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举头遥见潇湘雁

作者:顾锁英 阅读:9 次更新:2025-11-09 举报

没有到过西部之西的人,怎能体会到它的雄浑与苍茫?

没有到过西部之西的人,怎能体会到它的悲壮与神奇?

没有到过西部之西的人,怎能体会到它的博大与辉煌?

没有到过西部之西的人,怎能体会到它的格局与开张?

西部之西The West of China's West),这个独特的地理学名词,最早是湘籍作家甘建华提出来的。2018111日,他在接受母校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聘书时,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地理学让我们拥有诗和远方》,其中谈到:“我的‘西部之西’有着地理学上的明确界限,与《青海石油志》扉页‘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布图’大体一致。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从盆地中部北缘的大柴旦出发,沿G315(西宁-喀什)茶卡-茫崖段,从鱼卡、南八仙北上冷湖,再折而往西,直指老茫崖、油砂山、花土沟和阿拉尔草地,最终到达与新疆接壤的依吞布拉格。再返回从尕斯库勒湖、茫崖大坂,沿S303(格尔木-花土沟)东行,穿过甘森、那棱格勒河、乌图美仁,到达戈壁新城格尔木,从G3011(原G215,甘肃柳园-格尔木)经盆地腹心达布逊湖,回到原点大柴旦镇,整整一个大圈绕下来,约为1500公里。”

其实,“西部之西”也是甘建华举起的一面文学旗帜,曾在青藏高原产生过轰动效应,并为日渐凋敝的海西文坛、青海油田文苑增添了些许生气。所以,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宗健教授在《一代人的情歌》中说:“在中国西部文学的河流上,他(甘建华)是一棵被称之为‘西部之西的风景树’。”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在《西部之西》序言中说:“甘建华把他美好的青春岁月留给了西部之西,但有了《蓝色玫瑰舞池》《黄金戈壁》《眺望似水流年》这样近乎精美的爱情故事,夫复何憾!”

我虽然痴长甘建华十岁,他也一直以“大姐”称呼我,我却始终以老师视之,不仅因为他的博学多识与亲切随和,更主要的是他对我的真诚关怀与大力提携。尽管三十多年前,在西部之西工作时,我就久仰他的大名,从报刊上经常读到他的文章和媒体对他的报道。然而与其相识,纯粹是一次偶然的机缘,说是相识却又至今缘悭一面。

那是七八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完成拍摄任务返家途中,接到一个来自千里之外的电话。当对方介绍他是甘建华时,我的惊喜兴奋全都涌上心头,仿佛一位迷失多年的孩童找到了“家”,竟有无数的话儿欲待诉说。甘建华老师,您可是我多年来崇拜的偶像啊!也许是离开西部之西太久,也许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压抑得太累,我从未有过空暇与他人谈起深深眷恋的柴达木。而甘老师的突然出现,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因为他是从花土沟考出去的第一代大学生,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第二故乡——茫崖!他说正在编撰有关柴达木、茫崖、花土沟的诗文选本,通过我原单位其他人找到我的电话号码,意在打听核实我的个人信息。从此,我与心中久仰的甘老师有了联系。

虽然我们各自都在忙碌,尤其是甘老师更加繁忙,既要打理公司业务,又要从事文学创作和编撰文学读本,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经常接受邀请参加讲座。他有时发来描写高原佳作让我欣赏学习,有时传来一些茫崖花土沟方面的信息,虽然寥寥数语,却足够温暖我心。尤其茫崖在2018年底设立县级市那段时间,我们虽然都离开了青海高原,离开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但都情系高原、情系柴达木、情系茫崖。那段日子里,我们的心仿佛都飞向了大漠深处,时刻关注着茫崖设市的喜讯。尤其听说之前曾有专家建议并已上报“嘎斯浩特市”,幸亏海西州委、州政府领导为了慎重起见,特地又征求地理学教授、柴达木文史专家的甘老师意见,都被他予以坚决否决,再三强调一定要用蒙古语“额头”意思的这个地名。在诗歌选本《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序言中,他如是解说:“因为‘茫崖’蒙古语发音mangnai,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发音也差不多,汉语发音mángái(而不是mángyá),音韵奇特,琅琅上口,不但全国独一无二,而且具有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最主要的是已经被当地人民认同并接受了几十年。就像国际大导演李安说的那样,文化也是一种斗争,最终我站在了赢的这一边。”

许多人好奇甘老师在西部之西时期,为何会用“潇湘雁”这个笔名,其实这与他的出生地有关。唐代刘禹锡说:“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南宋陆游则说:“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衡阳人称“寰中佳丽”,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雅称雁城。“衡阳雁”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经典意象,历代关于“衡阳雁”的吟咏实在太多了。南朝梁刘孝绰就有“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唐代李峤“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宋之问“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王昌龄“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王安石“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黄庭坚“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皆能说明雁翔南天、地灵人杰。而甘老师乃衡阳官民公认的当代人杰,湖湘文化知名学者、衡阳市社科联老主席肖起来研究员甚至在一次会议上说:“甘公是我们衡阳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文星。”

对于我来说,甘老师则是一位治学特别严谨的良师益友。他信奉“落笔即作千秋之想”,不但自己身体力行,每当看到我发的稿子文末个人简介较长,总是善意地提醒我尽量精简字数,还亲自指点我具体怎么缩短求精。看到我的诗词篇幅拉扯得比较长,表达的诗意忧郁沉闷,他也会及时给予赐教。

