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广元建市四十年回溯:从一帧条幅书法说起

作者:翟峰 阅读:18 次更新:2025-11-26 举报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元城市建设巨变改革开放40年来广元城市建设巨变

      广元建市四十年回溯:从一帧条幅书法说起

                              ·翟 峰

2025年,系广元市建市四十周年之纪念年。

即此,年逾七旬的我,感慨多多,浮想联翩。

于是想到:自己总该在这尤为特别之年,在其已驻足工作且生活数十年之热土上,应该有必要从其记忆长河中,回忆且发掘一些颇为值得追溯的人与事,并特别为之记录、为之笔辍、为之留下一点什么吧?!

然而,沉于记忆之长河许久,却才实悟到,原来想“特别为之记录、为之笔辍、为之留下一点什么”的人与事太多太多,故而一时竟一筹莫展!

广元首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湘书法诗颂本市荣获国家人居环境奖.jpg广元首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湘书法诗颂本市荣获国家人居环境奖.jpg

     这天,踯躅于书斋间,蓦然,抬头一瞥,其墙上悬挂已达二十余年的那幅苍劲畅达之条幅书法,即刻映入眼帘:

“广元建市十余年,新貌诚然胜旧颜;五坝城区开广厦,四桥岸畔显奇观;沿江筑闸排污染,植林滨河造趣园;水秀山清风景美,人居环境好安然。”

啊,终于有料啦!这不正是我要“特别为之记录、为之笔辍、为之留下一点什么”之人与事的这个“点”吗?!

于此,记忆长河之闸门,倾刻打开;回溯之波澜,奔涌而来——

2004年1月16日,已离休数年的赵湘同志(原广元市第一届至第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专门就当年春节前夕时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罗蜀平同志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为广元市捧回“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特别创作了这首《赞广元荣获人居环境奖》之诗。

赵湘同志以此诗贺广元市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十七个、四川省第一个荣获全国人居环境奖的地级市,并将此诗亲笔提写在了自己亲手精心裱膜装饰而成的这幅长挂联上,且特别在该幅长挂联上签上了自己的印章。

尔后不几天,赵湘同志专门来到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简称“城环资工委”)。他刚一跨进我的办公室即亲切、爽朗地招呼道:

“小翟主任啊,我要送您一幅书法呵!几年前我在岗时,您曾向我提出,希冀给您留幅文墨字迹,我当时既忙于公务,又一时尚未想好写什么,就拖延下来了呵!现在终于有了写这幅书法的机会啦!为此,我还特别将近期作的这首《赞广元荣获人居环境奖》小诗写到了这幅挂联上,并专门签上了我的印章,现正好赠送您哈!也作为对您近年来与城环资工委的同志们在我市申报人居环境奖的过程中作的努力的一个勉励吧!同时呀,还要希望您和城环资工委的同志们再接再励呀,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新的贡献呵!”

我当即激动地表示:“谢谢老领导的馈赠和勉励!这幅书法对我和城环资工委的同志们来说意义非凡,应当长期悬挂于醒目处,时时勉励自己、激励自己,与工委的同志们一道,在中共广元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力争在今后的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在相关法治建设及其调研、建言、宣传等工作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说到这里,我还毕恭毕敬地请尊敬的赵湘老主任、老领导坐下来,专门为他奉上一杯热茶,然后详细地向他汇报了在他离休后的这些年,我市南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一些近况,以及我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过程中的相关具体工作情况——

广元南河生态人居环境一隅 A广元南河生态人居环境一隅 A

南河作为贯穿广元市城区的“母亲河”,其生态治理是广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该项目通过系统整治河道、修复湿地、提升水质及沿岸景观,其最终目的在于显著改善城市核心区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亲水空间与生态屏障。

而作为当时在国家层面授予城市建设最高荣誉之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奖项定位,即是旨在表彰在改善居住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中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

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由国家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的。其设立目的,是为表彰在城建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项目。

2003年,广元市是因治理贯穿整个城区的“母亲河”——南河的生态环境工程成效显著,故而荣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并系当年授予全国27座城市中的一个,亦系当年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

其实,赵湘同志在担任一至二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即曾在南河水源生态危机初显且愈来愈重时,已通过依法组织若干次市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等活动而基本弄明白: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发展的加快,广元南河水质已逐渐降至劣Ⅴ类(最差等级),河床淤积厚度超2米,夏季散发恶臭,被市民称为“黑龙江”。

当时,因工业废水(造纸、印染企业为主)和生污污水直排,水体溶解氧趋近于零,鱼类绝迹,底栖生物消亡,致使此时的南河生态系统几乎崩溃。

于是,在市第二届人大期间的历次人代会上,皆有市人大代表不断呼吁治理南河!

