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神宁于这个秋日。(散文)
心安神宁于这个秋日。(散文)
邱晓辉
心中安宁心里有定,风吹浪打耳旁之风。 闲观云卷云舒意,漫赏花开花落容。 闹市纷嚣皆作幻,幽林静谧每相逢。 尘缘勘破情难缚,坐对青山夕照浓。
心中安宁心里有定,风吹浪打耳旁之风。 晨钟暮鼓催尘梦,古寺青灯照道踪。 素卷闲翻参妙理,清茶细品悟真容。 凡心已似寒潭水,不惹浮名不逐功。
心中安宁,风吹浪打耳旁风
平静的内心,是穿透世间风雨的定海神针
窗外风雨正骤,枝叶狂舞,天地间一片喧嚣。我独坐窗前,捧一杯清茶,任它风狂雨急,我自安然。这风雨,能穿透窗户,打湿我的书桌,却穿透不了我那已然筑起的内心屏障。风声呼啸,于我耳畔,却只如一阵轻语,拂过便散。
这世间,从来风雨无常。昨日还是晴空万里,今日便可乌云压城。天气着实有些暴躁,不是风就是雨,感觉季节也是乱了节奏的样子。然而,天气可以无常,生活的阵脚却不能乱。昨日的风,吹皱了一季云水,触动了水的柔情,也只是荡远了白云,激起一圈圈时光的涟漪,却掀不起岁月里的惊涛骇浪。
何为真正的平静?
真正的平静,从来不在山水,而在于自己的内心。人闲则心静,心静则万事随风。有人曾说:“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不管是老叟,还是幼童,那种安静的样子最是美丽,那种沉思的姿态最是赏目,那种默而不语的神情最是心生喜欢。”
人生最可贵的,莫过于以一颗纯粹清澈的内心生活,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些纷扰;多了一分清闲,少了一分争斗。任窗外风雨飘摇,我自微笑,与时光同行。
这份平静,并非逃避现实的冷漠,而是一种深层的觉醒与选择。“莫听穿林打叶声”,初读只觉是文人雅趣,直到在纷繁世事中按下内心的“免打扰”键,才懂得这三个字的重量。
平静如何炼成?
平静需要修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已阐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份古训如醒钟,能在人浑浑噩噩之时令人清醒,洗涤内心的污垢,让人心有明月清风,活得自然清透。
风雨人生,无论是简约的生活也好,素净的光阴也罢,都抵不过一份心境的美好。感受美好,就需要用心。正如米切尔·恩德所说:“凡是心感觉不到的时间,就是已经失去了,就如彩虹的颜色对于盲人、鸟儿的歌声对于聋子那样。”
于是,无论风里雨里,能让自己的步伐慢下来,好好享受生活,感受人生风景,感悟岁月山河,拥有内心深处的一份平静,才是人间至美。
平静的力量为何强大?
内心平静,世界方可风烟俱净;只有内心平静,才有天山共色;只有内心平静,才有从流飘荡;只有内心平静,才有安然无恙。这份平静,赋予人一种超然物外的力量。作家马德说过:“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这份力量,在苏轼的《定风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扔掉朱绶银章换竹杖,是从“朱绶银章”的降维选择,却在“谁怕”的诘问中完成了精神升维。
如何于纷扰中守护安宁?
