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63、一轴丹青留艳质,满场冷暖见人心

作者:麓山一闲人 阅读:6 次更新:2025-11-27 举报

第六十三回原题为“亲朋祭奠开筵席,西门庆观戏感李瓶儿”,7480字。主要情节:1)韩画师为李瓶儿画像;2)众人探丧吊孝;3)西门庆观戏动悲。词话本实在蹩脚(七字、九字),仅完成叙事告知,却无主题点睛。绣像本为“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遗爱”深悲埋下假意深情的讽喻伏笔,凝练切题。

闲人曰:画像传影,西门庆一片“真情”,故有“荆妇奄逝”、“恭人”之辞;大摆筵席,西门府宾客云集,亲友轮番祭奠,各有心机;观戏有感,西门庆悲天动地,众妻妾冷眼旁观。

本回聚焦李瓶儿画像前的众生相。

一、影绘浓情?遗像前的冷与热

上一回西门庆要为李瓶儿画像传神,此回请来韩画师。西门庆与他行毕礼,说道:“烦先生揭白传个神子儿。”这韩先生用手揭起千秋旛----,“见李瓶儿勒着鸦青手帕,虽故久病,其颜色如生,姿容不改,黄恹恹的,嘴唇儿红润可爱。”那西门庆由不的掩泪而哭。

当下来保与琴童在傍捧着屏插颜色,应伯爵便道:“先生此是病容。平昔好时,比此还生的面容饱满,姿容秀丽。”韩先生道:“不须尊长分付,小人知道。不敢就问老爹,此位老夫人前者五月初一日,曾在岳庙里烧香,亲见一面,可是否?”西门庆道:“正是。那时还好哩。先生你用心想着,传画一轴大影,一轴半身,灵前供养。”韩先生道:“老爹分付,小人无不用心。”须臾描染出个半身来,端的玉貌幽花秀丽,肌肤嫩玉生香。

画像拿与众人瞧,就是一幅美人图儿。月娘道:“成精鼓捣,人也不知死到那里去了,又描起影来了,看画的那些儿不像?”潘金莲接过来道:“那个是他的儿女,画下影,传下神来,好替他磕头礼拜。到明日六个老婆死了,画下六个影才好。”孟玉楼和李娇儿拿过来观看,说道:“大娘你来看,李大姐这影倒像似好时那等模样,打扮的鲜鲜儿,只是嘴唇略扁了些儿。”月娘道:“这左边额头略低了些儿。他的眉角,比这眉角儿还弯些。亏这汉子揭白怎的画来。”玳安道:“他在庙上曾见过六娘一面,刚才想着就画到这等模样。”乔大户看见:“亲家母这幅尊像,是画得通,只是少了口气儿!”

须臾过了三日,看看到首七。忽见小厮来报:“韩先生送半身影来。”众人观看,但见:头戴金翠围冠双凤珠子挑牌,大红妆花袍儿,白馥馥脸儿,俨然如生时一般。西门庆见了,满心欢喜,悬挂棺材头上。众人无不夸奖:“只少口气儿”。一面让卷棚吃斋,嘱付大影比长,还要加工夫些。韩先生道:“小人随笔润色,岂敢粗心。”西门庆厚赏而去。

简评西门庆情系李瓶儿,丧礼排场彰显。首先,装殓从棺材到穿着再到器物,都是尽好的来;其次,法事有小殓大殓,诸般诵经皆有;三是披麻带孝守灵;四是哭了又哭,看戏再落泪。此处请人画像传神,李瓶儿虽死犹生,画出来的遗像“俨然如生时一般”光彩照人。

