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间的初心画卷 ——记驻村干部王雅光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使命与担当,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宁静的村庄,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王雅光,就是其中的一员。2023年9月,他主动请缨,奔赴洛南县景村镇光明村,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驻村帮扶之旅。
初入乡村:心怀壮志踏征程
2023年的秋天,对于王雅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当他踏上光明村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既有乡村特有的质朴与宁静,也有发展滞后带来的种种问题。道路崎岖不平,房屋破旧不堪,村民们的脸上带着对生活的期许和迷茫。
但王雅光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开始了对这个村庄的深入了解。他走街串巷,与村民们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每一条狭窄的小巷,每一座简陋的房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真心感受着村民们的生活。
通过与村民们的交流,王雅光了解到了他们的急难愁盼。孩子们渴望更好的教育,老人们希望有更完善的医疗保障,年轻人们则期待在家乡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需求如同一个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王雅光的肩上,但也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强化引领:筑牢组织之基
作为一名党务干部,王雅光深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他明白,只有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于是,他创新推行了“三学联动”机制。集中领学,让党员干部们在集体学习中深入领会党的政策方针;远程助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党员们能够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促学,通过分享成功的乡村发展案例,为党员干部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2024年,他组织四支队伍开展理论学习42次,观看榜样专题片6次,专题学习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4次。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党员干部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王雅光还通过院落会、主题教育会等形式开展宣讲10余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政策传递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在宣讲过程中,他耐心解答村民们的疑问,让他们真正理解党的政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同时,王雅光积极协助完成村“两委”班子优化。他深入了解每一位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他培养后备干部3名,发展年轻党员1名,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年轻的力量,为光明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产业振兴:绘就发展蓝图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王雅光深知,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让村民们真正富裕起来。
他以“走亲访友”式的调研走访,建立民情档案200余份。在这个过程中,他详细了解了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和发展需求。他组织召开“诸葛会”8场,汇聚老党员、致富能手的智慧,共同探讨适合光明村的发展模式。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王雅光量身定制了“药材种植、劳务输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他发现,光明村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连翘、苍术等中药材。于是,他积极引导村民们发展中药材种植。他联系农业专家,为村民们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2024年,他带动发展连翘、苍术等中药材种植300亩。这些中药材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为光明村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
同时,王雅光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他与周边的企业建立联系,为村民们提供就业机会。他组织劳务输出120人次,帮助98户脱贫户人均增收3500元。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雅光还将自己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进行总结,撰写了《光明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这份报告获得了县级乡村振兴案例评选二等奖,为其他村庄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生态宜居:打造美丽家园
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王雅光深知,只有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乡村,才能让村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和幸福。
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问题,王雅光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86万元,实施“畅通工程”。他亲自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高质量完成。修复水毁道路600米,新建便民桥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也为村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王雅光创新推行“巷道长+保洁员+农户”三级联治机制。他带领群众开展环境整治12次,清理河道3000米,整治乱堆乱放240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以身作则,拿起扫帚和村民们一起打扫道路。他的行动感染了每一位村民,大家纷纷加入到环境整治的行列中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光明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蜕变。村庄的街道干净整洁,河道清澈见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家园中,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平安乡村:守护村民安全
平安是乡村发展的前提。王雅光充分发挥公职律师的专业优势,打造“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驻村律师工作室”。
他定期为村民们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他还为村民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起,提供法律咨询20余次,实现信访“零发生”。在他的努力下,光明村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在防汛关键期,王雅光更是身先士卒。他带领党员突击队24小时值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水位情况。他创新“五户联保”避险机制,确保在危险来临时能够及时通知到每一位村民。在一次暴雨天气中,他安全转移群众131人,守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的防汛工作法被镇防汛指挥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为其他村庄的防汛工作提供了借鉴。
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王雅光深知,只有培育文明乡风,才能让乡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他策划实施“光明文化滋养工程”,协调侨联资源开展慰问活动2次,惠及群众126人。这些慰问活动,让村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他组织“洛惠渠精神”研学、重阳敬老等主题活动5场,举办农民夜校、文艺汇演等活动8次。在这些活动中,村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雅光打造的“光明村乡贤讲堂”。他邀请本土成功人士返乡授课,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乡贤们的故事,激发了村民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发展家乡的信心。在乡贤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新貌:初心绽放田野
在王雅光的带领下,今日的光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部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能够更好地带领村民们发展生产;产业兴了,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环境美了,干净整洁的街道、清澈的河道、绿树成荫的村庄成为了光明村的新名片;民风淳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在村庄中蔚然成风。
王雅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使命担当。他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让初心绽放在田野间。
如今,光明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而王雅光,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光明村一定能够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目标,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未来的日子里,王雅光将继续探索适合光明村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推动村庄的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他将带领村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进,让光明村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上一篇: 正气歌——致方志敏 (朗诵诗)
下一篇: 留白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