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唐诗宋词里的临平山

作者:王开阳 阅读:164 次更新:2024-05-23 举报

临平镇北边横卧着一道山,山不高,海拔才二百来米,远眺一字状,却也林木森森,一年四季葱绿苍翠。古时候,山巅有一石塔,人称普同塔,在平野孤丘上亭亭而立。临山有一湖,方圆十里,平湖碧水,波光粼粼,风檣往来不息,湖岸边有荷田片片,此为临平湖,山因湖而名。故有元代诗人吴景奎“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大江吞两浙,平野入三吴”的诗句。

远在唐朝,那时临平山上人迹罕至,人烟寂寞。在山坞里,有修道炼丹、骑着小黄牛出门满山采草药的隐士,也有骑着毛驴慢悠悠上山访友的高人,构成一道十分奇特、罕见的山野风景。

临平山上的古塔为谁所建?明代钱塘人、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说:“京之父準,葬临平山,山为驼形,术家谓:‘驼负重乃行。’遂作塔山顶。”(北宋权相蔡京葬父于临平山,他听从风水大师,在山顶筑一墓塔),不过,另有人说:“(塔)谓京自筑,非也。”可见何人建塔已不可考。塔毁的时间只有“相传”,亦不可考。时至今日,恐怕谁也说不清此塔的来历和具体形貌,只有其亭亭伫立山巅的塔形,深深地烙在人们心间。

令人称奇的是,如此一座紧傍小城,名不见经传的临平山,竟然吸引了始于唐代及其后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诸如顾况、韦应物、皎然、张祜、吴筠、秦观、苏轼、道潜、杨万里、范成大、张昱、黄庚、吴景奎、萨都刺、丁养浩、沈谦等都为它赋诗咏歌,留下一首首精美的篇章,这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也不多见。

 

 

唐德宗贞元(785805)初,海宁(唐时属海盐)人顾况(生卒年不详)为家乡的近邻、当时的旅游胜地临平山细心勾画山景,凭借他作为山水画家的眼光,“首记下该山绝佳处”十四处,写成诗作十四首,题名《临平坞杂题》,似有意将其合成一幅临平坞的山水长卷。

临平坞杂题》细录有:

 

山径柳:宛转若游丝,浅深栽绿崦。年年立春后,即被啼莺占。《石上藤》:空山

无鸟迹,何物如人意。委曲结绳文,离披草书字。《薜荔庵》:薜荔作禅庵,重叠庵边树。空山径欲绝,也有人知处。《芙蓉榭》:风摆莲衣干,月背鸟巢寒。文鱼翻乱叶,翠羽上危栏。《欹松漪》: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悠扬绿萝影,下拂波纹破。《焙茶坞》: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弹琴谷》:谷中谁弹琴,琴响谷冥寂。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白鹭汀》:靃靡汀草碧,淋森鹭毛白。夜起沙月中,思量捕鱼策。《千松岭》: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黄菊湾》: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山春洞》: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石窦泉》:吹沙复喷石,曲折仍圆旋。野客漱流时,杯粘落花片。《古仙坛》:远山谁放烧,疑是坛边醮。仙人错下山,拍手坛边笑。《题山顶寺》:遥闻林下语,知是经行所。日暮香风时,诸天散花雨。

 

顾况的这组山水诗,采用五言绝句,一景一诗,其对临平山景物感受的深细,格调的质朴淡雅,语言的平实如话,富有山野风物的异趣和美感,堪称古代山水诗的一个杰作。

一天,正值正午时分,顾况独自骑一头毛驴,不紧不慢地登上临平山,到山坞里去探访好友邱丹,不料邱丹一大早便骑着小黄牛出门采草药去了,也不见他回家午餐,顾况在他家门前等了好一会儿,闲得去池塘边看人钓鱼,还是未见其归,只得骑驴惆怅地缓缓下山,尔后作一诗《访邱员外丹》:

 

五月五日日亭午,独自骑驴入山坞。来到君家不见君,下驴倚杖叩君户。惊起山童开竹扉,黄犬摇尾衔人衣。试问先生往何处?云入山中采紫微。平明一去今未归,引我池中看钓矶。池中数个白鸥儿,见人惯后痴不飞。待君归来君末归,却复骑驴下翠微。

 

诗人采用不加修饰的平白之语,描摹邱丹筑庐山坞,草庐竹门的简陋家宅,屋里的侍童、黄狗以及户外景色和寂寥的山野风光,将当时居隐临平山的高僧及其山坞平淡无奇的生活情景写得清晰动人,趣味横生,同时,诗人潇洒闲适的心境也流露在诗句之中

顾况生性诙谐,好结交名士高僧,除邱丹外,与韦应物、刘长卿、贺知章、皎然等均有交游唱和,跟白居易更是开玩笑开出了一段“白居不易”的千古佳话。

如今,说到临平山,唐代名士顾况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名字。试想,如果没有这位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及其留下的一组《临平坞杂题》,后人怎么可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始于唐代的临平山胜景?又怎会在现下的临平山上出现诸如芙蓉榭、松岭天风、石窦听泉、古仙坛、琴韵谷、焙茶坞等按《临平坞杂题》诗意而设的景点,及其简洁而富有情趣的称谓?临平人为纪念这位中古时期的诗人,在临平山上树有顾况骑驴的青铜像和碑刻诗,而且可以断定,即便再过上成百上千年,临平后人还会记得顾况及其《临平坞杂题》。