守护内心的安宁,需要一种主动筛选生命音频的能力。这不是掩耳盗铃,而是如智者般的清醒——“莫听”是穿透表象的清醒,“何妨”带着破局的俏皮,“吟啸”是叩问苍穹的倔强,“徐行”则是锚定内心的节奏。
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慈悲与爱,以感恩的心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与草木为邻,与人和善,其实,也是放过自己,救赎自己。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平静深处的喜悦
当你真正静下来,会发现“雨疏风骤,若风已入林,水已归岸,时光已经静美,再大的风雨,对于人生只不过只是风景”。若素心淡然,心归平静,再大的风雨也只是路过生命,留下一些痕迹,却让生命更加懂得安之若素的平静之美。
有风有雨的时候,也是好时光。如果能静下心来,用一盏茶温暖自己,用心情放松的时光酿酒,将岁月的流光,生活的温馨与内心的感动,悉数融入,煮一壶意蕴绵长的醇酿,酒香四溢,生活也就变了模样。
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这种酿造,当然是酿造心情了,平静的心情总是美好的开始。
风渐息,雨渐止。窗外被雨水洗过的树叶绿得发亮,远处天空露出一角湛蓝。回首刚才的风雨交加,已然恍若隔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词句穿越千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不是说风雨不存在,而是当我们不再纠结于“晴雨”,心境便成了不受外界影响的定海神针。
心中安宁,风吹浪打不过是耳旁之风;心里有定,万物纷扰也只是过眼云烟。
散文可让人重拾内心宁静?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散文找回内心的平静。根据当当网发布的《2023国民阅读洞察》报告,心理学、哲学以及严肃文学的阅读量持续上升,显示出公众对心灵慰藉的强烈需求。散文,作为一种亲切而具个人色彩的文学形式,为我们提供了直接探索和表达内心情感的渠道。
散文不仅是我们的语言教育启蒙,更是与生俱来的文字释放。它与小说与诗歌不同,散文不需要复杂的技巧,而是通过最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向读者敞开一个灵魂共享的窗口。正如作家赵丽宏所言:“只要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存在,文学便永远不会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想必你也曾被朱自清的《背影》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无论是家庭情感还是生命的思考,散文让我们从文字中窥探作者的生命轨迹,并因此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通过写散文,我们不仅是记录生活,更渐渐培养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性。生活里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往往成为最优美的文字素材。
在当今课程中,我们邀请了七位散文大家,将他们数十年积累的写作经验融合在《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中,帮助学员突破写作瓶颈。许多参与者在这门课程后都收获颇丰,有的作品甚至获得刊物发表。这种再学习的机会,以及与大师的互动,让写作不再是孤独的旅程。
那么,写散文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能让生活变得松弛。就像汪曾祺那样,通过简单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其次,散文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帮助我们审视内心,反思自我。正如庞余亮所说,散文是为自己的生活开辟出一个窗口,这种过程将我们引向更完整的自己。
写散文并不只是为了完成一篇文章,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更是探索自我的一条路径。在文学的世界里,散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文字的力量,还有生活的诗意与哲思。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写作者,《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课: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码》都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可能性,帮助你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散文写作。
最后,记住,人人都能写散文,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写出更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想要的宁静与力量。
静下来,做自己
闲时翻看相册,一段赶海的小视频,让我看了又看,思绪万千:原来,所谓的赶海根本就是被海赶着跑;就像追风,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走一样。
可见,人啊真不该心血来潮,任性而为;想要不丢失自己,就该脚踏实地的前行,全心全意地做好想做的每一件事。否则,本末倒置,受伤的还是自己。
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
心无尘翳,指有余闲,
与论希声之理,
悠然可得矣。
