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叚铺开张行酒令,佳人抱疴友蒙恩
第六十回原题为“李瓶儿因气惹病,西门庆立叚铺开张,” 4660字。主要情节:1)李瓶儿受气;2)叚铺开张行酒令;3)常峙节买房子。绣像本题为“李瓶儿病缠死孽,西门庆官作生涯”,西门庆当官前就开了生药铺,“官作生涯”意指通过作官来谋取生意场上的利益,显然“立叚铺开张”更符合常理。
闲人曰:西门庆叚铺开张,宾客盈门,听曲行令,生意红火,故有钱资助常峙节,只可惜,李瓶儿丧子之痛,更可恨,潘金莲幸灾乐祸。
本回聚焦西门庆白日缎铺开张,晚上饮酒作乐。
一、缎铺开张赚钱,酒令暗预沉浮
西门庆叚铺开张,“那日亲朋递果盒挂红者约有三十多人。甘伙计与韩伙计都在柜上发卖,一个看银子,一个讲说价钱。崔本专管收生活,不拘经纪、买主进来,让进去,每人饮酒二杯。西门庆穿大红,冠带着。后边厅上安放十五张桌席:五菓五菜,三汤五割,重新递酒上坐,鼓乐喧天。”“那日新开张,伙计攒帐,就卖了五百余两银子。”
晚上西门庆邀大伙同乐,应伯爵调侃西门庆又有了舅子,叫郑春唱曲。座上沈姨夫向西门庆说:“姨夫,不是这等。请大舅上席还行个令儿……。”
吴大舅开始起令,“一掷一点红,红梅花对白梅花。”
吴大舅掷了个二,多一杯。饮过酒,该沈姨夫接掷。沈姨夫说道:“二掷并头莲,莲漪戏彩鸳。”
沈姨夫也掷了个二,饮过两杯,就过盆与韩姨夫行令。韩姨夫说道:“三掷三春李,李下不整冠。”
韩姨夫掷完,吃了酒,送与温秀才。秀才道:“我学生奉令了──“四掷状元红,红紫不以为亵服。”
轮到应伯爵,他说了一个“老小”的拗口令。谢希大接着说了一个“破瓦”的拗口令,两人互怼。
韩道国说道:五掷腊梅花,花里遇神仙。”
掷毕,该西门庆掷,西门庆道:“我要掷个六:六掷满天星,星辰冷落碧潭水。”
应伯爵看见,说道:“哥,今年上冬,管情高转加官,主有庆事。”
简评:此回围绕西门庆叚铺开张展开,先以热闹笔触勾勒开张盛景,亲朋云集、生意红火,继而是应伯爵唤郑春唱曲,为酒宴添趣,高潮则是众人行酒令环节。行酒令时,吴大舅、沈姨夫等人以雅致词句起兴,应伯爵与谢希大却以市井段子互怼,鲜活展现市井百态,使文字充满烟火气与生活张力。
张竹坡在回批独具慧眼:“此回文字开手将题面两事轻轻叙完。下文接以一酒令,总结金、瓶、梅三人,并玉楼,并爱姐、月娘,已为后文一番结束。” 其批语曰:“春梅:直贯弄一得双之春梅;”“金莲:直贯至不愤吹箫之金莲,盖得意杀也;”“瓶儿:珠沉玉碎矣;”“玉楼:玉儿自是尊贵;”“爱姐:贞操俱见;”“月娘:直贯入云理手之梦,又西门死期至矣。”笔者认为:前三人酒令中,“梅莲李”隐喻尚可理解,后三人虽关联人物归宿,但其隐含寓意稍显牵强,一般读者很难以这么联想。这场酒令既是西门庆生意兴隆的庆贺,更似众人命运的微妙预演,在热闹表象下,暗涌着兴衰沉浮的宿命感 。
二、文本多维解析
1、语言解读
1)潘金莲指桑骂槐:“你斑鸠跌了蛋──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椅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了。”
四个歇后语,第一个是模拟斑鸠失蛋后咕咕嘟囔的叫声,形容人因失落、无奈而不停嘟囔的状态,后面三个都很明白,其中“椅”为“依”的谐音。潘金莲说这四个歇后语的背景,是西门庆因迷恋李瓶儿而长期不回她房中,她心生怨怼,借歇后语自嘲失去依靠没有指望了。
2)应伯爵说:“抄化子不见了拐棒儿──受狗的气了。”
“拐棒儿”是叫花子的依仗,没了拐棒便无力抵御狗的欺凌。应伯爵说叫花子被狗欺负了,主动示弱自嘲以活跃气氛。
2、精彩片段----李瓶儿之梦