 

 

顾况有诗作《访邱员外丹》,韦应物也为邱丹写过多首赠诗。这里,先得说下邱丹。

邱()丹,生卒年不详(有人考证其在世接近百年),唐代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南人。初为诸暨令,历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故有“丘员外”、“丘二十二员外等称谓。弃官后被临平山山景吸引,在贞元初隐居于此修道炼丹,所谓“身退谢名累,道存嘉止足。设醴降华幡,挂冠守空谷”(《经湛长史草堂》),有诗僧、仙才之美誉。诗作大多散佚,现仅有《全唐诗》录存的十一首。

邱丹深居临平山坞却并不与世隔绝,常出山去与官宦、文人或对方入山与之交游、聚谈,成为他与友人间的一桩乐事。其中,跟时任苏州刺使的韦应物私交更甚,往回更密。邱丹曾不止一二次地去苏州探访韦应物,并寄居其官舍《送丘员外还山》有长栖白云表,暂访高斋宿”的诗句,“白云”,指邱丹隐居处,“高斋”指韦应物官舍),韦应物也曾登临平山去看望这位相知的高僧。同时,两人相互酬唱奉和的诗作也最多,在《韦苏州集》五百多首诗中有七首是赠与邱丹的,而在邱丹留存的十一首诗中亦有四首是与韦应物的应答酬唱之作,可见两个官、僧之间似有更多牵扯不断的情愫。

邱丹居隐于临平山又终于此山。明万历《杭州府志》载:“唐邱员外隐于临平山,后羽化仙去,弃杖于地,生竹皆曲,可为杖。今安隐寺左右多有之。”明末清初仁和临平人、诗人、学者沈谦也在志书《临平记》中有“邱丹隐于临平山,故有邱山之名,所谓地因人重也”之说。

为纪念这位在临平山“羽化仙去”、“地因人重”的诗僧,临平后人曾在临平山南麓景星观内建有邱丹真人祠,祠内存放炼丹炉,千百年来香火缭绕,祭祀不绝。

现今,设在临平山上的临平公园里有一高坡,据说是邱丹“羽化仙去”之地,其上,树立一个身骑小黄牛、银须飘拂的老人青铜像,并在铸像近旁的景观石上镌刻“邱山仙隐”四个大字,斜对的石碑上刻其仅存十一首诗中的八首并有邱丹生平的简略介绍,连同“邱丹问茶”成为园内的重要景点。

临平镇上早先有邱山大街,2017年,又将连接景星观路与星光街约400米的隧道命名为“邱山隧道”,一再显示临平后人对邱丹的景仰与纪怀之情。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人,“性高洁,惟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列,与之酬唱”。因信奉佛教,喜住禅寺,好与高僧结交,跟诗僧邱丹更是时有牵记,赠诗连连。

贞元初(785年)那会儿,临平山山坞里到处都是繁盛高大的松树,在此修道炼丹的邱丹日常常以松子为食,故在秋天松果成熟的时节,在苏州当刺史的韦应物便自然地遥想起身居山中的友人,遂作《秋夜寄丘员外》一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言简意长,语浅情深,成为诗人五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

邱丹收受韦应物的赠诗后,随即写了《和韦使君秋夜见寄》应和:“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中有学仙侣,吹箫弄秋月。”诗中说,你说的那个略有凉意、明月当空的秋夜,我还没有入睡,然而不是在松树旁聆听松子落地的细微声,而是在梧桐、桂花树边听一起学仙的道友吹箫呢。

韦应物的另一首赠诗《重送丘二十二还临平山居》,前有《送丘员外还山》),事由是邱丹去苏州拜访韦应物,返回时,韦又用牛车亲自将他送回到临平山的居隐处。诗曰:“岁中始再觏,方来又解携。才留野艇语,已忆故山栖。幽涧人夜汲,深林鸟长啼。还持郡斋酒,慰子霜露凄。”感喟与友人相见的时间太过短促。邱丹则以《奉酬重送归山》诗相酬和:卖药有时至,自知来往疏。遽辞池上酌,新得山中书。步出芙蓉府,归乘觳觫车。猥蒙招隐作,岂愧班生庐。”为与友人“来往疏”表达真诚的歉意。

