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潇洒秋雨慰凡心。(散文)

作者:阿丘哥哥 阅读:10 次更新:2025-09-05 举报

 潇洒秋雨慰凡心(散文)

邱晓辉

 

秋风阵阵秋雨绵,公交车上观雨天。 黄叶飘零随水逝,青山黯淡入云烟。 心忧岁月如流矢,梦绕家园似旧弦。 车外繁华皆过眼,窗前寂寞付残笺。

秋风阵阵洒秋田,公交车中雨幕连。 巷陌朦胧添古意,楼台隐约绕寒烟。 愁怀每被羁途扰,壮志常因俗务迁。 但盼明朝云破处,金阳暖照梦魂牵。

公交车上的秋雨时光

秋风起,秋雨至,我踏上公交车,寻一个靠窗的座位,欲将这雨中日色尽收眼底。

车窗外的世界,早已被秋雨浸染得朦胧而诗意。雨丝细密,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街巷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街道上的行人三三两两,举着大伞,行色匆匆,好似要去赶飞机。车轮驶过,溅起的水花如同跳跃的银色音符,红绿灯交替闪烁,像是在指挥着一场无声的交响曲。

雨滴落在车窗上,划出一道道蜿蜒的水痕,窗外的景色被切割成模糊的色块。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楼房,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中,仿佛一幅泼墨山水画,充满了东方的韵味与深邃。秋雨不像夏雨那般猛烈、疯狂,只是淅淅沥沥,也可称为和风细雨。它把窗外装扮得清新、美丽,让红车更红,黑车更黑,蓝车更蓝,宛若大自然亲自冲洗了一遍。

车厢内,人不多,显得格外安静。只能听到引擎的低声轰鸣和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雨滴敲打着车顶和车窗,发出轻柔而持续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恬静的小曲。这雨声,极柔极盈,仿佛月光映托下的群波,粼粼点点,皎皎闪闪,晶透似雪。偶尔有乘客低声交谈,声音也仿佛被这雨声吸收、融化,变得微不足道。

我望着窗外,看那雨中的行人。有的打着伞,有的披着雨衣,那飘动的蓝伞、黄伞,游动的红衣、绿衣,就像大场景五彩斑斓的舞蹈。也有如我一般不打伞的,行走在雨中,不知是找寻雨中行的感觉,还是觉得雨小没必要打伞。亲临雨中的“接雨气”如同生活中的“接地气”,偶尔地感受一下雨中滋味,体验大自然赐予的魅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公交车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途经一片小树林,树木在秋雨中瑟瑟发抖,落叶随风雨飘落,为这道风景线增添了几分凄美。秋雨将它们点缀的水灵灵的,更添了美色,红的更热烈奔放,黄的更浪漫多彩,红黄绿一体的更天花烂漫。我不由得想起,秋雨是为它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雨,渐渐小了。由最初的淅淅沥沥,变成了若有若无的细雨心缭绕。车内的空气带着些许凉意,却也不乏清新。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携着秋凉,已不知是秋雨的爽,还是秋日的凉?大概是雨中秋凉,秋中雨意。

雨停了,云渐渐散了。几滴冷冷的雨珠模糊了我的双眼,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车窗外的世界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树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

我到站了。走下公交车,深吸一口雨后的空气,凉爽而清新。这场秋雨,不仅洗净了城市的尘埃,也仿佛涤荡了我的心灵。它带给我的,是一份宁静,一份思考,更是一份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深眷恋。

在这秋雨绵绵的日子里,于公交车上观雨观天,我仿佛成了一个暂时的隐士,远离喧嚣,只与这雨、这天、这景对话。而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足以慰藉一整日的疲乏与奔波。

 

观秋雨

晨起,拉开客厅窗帘,才知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久违的秋雨撩拨着我的心绪,我欣然伫立窗前,观雨。

登上公交车再看那雨,秋雨不像夏雨那般猛烈、疯狂,只是淅淅沥沥,也可称为和风细雨。即便这样,也把窗外装扮得清新、美丽。但见窗下依次横摆着的红车、黑车、蓝车,都像是洗过了一遍,红车更红了,都有点耀眼;黑车更黑了,像画家刚泼了墨;蓝车更蓝了,跟晴日里的天一色。这便是秋雨的杰作,一如过去某中学一位老师说的:“让大自然去冲洗去吧。”