然而,当时的市财力尚在保人均温饱上徘徊,故在治理南河的问题上,的确尚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难!

而此时,南河洪涝灾害仍在不断加剧,河道萎缩导致行洪能力任在持续下降。

如仅1998年,因当时突发的一场洪水,即致使南河沿岸1.5万居民区被淹没,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超3亿元。

而此间,广元城市发展已呈现的倒逼机制却尤为明显:因南河而分割的广元老城与新区,其造成的污染却使两岸沦为“城市伤疤”,并直接阻碍着广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

故此,到1999年,广元城区市民的投诉,即有65%涉及南河污染,并以此成为当时广元发展中的最大民生痛点!而更有甚者,作为武则天故里的“母亲河”之南河,即因其严重的污名化,而严重削弱了广元市及其城区的一体化发展之文化凝聚力!

尔后不久,当时国家相关战略的启动,则有力推动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及时出台:

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发布,四川省将嘉陵江流域治理列为重点,广元南河作为嘉陵江一级支流,即相应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

于是,地方决策亦相应升级:2001年,中共广元市委将南河治理定为“一号民生工程”,因此既突破了地方财政限制,又获许发行了环保债券,还促成了跨部门指挥部的组建。

接着,南河治理的技术理念亦随之转型:既摒弃传统工程思维而拒绝单一“河道硬化+截弯取直”模式,又成功引入“水生态自修复”理念(当时国内领先),且顺利聘请了中科院水生所设计南河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案

接着,市民参与南河治理之创新互动已现:既自愿发起“认养河段”之治理行动,又互动约10万市民自愿参与河岸植绿,故而筑牢了广元全社会共治基层。

广元加快国家级重点镇和省级试点镇的小城镇建设步伐.png广元加快国家级重点镇和省级试点镇的小城镇建设步伐.png

于此,广元南河治理工程的标志性意义即由此开始显现——

即该治理工程迅即成为当时广元从工业粗放扩张转向生态立市的战略拐点:

经济层面——关停沿岸23家高污染企业,倒逼产业升级为绿色制造、旅游服务。

制度层面——为催生四川首个《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奠定了制度框架

全国影响——为2003年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筑牢了坚实基础。

而随着2003广元市因南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正式获中国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既标志着其早期生态治理实践获得国家级认可,又为其后续荣获多项国际国内荣誉铸牢了相应基础……。

翟峰同志呀,您的这些介绍,确实是比较详尽,也比较全面的,我是基本听明白了,很好嘛!看来,您是下功夫作了较为深入调研和思考的。”

赵湘老主任一直在聚精会神地听我的介绍,见我说得够多够细了,蓦地插上了这一句,并让我喝点开水润润嗓子。

此时,我也感到汇报得差不多了,立即对赵湘老主任说:

“谢谢老领导听我啰嗦了这么久,耽误您休息了。我也基本汇报完了。”

“翟峰同志呵,是我来找您聊聊的嘛,这耽不耽误您的工作呀?”

“老领导,不耽误,我确实也想当面听听老领导您的指点呵!”

赵湘老主任见我此时有点歉愧、腼腆之状,即刻“呵呵呵呵”地朗声笑了起来。

然后,他又非常认真地对我说:“翟峰同志呀,我是知道您的,也是了解您的。您是一位谦虚谨慎、踏实肯干的好同志,我希望您今后与城环资工委的同志们一道,能够对南河治理这个民生工程,做一些更有韧性的深入调研,力争以更好的建言、更实的报告,辅佐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作出更有实效的相关决策,期待您能实实在在地做好这一点!”