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里的这段话,每每想起很有感触: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杂念纷扰,和他谈论大音希声的道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同理,一个习惯在人海中游走,在喧闹里过生活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嘈杂的甚至虚空的,他的生活一定是杂乱的也是无序的;如果和这样的人讨论生活的品质,身心的修养,哪里会有同频共振的快意?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独处,又怎么能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复复又重重的日子里,不想说“静”是修行和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径;可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走得足够远,才会遇上你自己。一个人若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要学会独处,安享宁静。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打磨,如今的我越来越确定《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才是我心目中有关“静”更为贴切的诠释了。
其实,稍许留意也会发现身边那些有思想、有个性的人,都是懂得收敛、善于把自己藏起来的,也是习惯和自己作伴的。
当然,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好在,赏心只需三两枝。
无论怎样的境遇,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全然沉浸在与自我独处的时光中,这样的孤独,是殷实的也是温馨的。何况,真正的朋友,不在于朝夕相伴;真正的友情,无需用频繁的联系来维持;真正的风光,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挚友如阳光,兴趣是好“酒”,它们会洒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日子因此静而有序,熠熠生辉。
与其为了面子去赶“海”,因为排场而追“风”,不如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喜欢慢慢地变成兴趣,如同知己一般如影随形在庸常的日子里,让独处的自己充实也安宁、幸福又踏实,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愉悦,这样的时光才是真美好。
wwh.jueyingzhibo.net
wwl.wujizhibo.net
wws.xunmeizhibo.net
www.fengtuzhibo.net
wwa.qiuyezhibo.net
wws.baoxingzhibo.com
wwd.chunfengzhibo.net
wwh.lingmeizhibo.net
wwh.dabaizhibo.net
wwd.maimaizhibo.net
wwh.minglianzhibo.com
wwd.mituzhibo.com
wws.xinxiuzhibo.com
wwh.caobizhibo.net
m.yeyouzhibo.net
静而能万,静而能一。当一个人的心,“满”而不“空”,“燥”而不“静”,他看见的只能是平面化和单一化的世界,他拥有的也只是单调的个性。换个角度说:唯有静,才能体悟风生水起的精彩,才得以畅享意趣盎然的万象。
常言道:最好的养生,不是吃了多少保健品;有品质的生活,并非是去过多少繁华的地方,拥有怎样的奢侈品,而是独处。
“我从未见到过欢乐,我所知道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静谧和沉默。”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的这段话未必精准,但绝对走心。
不是吗?少跟人接触,就会少一些烦恼,自然会多一些身心愉悦了。所谓静能生慧,便也如此。
晨曦微暖,心旅新章
清晨,踏出家门,清冷的空气瞬间将人包裹。抬眼远望,天边尚有几缕夜色残留,小区里的草木都覆盖着薄薄清霜,一片静谧祥和。在这寻常的清晨,戴上口罩,骑上电动车,新一天的行程就此开启。
骑行在小区外的街道,阳光努力穿透云层,洒下星星点点的光影。天气虽寒,阳光却送来几分慰藉,暖意悄然在心底蔓延。沿途尽是为生活忙碌的身影,那些骑车赶去上班的人,身姿笔挺,眼神专注地望着前方,仿佛一刻都不容耽搁;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一边叮嘱着孩子,一边灵活地在车流间穿梭。开车的人则驾驶汽车疾驰,引擎声嗡嗡作响。他们的忙碌与自己此刻的悠然形成鲜明反差,不禁让人暗自思量,这匆匆脚步背后,是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还是生活重压下的身不由己?
迎着风自在前行,尽情享受这片刻的安宁自在。不愿被外界的匆忙节奏干扰,只想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耳边风声好似轻柔的乐章,身上阳光仿佛温柔的抚摸,这一切都让人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新的一天仿佛一张空白画卷,正等待着去尽情描绘。可以选择随波逐流,在忙碌中消耗时光;也可以坚守内心宁静与诗意,勾勒独一无二的风景。心中既有着对未知的憧憬与期待,也有着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身处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之中,但愿能始终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不被世俗浪潮所淹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风雨怎样侵袭,都能心怀从容,微笑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稳步向前,邂逅不期而遇的美好,体会生命里的每一份温暖与感动。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狂风骤雨,阻挡不了我们安然徐行,喧嚣骇浪,我们只采撷那宁静之水留存心中。
外界风云变换,我们心中波澜不惊,周遭人声嘈杂,我们独守内心安宁,潜心滋育内心的成长,那可否是一种睿智?
十年,十年浩荡,有多少人在这喧嚣的十年中焦躁疯狂?又有多少人在这喧闹的十年中迷失自我?但他,汪曾琪老人,内心的安宁没有片刻被环境打扰。冷静地观察,沉默地思索,他的思想翻飞升华,他的文字内敛深沉。于喧嚣中追求内心的宁静,让汪曾琪老人在动荡中净化自己的灵魂,也能让我们喧闹中哺育内心的成长,难道称不上是一种睿智的选择吗?