 俯瞰窗外的小区活动场,静悄悄的,一改往日里的喧嚣和热闹,唯有雨声、雨的飘落,这是秋雨把平日里的健身者挡在了家中,任由自己在这里活动、飘舞。秋雨舞出了活动场的新模样,只见一个个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水湾几乎连成了片,个个闪耀着光亮,同样出彩。黄叶、绿树、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倒映在这光亮的水湾里,疑似一幅幅水墨画,这是晴日里所看不到的。

 平览活动场外黄树、绿树,秋雨把它们打扮得更美丽,秋雨精心滋润过的黄叶,一如披上了晶莹纱衣的新娘,美得出奇;秋雨飘洒在绿叶上,滋润着、晃动着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雨珠,多么诱人啊,秋雨为它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远望雨中公路上来往如梭的车辆,大的、小的、黑的、白的、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公交车、私家车、轿车、大货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比比皆是,一片清新。偶尔会溅起一个个水波,在车前、车后划出了漂亮的弧线,这是秋雨与车的创意。再观雨中的机动车、人行路上,行者打着伞,骑者披雨衣,飘动的蓝伞、黄伞,游动的红衣、绿衣,就像大场景五彩斑斓的舞蹈,映入我的视线里。

 下车后,我索性走向秋雨里,我在绵绵秋雨中漫步,身在雨中观秋雨,秋雨吻着我的脸,扶着我的身,爽着我的心,亲临秋雨中就是不一样,感到凉飕飕,爽歪歪,这是秋雨携着秋凉,已不知是秋雨的爽,还是秋日的凉?大概是雨中秋凉,秋中雨意。

 我携雨徜徉在小区的绿林里,近距离观赏雨中的大树、小树,红树、黄树、绿树,还有红中带黄、黄中带绿、红黄绿浸染于一体的树,个中感觉是不一样的,秋雨将它们点缀的水灵灵的,更添了美色,红的更热烈奔放,黄的更浪漫多彩,红黄绿一体的更天花烂漫。我不由得伸手轻触浸润着秋雨的片片红、黄、绿叶,这是饱蘸着秋雨的秋叶,似乎涌动着些许诗意。我这一轻触,霎时似触电之感,清爽到我心,这是雨意直抵心灵,怎个不叫人浮想联翩?

 再次乘上公交车观秋雨,车上熟人问我:“下雨,也不打个伞?”我应:“下小雨,正好感受一下。”刚落座就听后排老太太说:“下这场雨,明天就降温了。”我顺应着:“嗯。”而憋在心里不好卖弄说出来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车在行,雨在飘,我看着车窗外若有若无的细雨心缭绕。坐在公交车上不忘观雨中行人,见有打伞的,有如我不打伞的,行走在雨中,不知也是找找雨中行的感觉,还是觉得雨小没必要打伞?不管怎样,雨衣、雨伞裹挡住了亲临雨中的感觉,亲临雨中的“接雨气”如同生活中的“接地气”,偶尔地感受一下雨中滋味,体验大自然赐予的魅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雨后沿人行路漫步、跑步,踏着清新的路面,吸着新鲜的空气,仰观浩渺无比的天空,平视湿漉漉的大地,俯览雨润的小草,顿感奇妙无比,心旷神怡。静看周遭万物,动观雨后行人,感悟雨后变化。不觉人们都添加了衣裳,身旁的妻说:“下雨后,学生有穿绒衣的了。”我嘴里称是,心里感到不足为奇。秋雨启迪着我的思绪,上接雨后的长空,下续雨后的大地,我不由沉浸在雨后的遐想里。

 雨后行驶在回老家的观光路上,秋风吹拂着秋雨后的树叶不停地摇摆,不时地抖动着晶莹的水珠,摇曳着秋风秋雨后的美丽,现场观树,不难想象出舞女沐浴后在大自然中翩翩起舞的风姿。

 车行至市里的风景名胜双庙水库,我索性走下车来,细观水库姿容。秋雨后的双庙水库更饱满了,秋雨为它添了新意,雨水欢快地融入了积水,高兴地在水面上荡起一片又一片涟漪,这是秋雨在双庙水库的大写意。

 我一边想、一边走在双庙水库东岸的公路边,忽听头顶上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我仰头即见两只喜鹊由南往北翩翩而来,仿佛在对我说:“老朋友,你又回来了,在干什么呢?”我不懂鸟语,只是悟出了个中意思。我猜想,它俩可能见我左手拿本,右手执笔,像个公务员似的,以为要干什么大事。其实我就是习惯了顺手拿笔,这次只是对秋雨作个采风,大作的背后是小题。

