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窑街故事之一

作者:王小强 阅读:10 次更新:2025-11-19 举报

 窑街:从“煤火硝烟”到“青山秀水”

 

八十年代的窑街,是被煤火点燃的西北热土。当第一口小煤窑在山坳里炸开声响,这座沉寂的小镇便成了“西北的小香港”——河南的矿工扛着铺盖卷,裤脚还沾着家乡的泥土;四川的匠人背着工具箱,工具箱上刻着自家的姓氏;陕西的商贩推着独轮车,车斗里装满了针头线脑和零嘴儿,天南地北的口音在尘土飞扬的街巷里交织。清晨,矿灯如星子般缀满山坡,矿工们穿着打补丁的工装,腰系安全绳,嘴里哼着粗犷的民谣,一步步走向窑口;矿车轰隆着碾过石板路,留下深浅不一的辙印,煤窑口的浓烟裹着硫磺味,却挡不住人们眼里的光。正午,集市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羊肉泡馍的香气混着煤渣的气息,构成最鲜活的市井图景——卖酿皮的大嫂手脚麻利地调着料,辣椒油红得耀眼;修鞋匠蹲在墙角,锤子敲得“叮当”响;孩子们攥着几分钱,围着糖人摊叽叽喳喳。夜晚,工棚里的笑声、酒馆里的划拳声,伴着远处窑口的火光,将黑夜烧得滚烫。矿工们用带着煤黑的手端起粗瓷碗,喝着散装白酒,聊着家乡的妻儿和对未来的期许。而矿工家庭的日子,也浸在煤香与烟火里:傍晚时分,矿嫂们端着搪瓷盆,在公用水龙头下搓洗沾满煤渍的工装,泡沫顺着水流淌,映着天边的晚霞;孩子们趴在自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鼻尖沾着灰,却时不时抬头望向窑口的方向,盼着父亲平安归来;逢年过节,来自不同省份的邻居们会端出各自的家乡菜,河南的饺子、四川的腊肉、陕西的臊子面,在小小的工棚里拼成一桌团圆饭,陌生的乡音里渐渐生出了亲情。每一块黑亮的煤块,都承载着异乡人的生计与梦想。

 

时光流转,小煤窑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如今的窑街,早已褪去“煤烟”外衣,换上了“绿水青山”的新装。得益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曾经的矿坑被填平,种上了松柏与沙棘,漫山遍野的绿意取代了黑灰的底色;废弃的厂房改造成了工业主题公园,锈迹斑斑的铁轨变成了休闲步道,孩子们在上面追逐嬉戏,老矿工们则坐在长椅上,回忆着当年的岁月。“河道整治项目”让清澈的大通河重新穿镇而过,河边的亲水平台上游人垂钓,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新建的居民楼错落有致,白墙黛瓦间点缀着鲜艳的窗花,社区里的健身器材、文化广场成了老人们的乐园——清晨,太极拳的音乐缓缓响起;傍晚,广场舞的旋律热闹非凡。此外,小镇还打造了“民俗文化一条街”,庆阳剪纸、香包刺绣等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游客驻足。旅游发展更是成效显著:近年来,窑街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00万元,先后获评“省级生态乡镇”“市级宜居小镇”。春日,杏花、桃花漫山遍野;秋日,层林尽染,硕果飘香。昔日“西北的小香港”,不再有煤火硝烟的喧嚣,却多了山水相依的宁静与惬意,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风景小镇,诉说着时光的蜕变与新生。

上一篇: 初冬(诗歌)

下一篇: 窑街故事之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