有一次,韦应物特意到临平山去探望邱丹,不巧未遇,扫兴而归,邱丹遂以《奉酬韦使君送归临平山居之作》示谢:“侧闻郡守至,偶乘黄犊出。不别桃源人,一见经累日。蝉鸣念秋稼,兰酌动离瑟。临水降麾幢,野艇才容膝。参差碧山路,目送江帆疾。涉海得骊珠,栖梧惭凤质。愧非郑公里,归扫蒙笼室。”为自己离家外出,错过了与友人见面的机会而充满遗憾和惆怅:听说韦太守你来看我,不巧我骑小黄牛出门去了,让你没见到我这个世外之人,如果见到,咱们聊一天也聊不完。接着又赞扬韦应物的高贵品质:太守你是海中的宝珠,梧桐树上的凤凰,惭愧自己不是贤士高人,回家只能打扫园子和屋子。由于邱丹在诗作中自曰“偶乘黄犊出”,后人便将他居隐的这片山岭称为“黄犊岭”。

韦应物与邱丹的这类酬答诗,无不凸显两个身份、地位迥异的友人间切切思念、不时惦记的真诚深厚的感情。

韦应物擅长五言古诗,有“五言长城”之称。因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在苏州刺史任期届满后,他随即从官舍移居苏州无定寺,不久,贫病交加辞世于该寺院内,卒年五十五(一说五十六)。贞元十二年(796),邱丹为其撰写《韦应物墓志》,志文曰:“公诗原于曹刘,参于鲍谢,加以变态,意凌丹霄,忽造佳境,别开户牖”,将韦应物与曹操、刘桢和鲍照、谢灵运作比,赞扬他诗作别开生面的特色和在诗歌界的杰出地位,成为后人研究韦应物诗歌的重要参照。

 

 

时光由中唐流逝到北宋。

熙宁七年(1072年)五月,陈襄 (1017年—1080年,字述古,福州侯官即今福建闽侯县人,诗人、理学家),由陈州(州治在宛丘,即今河南睢阳)调任杭州知州,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市人)为杭州通判,是陈襄知州的副手。之后,两个年纪相差二十岁,政见相似、主政杭州的正副级官员经常于公务之余,在西湖畔等地宴集唱酬,情投意合,交谊甚深,其间仅相互酬赠唱和的诗词就有近二十首。

第二年夏季的一天,苏轼与陈襄等人在西湖游宴,只见天空时明时暗,忽晴忽雨,变幻多姿的湖面引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于是提笔挥毫,写就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首问世后,尤其是后一首惊艳千年,成为杭州市民和四方旅人最喜爱的描写西湖的诗作。

第二年的秋天,陈襄奉命调赴南都(今河南商丘),随即准备行装,苏轼却是依依不舍,接连写了《清平乐·送述古赴南都》等四首词相赠。随后,陈襄在佛日净慧禅寺跟苏轼一行道别,登船启程,苏轼执意随船送行,一直相送到城郊的临平,还一送再送,将“临平山上塔”也远远地甩在了身后,陈襄一再辞别,苏轼才离船登岸,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官船渐渐远去、消失。

独自回城已是黄昏,在初寒寂静的秋夜,苏轼回忆朝夕相处的友人突然离他而去,更是泪眼朦胧,辗转难眠,尔后写就一词《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将自己对述古的依恋、挚友离去的万般无奈和感伤,以及路上所见的亭亭而立的临平山塔和秋凉的晚风,写得意象鲜明,情真意切,成就了我国古诗词中咏别诗词的一个经典。“临平山上塔”也因为有此苏词,自古至今几成临平和临平山的标配,惊艳到临平小城住民和来往于杭嘉湖一带的一批批客商、游子和旅人。

五年过后,苏轼路过临平,依然牵记、眷念早已远去的友人,又在七律《次韵杭人裴维甫》中回忆“居人”离去、官船远行和又一次望见“临平山上塔”的情景:“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再现诗人感伤离别、怀念友人的凄凉孤寂的心境,令临平山塔又一次成为“惜别”和“怀人”的代名词。

苏轼与其上司陈襄真诚美好的友情,感人至深。其实,他自称“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交友范围甚广。在杭州为官时,处于乡野的径山、临平山、安隐寺、佛日寺、洞霄宫等处均是他与官宦友人、文人墨客、禅僧居士等雅集和谈诗论道、送别酬唱的地方,为当地留下了不少诗文和人文遗迹。

元祐四年(1089),五十二岁的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此后两年多时间,他政绩斐然,赢得市民一片好口碑,直至当下,人们依旧不断地念叨着这位宋代大诗人和杭州“苏市长”。

一千余年后的2004年,临平镇依据宋时临平山上设有亭亭而立的石塔,并成为苏词中的一个著名意象,开始兴建东来阁,由曾经在杭州重建雷峰塔的工程施工单位——古今建设集团承建。古今集团没有参照古时石塔的造型,而是将其改“塔”为“阁”,并大量采用钛合金材料,令其屋面银光闪烁,在仿古建筑用材方面首开先例,成就了一座更具现代感,坐落山巅尤为挺拔雄伟、光鲜靓丽的“东来第一阁”。其中,最高耸的部分为方形塔式造型,上部密檐五层,总高度53.7米,出檐深远,逐渐收分,具有唐塔的独特风韵。游人若乘透明电梯直上阁顶,可以一览余杭全景。

 

 

 

 

 

 

 

 

 

 

 

 

 

 

 

 


上一篇: 学友情颂

下一篇: 哭泣的白云山(七)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