追求宁静,不屑那喧嚣的纸醉金迷,是一种旷达的气魄,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为何大浪淘沙,古今多少风流皆是雨打风吹去?为何悠悠岁月,唯有这贫苦之歌得以余音绕梁,千年不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陶渊明对那尊荣富贵,但暗流涌动,喧闹嘈杂的官场生活的不屑一顾,亦是他对平静生活,宁静内心的不懈追求。不求富贵,不理喧嚣,只愿坚守本心,宁静致远是他旷达洒脱的气魄。品德的高尚让滔滔历史长流冲刷不去他的熠熠闪光,如若一棵劲松屹立在精神世界的巅峰,岿然不动,引领后人攀登。
喧嚣的大浪不断在我们身旁激荡,我们守住内心的宁静,守住内心的追求。时代的骇浪汹涌澎湃,亦需要那么一群人,做那时代骇浪中的中流砥柱守护民族的宁静与振兴。
原不懂钱学森为何放弃一切,只求为国献力;原不谙邓稼先为何为两弹一星执著追求;原不解黄旭华为何默默为中国核潜艇奉献青春,原不懂林俊德院士为何鞠躬聚萃,为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后来,我明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是默默地推动者;到处是时代的惊涛骇浪,金钱与名利的喧嚣之浪不知让多少人沉醉,也不知让多少人迷惘,可我现在眼前看见的是他们留存心中的宁静之水,耳畔边是他们为祖国奉献的铁骨铮铮作响,脑海中浮现的是他们坚守本心,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的身影。
无论外界喧嚣的巨浪如何肆虐,希望你能不被扬起的风沙尘土蒙蔽了双眼,只取那宁静之水,坚守本心,即使是世界风云变幻,我们也能笑对花开。
人人皆可让心灵栖息在一滴安静的水中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周围的快节奏所淹没,无法停下脚步去感受内心的声音。生活像流水般匆匆而过,幸福和烦恼交织在一起,仿佛让人无从选择。然而,若能够学会在一滴安静的水里生活,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美好。
每当夜深人静,在窗前看着星空,心中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宁静时,总会幻想,生活能否如这一片星空般璀璨而安宁。似乎在那一瞬间,所有的烦恼都化作了流星,划过心头,却不再停留。我们都向往宁静,渴望心灵的舒展,但总是被现实的琐碎所包围。翻开书籍,品一口清茶,恍若置身于那一滴安静的水里,原来内心的平静与美好并不遥远。
或许,当生活的波澜来袭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适时放慢脚步。年轻时,我们常常追求速度和效率,以为这样才能抓住生活的美好。其实,往往最值得珍惜的时光,恰恰是在那滴静水里。艺术家仿佛在一瞬间捕捉到了这一份美好,通过画笔描绘出那种内心的宁静。诗人用文字向我们诉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观察和体验,而不是一味追赶。
这正是:
雨疏风骤若林幽,水已归岸岁月柔。 大难如流皆作景,素心向道自安休。 茶温倦意融时韵,酒酿闲情解世愁。 回首曾经萧瑟处,心无风雨梦长留。
风入山林雨作弦,水归堤岸意绵绵。 人生风雨皆成画,素志乾坤自悟禅。 茶韵轻飘尘念远,酒香漫溢俗情迁。 回头但觉风云静,心若安澜梦亦圆。
作者简介:
邱晓辉,本名邱瑞辉(邱氏族谱上亦是如此书写),曾用名:邱国辉。字文长,号天成。当代非著名诗人,旅行家、美食家。图书馆学研究学者。男,生于一九六〇年,江苏省徐州市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教授)。研究领域: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新闻与传媒;古籍保护与修复;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高等教育;地方政务信息公开;书目参考咨询。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