李瓶儿夜间独宿在房中。不觉思想孩儿,欷歔长叹。似睡不睡,恍恍然恰似有人弹的窗棂响。李瓶儿呼唤丫鬟,都睡熟了不答。乃自下床来,倒靸弓鞋,翻披绣袄,开了房门,出户视之。彷佛见花子虚抱着官哥儿叫他,新寻了房儿,同去居住。这李瓶儿还舍不的西门庆,不肯去。双手就去抱那孩儿。被花子虚只一推,跌倒在地。撒手惊觉,都是南柯一梦。吓了一身冷汗,呜呜咽咽,只哭到天明。
评点:李瓶儿丧子后此段梦境,堪称其悲剧命运的“心理谶语”。张竹坡说“官哥即子虚,子虚即官哥”,好似说“官哥儿是花子虚幻化”,实意则是点明两人在李瓶儿潜意识中的“因果绑定”:官哥之生,依托于她谋夺花子虚遗产、改嫁西门庆的“原罪”;官哥之死,则成为这份深埋负疚的“显性惩罚”。梦中花子虚抱官哥儿索魂,恰是潜意识将“负夫”与“失子”的双重创伤具象化——花子虚代表她无法摆脱的“过去之债”,官哥儿则是“现世之痛”,二者以“父子”之态缠搅,虽并非血缘关联,而是“罪与罚”的逻辑闭环。 李瓶儿“舍不的西门庆”却又“抱孩儿不得”的挣扎,正是其内心撕裂的极致体现:既贪恋现有的富贵情爱,又难逃亏心往事的精神碾压。那一声推搡与惊梦后的冷汗呜咽,不仅是丧子之痛的宣泄,更是原罪意识对灵魂的鞭挞。这种“以财易情”的因果惶恐,早已为她后续香消玉殒埋下心理伏笔,梦境不过是将其隐秘的精神困境,以诡谲的方式托显出来。
3、评家妙论
1)文龙说:“李瓶儿房中凄风苦雨,西门庆铺内花天酒地。”此批聚焦“李瓶儿房”与“西门庆铺”两个场景,以“凄风苦雨”与“花天酒地”形成强烈视听反差,既点出情节核心,又留足解读空间,是简洁有力的文本批注典范。
2)田晓菲说:“西门庆掷股子掷了个六点,说了一句‘六掷满天星、星辰冷落碧潭水’。从满天星到星辰冷落,尤其是‘六’的谶语(六房妻妾即将以排行第六的瓶儿为首开始风流云散),都是充满预言和暗示的文字游戏——这些都被红楼主人学到了家。”
3)此回写“李瓶儿因气惹病”不到500字,这个事虽然重要,但毕竟分量不重,因此不宜作为主标题,试改标题:“叚铺开张大宴宾,笙歌酒令伏荣枯”或“开铺宴宾笙歌沸,行令藏机盛衰兆。”
三、一家之言闲
1、本回文本细节探微:三处疑笔与叙事逻辑考辨
《金瓶梅》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叙事艺术复杂精妙,在看似琐碎的日常描写中暗藏深意。但细读文本,会发现一些令人费解之处,以下有三处疑笔。
1)两次给钱。常峙节这一人物与西门庆的金钱往来存在明显疑点。前文清晰写道:“原来近日西门庆与了常峙节五十两银子,使了三十五两典了房子,十五两做本钱在家开了小小杂货铺,过其日月不题。”在此回,西门庆又让应伯爵带五十两银子给常峙节,还为之前未及时给钱道歉称“当时小儿重病,正乱着”。从正常叙事逻辑看,若前文已实写西门庆给了常峙节五十两银子,后续再次给予相同金额并道歉未给,无疑是重复赘余。
2)无影丫头翠儿。老冯领来名为“翠儿的丫头,将其“卖与孙雪娥房中使唤”,这一情节看似是对前文西门庆答应为孙雪娥买丫鬟的照应。然而,翠儿进入孙雪娥身边后,如同石沉大海,再无下文,在后续诸多涉及孙雪娥的情节中,也未见翠儿发挥任何作用。以常规小说创作思路,既然专门提及翠儿被卖到孙雪娥房中,且孙雪娥在小说中是有一定戏份的角色,翠儿理应在后续故事里有所表现,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两次提及,以完善这一情节链条,但《金瓶梅》却未做这样的处理。
3)突兀的王显、荣海。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那时来保南京货船又到了,使了后生王显上来取单税银两。西门庆这里写书,差荣海拿一百两银子,又具羊酒金缎礼物谢钱主事。”田晓菲指出,“来保本应在东京替桂姐说情之后就去扬州和韩道国会合,如今却从南京回来,同时突兀出现王显、荣海两个陌生人名,可见这些事情应该都是那失去的五回所描写的内容。”确实,王显和荣海显得极为突兀,与前后情节的连贯性不足。
