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有爿小炒店
小街有爿小炒店
我第一次到小街这爿叫“佳效”的小炒店参加聚餐,是陆哥做的东。
陆哥比我大8岁,他家于20世纪60年代初从广西南宁地区马山县迁到百色地区田林县八渡公社八桃大队新寨生产队定居(八桃大队新寨生产队1984年机构改革时划归新建的福达瑶族乡,2005年福达瑶族乡与八渡瑶族乡合并,名称沿用八渡瑶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设在福达)。
他是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福达瑶族乡教办室工作时的同事,那时我在乡教办室担任教研员,他担任八桃村新寨完小校长。当时根据教办室人员工作分工,我除了负责全乡小学教研教学工作的指导,还负责联系八桃村的教育附加费征收和危旧房改造工作,因此与陆哥有好几年的工作交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后来,我先后调到乡党委(政府)、县国有林场工作。调到县城后,由于那个年代通讯还比较落后,又不在同一行业,几乎没有联系。
几年前,陆哥为了让孙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退休后便到县城买房,带家小到县城居住。儿子、儿媳做生意,两老负责接送孙子女去学校。
有一次,我们在菜市买菜时相遇了,在寒暄中我们得知了对方的情况,并要了对方的电话号码。
“现在我们都退休了,当年的一些同事有的也像你一样调到县城工作,有的退休后在县城买房居住,有的在县城租房给孙子女陪读。以后我们要多联系,像当年一样,经常聚在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天,享受天伦之乐。”陆哥当时笑着对我说。
说起来,第一次到小街这爿叫“佳效”的小炒店参加聚餐,还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今晚6点我们一起到驾校吃饭。”那天5点半左右,我在电话里听到陆哥这样说。我想,一定是老李请的客,因为老李家在驾校。老李可能忙于做菜,让陆哥转达——我们几个老同事平时都习惯这样。
“陆哥,老李家在哪个单元哪一层楼呢?”到达驾校宿舍区后,我打电话问。“没有呀,是在佳效小炒店。”得知我已到驾校,他笑得差点气岔,“驾校已离佳效小炒店有近个公里远,也怪我没有把地点说清楚。”
原来,陆哥说起我们本地方言还夹着老家马山的口音,“驾校”与“佳效”谐音,我听偏了。而这爿小炒店我还没有进过,平时我也不注意它的招牌。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刚刚开放,县城里的饭店不多,菜市里卖肉卖菜的商贩也少,城区头脑活络的居民便选在菜市场空旷的地方,架锅摆桌开设来料加工摊点,由食客自己购买肉菜现炒现吃,旁边还备有一锅饭和一坛家酿、当地俗称“土茅台”的大米酒。
那时候,每学期开学前各乡镇教研员到县新华书店领取课本,我们几个关系要好的同事,都会相约去菜市买菜到这些摊点现炒就餐。这种生意我们田林县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刷干锅”,当时遍及各地,非常红火。
直到80年代末,在北海市的菜市场仍然还有这种摊点。有一次,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各乡镇教研员到北海开展教学教研考察学习,最后一天领队放我们一天假,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几个喜欢喝点小酒的同事,便到菜市场买来海鲜到这种摊点现炒就餐喝酒。
那时候,北海还处在建设阶段,民工很多,傍晚做完工的民工们,喜欢到菜市场这种摊点现炒海鲜喝酒解乏。有个同事说,我们到北海学习,目的也是为了搞好教育事业,我们也可以说是“北海民工”呢!
现在,县城里的酒店、饭馆非常多,有星级酒店,有中档饭店,也有小饭馆,还有不少特色的小炒店,比如牛肉店、羊肉馆、狗肉坊什么的。但我觉得,小街这爿叫“佳效”的小炒店与众不同。
小炒店从前面的门面看并不宽,其实房子的深度往里延伸很长,整体还挺宽,可以摆8个直径1米的圆桌,从饭桌到椅子,干净整洁卫生,四个屋角都安有空调。 厨房门左边的冰箱已切好的肉菜应有尽有,任由你选;厨房门右边的冰柜里还有很多备用未切的荤菜。
“佳效”小炒店是一个家庭式的小饭店,包括老板两夫妻、两名亲戚员工共4人。老板负责炒菜,老板娘负责精制熟菜,两名员工一个负责刀工、一个负责端菜上桌。
据说老板夫妇曾双双到职业技术学校学过厨师,看他们炒的菜就知道是好手,吃起来色香味俱全。
小炒店的菜非常实惠,荤菜每份35元、素菜和汤每份10元。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经常聚在一起的老同事,一般一餐4荤4素1汤就能吃饱,只花200元左右,非常实惠。
如果不要现炒,也可以选小炒店精制的熟菜,白切鸡、烤鸭、牛腩、猪肚、猪耳朵、鸡鸭掌等等任由你选。
当然,小炒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仍然保留20世纪80年代菜市场里由食客自己购买肉菜来现炒现吃的做法,任由食客自买或自带肉菜“来料加工”,店家只收取“加工费”,王哥就久不久到附近的牛肉摊买来牛头给店家帮炖。再就是,店里虽然有瓶装酒,但它从来没有“谢绝自带酒水”,你可以凭自己的喜爱自带家酿的“土茅台”。
小炒店靠近国道线,虽不设包厢,但环境优雅,加之饭菜价格实惠,来店里吃饭喝酒的食客非常多。就连一些喜欢喝点小酒的公职人员,也不顾身份,在双休日相约到“佳效”小炒店聚餐,更多的是炒一个菜吃一碗饭喝一杯酒的食客。
我们这帮退休的老同事是这个小炒店的常客,聚餐是以AA制的方式轮流做东的,每个月每人起码做东一两次;如果某一个同事有客人来,那就由该同事买单,大家一起聚餐,总之有你有我,约定俗成,图的是一个热闹和快乐。
店主特别优待我们这帮常客,特地安排给我们一个靠近空调的桌子。我们就这样经常在“佳效”小炒店聚餐,喝酒聊天,回忆过去的工作生活过往,交流隔代教育的经验,调侃现实社会的所见所闻。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总是从老同事们的“海聊”中收集到源源不断的素材,然后加工成篇。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不失为退休生活的一种爱好和乐趣!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近段有多篇作品在知名文学微刊《作家》发布。
上一篇: “三笑”(原创小小说)
下一篇: 阿康和阿莲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