 “叽叽喳喳”的叫声还在回旋,见两只喜鹊还在空中盘旋。又见一只鸟儿“唧”的一声就不见了踪影,我在寻找,寻找它,更寻找它雨后的欢叫声,我在电机小屋的东侧终于找到了它,也没听到半句叫声就飞的远去。这不知名的小鸟带着对秋雨的欢乐,飞向远方去唱赞颂秋雨的歌。

 雨后接着回到了老家,87岁高龄的老父亲喜形如色。我便说,南边的路很黏脚,咱这里下的雨可能比城里大。老父亲说:“下得太小了,以前太旱了。”老父亲的话引起了我的回忆。我在想,今年老家确实很旱,这点雨还是不够。虽说现在庄稼已收,但小雨还是对种小麦、尚未除的大姜、挂在树上的苹果大有益处,秋雨下得正适时。

 观秋雨,观出了秋雨的灵动和美丽,随着秋雨我隐隐感到了它的深意,秋雨的深意在哪里呢?

 

秋日行歌丨雨中公交车上的诗意

雨中公交车上的诗意

九月初的济宁,秋雨霏霏绵绵

街巷中的人潮,衣襟袖带相联

晨起的上班族,赶路只顾向前

我在站台候车,偷得半分清闲

站务员的微笑,明媚犹如朝阳

宽敞的候车站,队伍分列两旁

站台外的细雨,相伴晨雾飞翔

一辆辆公交车,载人拉客奔忙

踏进满载车厢,微风送着清凉

沿途心情舒畅,背起我的行囊

车走专用道上,如在自家走廊

窗外车水马龙,云朵棉花如糖

到站奔向单位,热茶氤氲清香

下班回家路上,候车小巷街旁

雨点珠落依旧,站台刚好躲藏

回程路过商场,人间烟火徜徉

霖霪轻丝相伴,一路笑语欢唱

坐上公交出行,不觉旅途漫长

 

秋雨绵绵

不经意间,一场秋雨悄然而至。

昨天还是三十四五度的温度,很多人出门还穿个防晒衣,走两步就汗流浃背,一个黑夜过后,一场秋雨就将这迟迟不走的“暑气”赶走了,连尾巴都不见踪影了,好似这“暑气”从来就没有来过一样。都说天气瞬息万变,果真说的一点都没错。

早上醒来,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气息,舒适又安静,正如果实成熟后那种带着果香的微甜。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阵风吹过,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哒哒”的声音,那种感觉实在是十分美妙,像是恋人在敲打你窗,回味无穷。

窗外的树上,早已没了平常早上麻雀的叫声,叽叽喳喳的轻快的语调,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一会儿微笑着追逐着上蹿下跳,一会儿骂骂咧咧你追我赶,恨不能将这宁静的早晨掀翻过去。此刻,它们不见了,许是躲在了屋檐下的某个地方去了,又或是早就知道了秋雨的到来,飞到别处去了吧。

秋雨不断落下,落在树叶上,将原本表面裹满灰尘的树叶浇了个透心凉,也同样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晨光已经大亮,泛着水滴的光芒。

秋雨总要伴着秋风而来,就像是一对孪生的兄弟。秋风吹过,窗外的大树一片沙沙作响,树叶上的雨水听到了口令一般,齐刷刷地抖落着身体,将粘在身上的雨水甩将下来,伴随着一阵整齐的低落声,地面上泛起了一大片的水泡儿,然后立马又恢复了稀稀拉拉的水滴。

要是在平常,外面的道路上是有很多早上散步的人,但今天却不见了,下雨天,总得歇一歇吧。我这想法刚刚冒出来,就迅速被打脸了。只见不远处的道路拐角处,一个老人撑着一把黑色的雨伞向这边走来。这是一个每天早上都能看见的一个老人,围着这条散步道每天走上一段时间,没想到今天这个雨天他还能出来,这个决心着实不小。

老人家一手撑着伞,另一只手不断地握拳、放松,握拳、放松,走不到二十米左右,两只手轮换着来。平常穿着一双布鞋的他,今天特意穿了一双半桶雨靴,蓝色的,有时路上积了一些水,他就这么硬蹚过去,蓝色的雨靴也就瞬间变成了一艘驱逐舰一般,目标明确地向前挺进。

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着,这会儿根本没有要停的意思。地上的树叶也落得很多了,尤其是靠近下水道的地方,整个周围都被这雨水带过去了,一圈圈地堆积在一起,筑起一道围墙,将本来很顺畅就能流下去的雨水堵了起来,形成一个小水洼。