在我们尚未取得联系之前,甘老师的文史专著《盆地风雅》中,即已收录关于我的一则笔记,评点我的文学、摄影、绘画方面的小小成就,对我来说可谓极大的鼓励与鞭策,也让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盆地风雅》是一本打捞历史沉船之作,许多学者揄扬为“天水或兰州以西,青藏高原上的第一部文史笔记”。书中收录了曾在柴达木生活、工作,或者到过柴达木的前辈文人数百则轶闻趣事。他们当中有我非常敬仰的李季、李若冰、昌耀先生,有我比较熟悉的王宗仁、石英、朱奇先生,还有曾在茫崖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肖云儒先生。这本书与前后出版的《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都被《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发展史(18982022)》一书所关注,著名学者章罗生教授在书中谈到:“如果说,甘建华与余秋雨、章诒和一样,其创作也表现出‘文’与‘理’、‘虚’与‘实’等方面的有机融合,那么,余秋雨是‘文’‘理’参半、‘虚’‘实’相生,章诒和是‘情’重于‘理’、‘实’大于‘虚’,而甘建华则是‘理’胜于‘文’、‘实’重于‘虚’。当然,在‘理’的内涵中,相对而言,余秋雨更多‘文化感悟’,章诒和侧重‘历史反思’,甘建华则立足‘学术考评’。”

甘建华的父亲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排长,1956年毅然辞去家乡舒适的教师工作,投入到开发柴达木石油的大军行列,成为一名英雄的地质勘探队长。1982年春天,甘建华追随父亲的足迹,来到青海高原,前后待了11个年头。甘家当时就在尕斯库勒湖畔的西部器材总库,他曾见过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精灵黑颈鹤嘹亮的啼叫声划破了西部之西天空的宁静。三十多年前,我就在《青海石油报》聚宝盆文艺副刊,拜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湖浪摇荡的大荒》,此文时空之悠远、气势之宏大、文字之脱俗、语言之清新,令人为之情迷倾倒。又过多少年,甘老师向世人捧出中国第一个同题文化地理散文选本《天边的尕斯库勒湖》,名家之云集、文风之浩荡、开本之大气、装帧之精美,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为西部之西神山圣湖作传的大书,费尽了甘老师的殚精竭虑和十年精力。书前的长篇序文尤其让人感叹,有历史,有地理,有人文,有变迁,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春秋笔法,气象非凡,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拙作《走!咱们去看尕斯湖》有幸入选《天边的尕斯库勒湖》,组诗《青新交界处》也得以入选甘老师主编出版的茫崖诗歌选本《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尽管他已经回到家乡衡岳湘水多年,可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多文体描摹歌颂青海,挖掘柴达木盆地的文学宝藏,常与人言“那儿的风景是天上的风景”。所以,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他犹如一峰负重的沙漠之舟,行走在漫漫无垠的大漠之中,留下了一串响亮、清脆、悦耳、隽永的驼铃声。

青海有我们的诗和远方。2022年中国诗坛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金银滩文学》第1期推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离开青海情系高原海内外诗人36家专号”。之前的2020年秋天,甘老师忽然心念一动,想起从未有人做过我们这些离开青海多年,却依然魂牵梦萦高原风光风情的诗人联展。于是,他打定主意,将散居在国内外曾与青海有关的诗人集结起来,包括吉狄马加、车延高、燎原、李南、凌须斌、周秀玲、王威廉、马文秀等人,共同回眸往昔韶华峥嵘岁月,在北京中诗网连做十期推广,并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报刊集体亮相,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叹。由于他与青海高原的各种渊源,更由于他的高尚人品与“耐得烦”“霸得蛮”,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留下了高原上难得的文化印记和诗歌谱系。本人虽然才疏学浅,但诗意尚在,得以被其青眼相看忝列其中,因而心存万分感激。

写到这里,我想起年近九旬的青海省作协老主席朱奇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是那昆仑的云彩,是那祁连的罡风,是那阿尔金的雪峰,是那柴达木的盐湖,招引来了湖湘奇才甘建华,以其精妙绝伦的文字描述,轻轻地唤醒了我们的高原生活记忆,让人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青海表情。”青藏线军旅文学的旗帜、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宗仁先生,得知甘建华迄今为第二故乡写过编过16部书刊后,感叹地说:“甘建华对柴达木文学的贡献是可以载入文学史的!”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举头遥见潇湘雁,举头又见衡阳雁。

看哪,一群美丽高贵的大雁,正在尕斯库勒湖上空,在西部之西的万里云天,骄傲地翱翔,高高地翱翔……

本文选自新著散文集《漠风吻过南飞雁》


本文作者顾锁英本文作者顾锁英

                 顾锁英艺术简介

       顾锁英,女,又名顾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江苏两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高级摄影师、《中国作家在线》驻站.签约作家。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摄影、美术、文学作品数千幅(篇),并多次荣获全国摄影、美术、文学大赛大展一、二等奖。代表作《漠风吻过南飞雁》散文集,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收藏、入馆、上架展播。诗作入选多部年选本,个人传略辑入多种版本的大型典籍。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