教,经济学分微观与宏观,是张其琛教,毛概、中国现代史是白林教的。法学概论,是班主任张佑民教的。在大二增加了教育学,是系主任带课,逻辑学是一个年轻教师代的课。还有,我们的班主任换成杨红,她教我们世界史。杨红老师课教得很好,人也诚实,师生关系协调很好。

 

大学里的课程上午比较多,下午与晚上课很少。我们一般去阅览室看书,有时我还去矿业大学阅览室看书,那个学校,我的一个学生叫何其能,在那儿读书。

 

那时,我与刘刚睡上下铺,在班上同桌是赵守锐,走的比较近的有陈欲生、王诚贵、钱明、马全礼。我经常与马全礼去淮南大桥观光,有时去凤台农村,他跟我说,凤台妇女在田里锄草夏天遇到大热,不穿上衣,上半身晒得乌溜溜的。记得有一次我与陈欲生、王诚贵、汪乙敏四个人去舜耕山,是晚上去的,月亮照着我们脚下的路,爬上山顶,望南方,那是家的方向,我的思绪想着老母亲,还有妻儿。写到这里,我觉得很幸福,我想起一首歌,“远方的山坡上,一阵阵野花香,异乡的山水虽然是好,可我更爱我的故乡。”

 十二、勤耕苦读,深耕教育

 

1984年的淮南,蝉鸣总比日历来得更早。当师院老槐树上第一声蝉嘶刺破初夏的晨雾时,我正踩着露水往阅览室跑,帆布书包里的笔记本硌着腰侧,像揣着一颗亟待灌溉的种子。

 那时的阅览室还没有空调,吊扇在天花板上慢悠悠转着,把油墨味、旧书页的霉味和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搅在一起。我总抢靠窗的第三个座位,窗外那棵老槐树的枝桠刚好伸到桌前,夏天能挡烈日,秋天会落满金黄的叶子。每天课后,只要那盏贴着“阅览区”的白炽灯还亮着,我就会坐在那里,把从《诗经》到贺敬之的词句抄进笔记本,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比课堂上的铃声更让我安心。

 

笔记本是母亲用碎花布缝的封面,一页页都被我写得满满当当。遇到喜欢的段落,会用红笔勾出波浪线;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歪歪扭扭写在页边空白处。有时写得太投入,抬头时才发现窗外已经黑透,管理员阿姨正轻轻收拾着桌椅,见我抬头便笑着说:“又是你啊,快回吧,晚了宿舍要锁门了。”我抱着笔记本往回跑,晚风里满是食堂飘来的饭菜香,口袋里还揣着没看完的诗集,心里像被月光填得满满当当——总觉得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往后人生的光。

 

专业课也不敢怠慢。思政课的《辩证唯物主义》总让我头疼,便把难点抄在小纸条上,吃饭时、走路时都掏出来看;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我会把不同的教学方法列成表格,对比着记。期末考试前,宿舍里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四个汉子挤在一张书桌前,你问我一个概念,我考你一个原理,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实在撑不住了,就趴在桌上眯十分钟,醒来又接着背。

 

1986年7月,毕业的钟声敲醒了蝉鸣。当校长把烫金的毕业证和“三好学生”证书递到我手里时,阳光刚好透过礼堂的玻璃窗,落在证书上,晃得我眼睛发酸。我捏着那两张薄薄的纸,忽然想起两年前第一次走进阅览室的清晨,想起那些在灯光下写满字的笔记本——原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子,真的会在某天开出花来。

 