突然,一只小鸟从远处的地方飞了过来,又飞到了另一边的远处去了,应该是落单了吧,在这样的天气下,它该是多么无助啊。

秋雨一直下着,风也在一旁助兴,远在异乡的我,在这片悄然而至的秋雨中,是不是也像刚才那只鸟儿一样呢?哪边是家?哪边是路?还是只能一直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秋雨

观雨,听雨,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怀,也是对灵魂的洗礼和净化。对于我,不仅因为春雨温柔,夏雨豪爽,秋雨缠绵,冬雨潇洒。只要一听到时疏时密的沙沙的雨声,如蚕儿食叶,似玉珠落地,细腻而妙不可言。

也许,由于现今地球气候变暖,常常出现暖冬,春夏燥热缺雨的时间多,久旱不雨,一旦下起雨来,自然令人喜欢,尤其是绵绵秋雨,更会让人产生一种如诗如画的美好情感,甚至勾起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思。

记忆中的儿时,就喜欢秋雨,站在屋檐下,看连绵不断的雨珠,象断了线的珍珠,轻盈地滑落,看雨落时溅起的水花,更喜欢赤肢在雨中玩耍,即使浑身上下淋同落汤鸡也不在乎。

及至中年以后,在一个山区县城教书时,我仍十分喜欢秋雨,尤其在空旷的山野中散步时,听细雨微声如婴儿的梦呓,真有一种步入童话般梦幻的感觉。那是一种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丝丝的淅淅沥沥的秋雨。

从此,我一直喜欢绵绵的秋雨。只有在秋雨中,才能赏到那清亮淋漓的雨水境界。风雨中,擎一把伞,踟躇而行,到乡野或城市公园,看雨水落向灰瓦粉墙、碎石小路时的自如舞动感,看雨水洗刷一切灰尘泥垢后的清新一片;看大自然的盛衰枯荣……会有一种恬适、空灵、隽永的情感在心中滋生……

雨声、雨景对乡村和城市都一样,只是观赏,聆听的心情不同而已。久居城市,似乎都难听到雨声,即使听到,也是浑浊的、沉重的,毫无韵味。拥挤的高楼大厦,已经把属于人的空间,挤到了小小的角落。那种一望无际,田畴万里的辽阔,已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楼,看到的也是灰蒙蒙的一片。那种清晰透明的雨景已经成为记忆深处一道最美的风景留待追寻。

前不久,趁着连绵秋雨,我一连数次到城郊几处公园去寻找秋雨绵绵的感觉。一场秋雨一场凉,如果在别处的,尤其北方的乡村城市,经过秋风秋雨,许多树木的叶子,可能在一夜之间脱落大半或飘零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孤凉凄楚。然而,在我们汉中,却不是这样,大多数树木、象村、香樟、玉兰、棕、竹、枇杷以及许多长青的树木,都不理会秋风秋雨的淫威,色不变神亦不变。无论在宽阔的公路旁或是汉江河堤公园、社区宅屋小花园,看到的火红火红、墨绿墨绿、深褐深褐的树叶,经过秋雨的冲刷,明亮的似涂了一层蜡,心中顿会涌起一丝暖意。是的,那些片片不落的叶子,每株枝叶繁茂的树木,就是与命运抗争的火焰,向大自然挑战而默默奉献温暖的火焰。

秋雨绵绵,静听雨声,点点滴滴仿佛飘入心中,滋润如酥,让人感到呼吸舒畅,思绪飞扬,没有丝毫的牵绊,整个身心都融入那种近乎吟唱的轻响中,湿漉漉,一片清新。

 

这正是:

秋风乍起雨丝绵,踏上公车赏景牵。 窗透朦胧秋色画,街流绰约伞花旋。 山峦雾隐添幽韵,楼舍烟笼漫古笺。 静听车中微雨曲,心随幻梦入诗田。

秋风瑟瑟雨丝垂,车入朦胧意若痴。 巷陌烟迷苔石路,檐梁雾绕旧轩篱。 行人伞下匆匆影,逝水街边寂寂姿。 窗畔静思尘外事,闲情漫品雨秋时。

 

作者简介:

邱晓辉,本名邱瑞辉(邱氏族谱上亦是如此书写),曾用名:邱国辉。字文长,号天成。当代非著名诗人,旅行家、美食家。图书馆学研究学者。男,生于一九六〇年,江苏省徐州市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教授)。研究领域: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新闻与传媒;古籍保护与修复;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高等教育;地方政务信息公开;书目参考咨询。

上一篇: 浣溪沙•旭日东升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