画像过程中众人的反应,构成一曲讽刺交响乐:潘金莲的冷言画六个影才好,是情敌间隐秘的嫉妒与嘲弄;吴月娘挑剔额头低、眉角弯,表面是对画像逼真度的苛求,实则暗含正室对妾室死后仍争宠的微妙抵触;应伯爵、乔大户画得通”“用心的附和,则是对西门庆财势惯性逢迎,他们口中的尊重,不过是依附权贵的社交礼仪。张竹坡说:这篇文字,特特为丑西门无耻与一班无耻逐臭者?”点破了这场深情秀的本质:西门庆的落泪厚赏画师,既是对李瓶儿生前带来财势、死后彰显体面的双重利用,也是向府内外炫耀我亦有情的形象工程;而应伯爵之流的簇拥,不过是围绕着西门庆的眼泪嗅探利益的苍蝇,所谓安慰,不过是功利场中的表演性哀悼。

西门庆的浓情始终裹挟着功利算计:他对李瓶儿的偏爱,既源于其柔善带来的情感慰藉,也离不开她带来的花子虚遗产、官哥儿曾象征的香火延续。画像情节中,他一面因病容掩泪,一面要求画成好时模样,暴露出对完美妇人的贪婪 —— 他不愿面对李瓶儿的死亡,只愿她以最符合自己欲望的姿态存在。这种的自私性,恰是张竹坡所谓无耻的根源:西门庆的,本质是对满足自我需求的客体的占有欲,而非对独立人格的尊重。李瓶儿画像,最终成为一面照妖镜:照见西门庆情”是表演,照见潘金莲等的是嫉妒与不甘,照见应伯爵是功利,更照见整个时代在纵欲与虚伪间的集体沉沦。

二、文本多维解析

1、精彩片段细品-----西门庆观戏

西门庆留下众多客人一起看戏,看唱到“今生难会,因此上寄丹青”一句,忽想起李瓶儿病时模样,不觉心中感触起来,止不住眼中泪落,袖中不住取汗巾儿擦拭。

又早被潘金莲在帘内冷眼看见,指与月娘瞧,说道:“大娘,你看他,好个没来头的行货子。如何吃着酒,看见扮戏的哭起来!”

孟玉楼道:“你聪明一场,这些儿就不知道了?楽有悲欢离合,想必看见那一段儿触着他心,他觑物思人,见鞍思马,纔落泪来。”

金莲道:“我不信。打谈的掉眼泪,替古人躭忧,这个都是虚。他若唱的我泪出来,我纔算他好戏子!”

月娘道:“六姐,悄悄儿,咱们听罢。”

玉楼因向大妗子道:“俺六姐不知怎的,只好快说嘴。”

评点:西门庆看戏时潸然泪下,既是对李瓶儿的深切追思,也是其复杂情感的瞬间迸发。张竹坡评真如戏也,一语道破人生与戏剧的微妙关联:人生如戏,戏中寄情的遗憾,恰是现实中李瓶儿离世的映照,虚实相映间尽显命运无常。

潘金莲冷眼旁观,一句没来头,足见其对李瓶儿的嫉妒根深蒂固,即便身死也难释怀;孟玉楼虽以觑物思人解释西门庆落泪,一句你聪明一场却暗含调侃,话中带着几分置身事外的凉薄;吴月娘仅一句悄悄儿便止住争论,尽显当家主母的沉稳,实则将情绪隐于不动声色之中。四人的对话与反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各自隐秘的心思,折射出西门府内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与暗流涌动的宅斗生态。

2、评家妙论

1)文龙说:“西门之于潘、王,淫而已矣。乃独于李瓶儿有情,何哉?……王、潘以色,李则色兼财者也。故此番发送瓶儿,直谓瓶儿发送自己也。”

2)乔大户等男宾祭奠,西门庆迎,乔大户娘子等女宾祭奠,吴月娘迎,又如,请客也是。《金瓶梅》里男女分迎皆遵循男女异席、内外有别的礼法,凸显四百年前的习俗,体现明代社会风俗。

3)此回词话本回目是记其事,绣像本回目则是抓其神张竹坡回批1166揭其伪,三者虽侧重点不同,却共同指向《金瓶梅》于细节处讽世的核心特质。

三、一家之言

1人物踪迹与关系的未解之惑

1)“王经又使他往张亲家爹那里借云板去了。”