毕业后,我没有停下脚步。抱着“要把知识学扎实”的念头,我报名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政法专业的国考。那时我已经在牛埠中学当老师,白天要站在讲台上讲课,晚上回到学校宿舍,就着昏黄的台灯看书。学校宿舍的窗户对着一条小巷,晚上总能听到邻居家的电视声、小孩的哭闹声,但我只要翻开课本,就能把这些声音都挡在外面。有次看到凌晨三点,窗外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玻璃上,像在为我加油。当收到本科毕业证书的那天,我把证书和师院的毕业证放在一起,阳光洒在上面,我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1986年10月,初登高中讲台时,我既紧张又兴奋,怕自己讲不好,便提前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背下来,甚至对着镜子练习讲课的语气、手势。第一次给学生讲《哲学常识》,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积极的回答,我忽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会把生活中的案例融入教学,比如用市场上的物价变化讲解价值规律,用身边的好人好事讲解价值观。学生们都喜欢上我的课,说我的课“听得懂、有意思”。曾经获得无为县政府两次先进教师表彰。

 

在教学的同时,我还坚持写论文。每当夜深人静,家人都睡了,我就坐在书桌前,把教学中的感悟、遇到的问题整理成文字。有时为了一个观点,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甚至跑到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有次写一篇关于“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论文,我修改了三遍,从选题到结构,从案例到论证,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当收到国家期刊寄来的用稿通知时,我激动得一夜没睡,拿着通知看了一遍又一遍。后来,我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不仅有了稿酬收入,还为评高职打下了基础。

 

1990年,我被选为学校工会主席。那时学校老师的居住条件很差,很多老师一家几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平房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四处奔走,和学校领导商量,和建筑公司沟通,终于争取到了自建房的名额。接下来的一年多里,我每天放学后都去工地查看进度,从地基开挖到房屋封顶,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有次下大雨,我担心工地的材料被淋湿,冒雨跑到工地,和工人一起把水泥、钢筋搬到棚子里,回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发起了高烧。但当三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老师们欢天喜地地搬进新家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后来,我因为在工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获得了省教育工会的表彰,站在领奖台上,我想起那些为自建房奔波的日子,心里满是欣慰。

 

作为文综团队的带头人,我更是不敢懈怠。每次高考前,我都会组织团队成员——王荣义、唐世喜、王晓阳、汪光琳、吴平志、王贵、蒋其昌、高海宾、小鲁、徐武等——我们这个团队,是无往而不胜的团队,一起研究考试大纲,分析历年真题,制定复习计划。我们经常一起备课到深夜,分享教学经验,讨论解题技巧。有年高考前,一位年轻老师因为压力太大,情绪很不稳定,我便找她谈心,帮她梳理复习思路,还把自己整理的复习资料送给她。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那年学校的文综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都刷新了纪录,冲进了巢湖市前三名。当看到老师们因为成绩优异,顺利评上高职时,我比自己评上还开心——

我知道,这些成绩里,藏着我们所有人的汗水和努力。

 

如今再想起那段青葱岁月,总觉得像是一场温暖的梦。梦里有师院阅览室的灯光,有出租屋里的台灯,有讲台上学生们的笑脸,有工地上的尘土,也有领奖台上的掌声。那些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只有点点滴滴的积累。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像晨露滋润种子一样,滋养着我的人生,让我在往后的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起那些在青葱岁月里,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自己。

 

那是人生卷册里,蘸着晨露与朝阳写就的扉页。风里裹着未散的稚气,眼里盛着撞碎的星光,连莽撞的跌倒都染着青草的芬芳。那些在课桌上摊开的笔记本、讲台上挥洒的汗水、工地上奔波的脚步,都是青葱岁月里最耀眼的光芒,酿成了往后岁月里,一想起就发烫的温暖与力量。

青春的旅程,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一段有笑有泪、有荆棘也有花开的长路。

我们在奔跑中学会跌倒,在跌倒中学会坚强;在告别中学会珍惜,在相遇中学会感恩。

当岁月的风吹过,那些炽热的梦想、倔强的眼神、无畏的脚步,都会化作心底最亮的光。

青春的旅程,不会因终点而褪色,因为它早已刻进了我们的生命里。

愿我们带着这段旅程的勇气与热爱,继续走向更远的远方。

 


 

 

 


 

 

 


上一篇: 镣铐吟下部

下一篇: 动静平衡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