对赵湘老主任勉励我的这番话中提到的“韧性”,我是颇有史实认知感的——

早在1946年,赵湘同志还在就读于中学的时代,就是凭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无限信赖的这种“韧性”,一直义无反顾地积极争取加入共产党,并终于在1948年4月被党组织批准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党员。

尔后,赵湘同志仍是凭着对革命、对党无限忠诚的这种“韧性”,一直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并在中共川北工委负责人王朴庵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地下党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湘同志又是凭着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忠诚和热情,凭着对组织的安排坚决服从的这种“韧性”,无论是辗转于中共达县地委、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工作,还是来到川北广元支援老区三线建设工作,皆能做到义无反顾。

赵湘同志连选连任广元市一至二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一直到1996年离休之后,又是继续凭着对党的事业、对改革开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奉献不已的这种“韧性”,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直勤勤恳恳地建言着、一直心无旁骛地关注着……。

至此,赵湘老主任勉励我的上述谆谆话语,以及我当时瞬间联想到的赵湘老主任颇有革命“韧性”的那些珍贵史实片段,即由此而长存于我的记忆深处了!

而此次赵湘同志特别馈赠于我的这幅书写着他的《赞广元荣获人居环境奖》之诗和签署着他的印章之长挂联,亦就这样一直悬挂于我的办公室(尔后又悬挂于我的书斋)之醒目处,并时时在提醒我,勿忘我市首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这段难忘时光及其相关人与事

而我一直更未忘记的,即是赵湘同志光明磊落的一生铸就的这种特别难得的“韧性”品德和精神!而这种难得的“韧性”品德和精神,亦不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

于此,亦才有了尔后我无论是依法履职于省、市人大代表之责任,还是依章咨政于民主党派成员之建言,皆能因其持续的“韧性”,而取得相应的绩效!

广元精细化打造品质之城广元精细化打造品质之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5年,是广元建市四十周年。尽管,过去奋斗的峥嵘岁月,是值得寻思和追忆的。

然而,这种“寻思和追忆”,既是为不忘过往之奋斗历程,亦是为了今天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更加美好暨明天实现相关预定目标的更加辉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即此,当我再次回溯广元首获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这段难忘往事之时,我的眼帘前持续闪现着的,则是愈来愈清晰的广元建市40年间的如下震撼、辉煌之镜景——

40年间,广元城市版图沿嘉陵江两岸拓展、东西延伸,形成带状组团式发展格局,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扩展至70平方公里。

40年间,广元城市发展硕果累累,既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等荣誉,又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殊誉。

40年间,广元由建市之初的13.5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279.33亿元——增长了93.7倍;广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据此而明显提高,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此而分别增长了58.2倍、60.6倍。可见,广元人书写了一部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贫弱迈向繁荣之奋进史诗!广元,已成功实现从山区小城到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崛起之破茧蝶变!

广元万达广场夜景广元万达广场夜景

如今的广元呵,其“安逸之城”之誉,早已名副其实——

看呵:那穿城而过的南河与穿城而过的嘉陵江遥相呼应,其“两江四岸”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既形成了数十公里长的勃发盎然绿意的生态廊道,又彰显了“依水而建,临水而居,与自然相邻”的城市无穷魅力。

看呵:每当夜幕降临,广元南河和嘉陵江贯连相衬而托起的“两江四岸”,即刻华灯璀璨, 其万家灯火宛若星河倾泻,如似霓虹耀城,瞬间映照得“两江四岸”华灯闪耀,流光彩溢。而此间的南河湿地公园,则更是斑斓辉煌、光影交织,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的广元呵,正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元视察时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引,以中共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指导,以省委和市委谋划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以奋斗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以“十五五”之规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元崭新美景!

 

作者简介:翟峰,汉语言文字写作爱好者、多栖作者、相关领域学者,曾多年担任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曾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后吸收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法学会会员,1996年至2006年聘为《法制日报》特约撰稿人,2003年至2011年聘为《中国人大》杂志社特约记者,2012年以来先后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省立法咨询专家库成员、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政协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民主与法制时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人民代表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旅游报、中国绿色时报、四川日报等近百家报纸和中国人大、中国统一战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华魂、民主与科学、人大研究、法学研究、现代法学、当代法学、民主与法制周刊、法治与社会、凤凰周刊、南风窗、中国循环经济、环境经济、中华环保、城乡建设、中国国土资源、人与自然、资源与人居环境、决策咨询、西部论坛、乡村振兴等数十家杂志发表相关多类文稿;曾获人民日报理论征文奖、中国人大制度理论征文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民主党派中央(九三学社)年度调研成果优秀奖等奖项;曾出版《翟峰履职笔记》《人大代表履职谈》《边工作 边学习》《翟峰博客文选》等文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