文中突然出现的张亲家爹,其身份与西门府的亲缘关联全无铺垫,从全书庞杂的人物网看,这类未详述的人物关系,恰反映出西门府交际圈的广泛与复杂,同时也暴露了叙事中部分线索交代不清的问题。

2)“那打茶的郑纪,正拿着一盘菓仁泡茶従帘下头过。被春梅呌住。”

郑纪这个突兀的人物,或是为了凸显春梅在府中的地位,以其能随意喝止下人展现权力,但却未考虑后续情节延展,导致人物沦为功能性存在,成为叙事中的碎片

3)不见吴典恩来吊孝。

吴典恩靠西门庆提携得官,受其资助上任,却在李瓶儿丧事中缺席,与常峙节等帮闲的到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常举动,一方面暗合吴典恩忘恩负义的性格,体现世态炎凉;另一方面,或暗示西门庆权势已现衰落征兆,连昔日依附者都不再重视。

2西门府吊孝迟客:妓女的情薄缘浅与背后玄机

李瓶儿亡故,吴银儿小敛时方至,李桂姐大敛才到,郑爱月儿更在首七之后才现身,与其他闻风而至的吊唁者形成鲜明对比。

几个妓女迟来或有多重缘由:一方面,作为风月场中人,其行事以利益为导向,李瓶儿离世对她们并无直接利害影响,故而缺乏急切吊唁的动力;另一方面,或因青楼事务缠身,需安排妥当后方能脱身。例如,吴银儿虽自称早知他老人家不好,也来伏侍两日儿,但言语间难掩敷衍,张竹坡说娘死而女不知,方是干女,直指她与李瓶儿情谊的虚浮。

然而,即便考虑这些因素,在西门庆有权有势仍且宠爱李瓶儿的背景下,妓女们此举不仅失礼,而且有些不可思念,这不仅印证了婊子无情的世俗认知,更暴露出她们与西门府关系的本质 —— 基于金钱与权势的利益联结,而非真挚情感。张竹坡依次铺陈三人吊孝情节,既展现出她们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也通过这一细节,勾勒出西门府繁华背后人情凉薄的世态图景,为全书兴衰无常的主题增添注脚。

3、玉箫:戏韵中的春梅底色

因为玉箫与“玉环记”中玉箫同名,故有小玉说其孤老来了。

《玉环记》为明代杨柔胜创作的戏曲,叙唐代书生韦皋与平康坊妓女玉箫相恋,因无钱被鸨母驱离。分别时韦皋赠玉环为信物,后他被西川节度使张延赏招为女婿。玉箫思念成疾,口吞玉环而亡;死后转世为箫玉,待韦皋因救驾有功任节度使时,二人终得团圆 。

《金瓶梅》中的玉箫,后来与书童偷情,被潘金莲抓住把柄后,不得不充当潘金莲的耳目,这种命运的起伏与《玉环记》中玉箫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暗示了人物命运如同戏中情节一样,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张竹坡说:“必用《玉箫女两世姻缘记》,胡言玉箫之所以有此人,特为春梅而设也。何则?开卷出春梅,则以玉箫为大丫头而出之。至前出春梅,必云一玉箫,一春梅。” 从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看,玉箫和春梅常常同时出现,她们都是西门府中的大丫鬟,且都有着一定的姿色和个性,玉箫的存在或许是为了衬托春梅,春梅后来在西门府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而玉箫却陷入了各种是非之中。通过玉箫的经历,可以更好地展现春梅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例如,春梅格局较大,对西门庆忠诚,且不与下人随意勾搭,与玉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春梅在小说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玉环记》中玉箫的故事,表达的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为《金瓶梅》中的玉箫以及其他人物的命运增添了一份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使小说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上一篇: 你是谁

下一篇: 绿树成荫诗联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