三处疑笔揭示《金瓶梅》成书的版本复杂性、叙事的“重意脉轻细节”,及以市井书写映照世相的创作野心,堪称解读小说社会镜像的关键切口,同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在版本演变、叙事艺术和社会镜像构建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2、从行酒令看西门庆的人性撕裂
有研究说,西门庆有权有势,就是膝下无子,现仅有的一个儿子也死了,就算是做生意,要开张,要请客,因有丧子之痛,想来也高兴不起来。有客人作贺需请客可以理解,但猜拳行令可就有些过分了,激情儿可以不理会,丧子之痛就不能理解了。
西门庆作为商人,生意在他的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丧子固然悲痛,但对于他所处的商业环境而言,若因一时的情感波动而搁置生意,可能会面临诸多风险,如市场份额流失、合作伙伴失信等,从这个角度讲,他操办开张宴,有其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合理性。然而,从人性角度出发,刚刚失去孩子便如此迅速地投入到欢宴之中,确实显得有些冷酷无情,这也正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精妙之处,揭示了西门庆在利益与情感之间失衡的真实状态,反映出世俗欲望对人性的扭曲。
尽管西门庆的行为存在一定现实依据,但从读者情感体验和常规叙事逻辑来看,仍难免让人觉得突兀。尤其是在描写李瓶儿沉浸于丧子剧痛的强烈对比下,西门庆的表现更显得不近人情,这种情节安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故事的可信度,使部分读者对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是情节设计中存在的一个可探讨之处。
3、《金瓶梅》回目篇幅均衡性探微:以 59-60 回为例
第 60 回“李瓶儿因气惹病”仅4660 字,与第59回 12750字差距悬殊,在不破坏文本完整性为前提下,可通过情节拆分与叙事优化实现均衡。
1)将59回“西门庆摔死雪狮子”“官哥儿夭折”“李瓶儿拒上坟”等独立情节,按因果逻辑拆分为三段落,选取与 60 回直接关联的“李瓶儿情绪崩溃”段落(如拒绝上坟后的内心独白)移至 60 回开篇,形成“丧子之痛 — 情绪积压 — 病发”的连贯叙事链。
2)59 回末段“潘金莲暗讽李瓶儿”可调整至 60 回首,通过“金桂斗嘴”场景自然引出李瓶儿“因气致病”的诱因,既平衡篇幅,又强化人物冲突张力。
3)压缩 59 回“家宴器物铺陈”“小厮奔走细节”等次要描写,如将“桌上摆着山珍海味,盘碟层层叠叠”“简化”为“水陆毕陈,笙歌杂作”,保留画面感的同时减少字数。
4)删减 59 回中与主线无关的帮闲插科(如应伯爵调侃厨子),将笔墨集中于“官哥儿濒死 — 李瓶儿痛哭 — 西门庆强作镇定”的核心场景,使单回叙事更紧凑。
5)在 60 回开篇增设李瓶儿“抚尸痛哭后恍惚出神”的心理描写:“望着空床发怔,忽闻窗外猫叫,惊觉雪狮子已死,官哥儿衣衾尚在箱底……,”既承接 59 回丧子创伤,又为“睹物生悲致病”埋下伏笔。
6)以“灵前残烛 — 空房冷帐 — 药炉青烟”三组镜头式描写替代平铺直叙,如:“五十九回末写李瓶儿抱着官哥儿旧衫哭至三更,六十回首接天明时,衫角已被泪水浸得发硬,药罐里的苦汤蒸腾着白雾 ”,通过意象叠加自然过渡,避免情节割裂。
这些调整既遵循原著情节脉络与人物逻辑,又通过拆分重组、详略优化与意象衔接,缩小两回篇幅差距,让叙事节奏更均衡,同时深化了李瓶儿悲剧命运的感染力。
上一篇: 草人札记·F教篇-12则
下一篇: 草人札记·F教篇-13则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