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陈若克:滴血哺女 壮烈牺牲
陈若克(1919年----1941年),祖籍广东顺德,出生于上海,1936年8月加入*,并成为支部负责人之一。随后,辗转湖北、山西等地。
1937年,陈若克进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其间,她不断汲取先进思想的养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工作中,陈若克认识了革命干部朱瑞(江苏宿迁人),并结为夫妻。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晋南干校政治部做组织工作。
1939年6月,陈若克随丈夫一起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山东分局组织部科长等职。
陈若克工作积极、热心、负责,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在担任山东纵队直属工作科科长时,尽管她对这方面工作很陌生,但她认真负责肯钻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身患多种疾病,身体很虚弱,在艰难困苦和疾病折磨的情况下,她常引用“新女性”中“除死无大难,做工不再穷”这两句话勉励自己。
1940年秋,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开幕时,她被选为临时参议会的驻会议员。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动中老年妇女参加抗日救国会;动员青年妇女成立青妇队、识字班和姐妹剧团,演出街头剧、小话剧、歌舞等,进行反对买卖婚姻、反对虐待妇女的宣传;编写《山东妇女》刊物、《妇女手册》和识字课本,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
陈若克的党性很强,积极参加党的会议。她很喜欢看党的文件和党报,特别是社论。她的党费总是提前交纳。她领3元钱的津贴,有时要交1元钱党费,每次都比别人交得多。她对党分配的工作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对同志忠诚、热心、坦白、负责,能够帮助的一定尽力帮助。
在沂蒙山区,人们对陈若克记忆最深的是,她是一位非常干练、注重仪表的女性。在山东分局,谁都知道她喜欢穿列宁装,腰间系着朱瑞送给她的皮带,并别着一把小手枪。
1941年11月初,日军调集5万多兵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4日,包围了陈若克等人所在的沂南县大崮山。在同日军激战3天后,我军决定撤守突围。此时的陈若克已怀有8个月的身孕,由于行动不便,在撤退过程中与部队失去联系,被搜山的日军抓捕。
陈若克被捕后,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抓捕到当晚,日军就对她进行了突击审讯,将其打得遍体鳞伤。遭受酷刑后的第二天,她艰难地生下了一个女儿。对此,惨无人道的日军不仅没有半点怜悯,反而变本加厉,将其押往沂水县城宪兵司令部进一步审讯。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未吐露半点秘密。
由于敌人无休止的折磨,陈若克的气噎病和胃病复发。难友们看着她痛苦难忍的样子,纷纷抽泣起来。陈若克却坚定地说:“不要哭,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骨气,不能让敌人看见我们的眼泪……”
陈若克生下女儿后就以绝食抗争,身体极度虚弱,一点奶水都没有。日军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假惺惺地给孩子送来牛奶。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心如刀绞,但没有妥协!她义愤填膺地把牛奶倾倒在地上,怒斥道:“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敌人恼羞成怒,决定将陈若克母女处死。11月26日,刽子手们用门板把她们母女二人抬往刑场。临行前,陈若克伸出流血的手指对女儿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喝妈妈的一口奶,现在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说完,她就把鲜血滴进孩子的嘴里。
陈若克凝视着怀中的女儿,亲了又亲。女儿睁着双眼,望着妈妈,生下后从没尝过母乳的小嘴好像在说:“妈妈,妈妈,千万不要丢下我,女儿不愿离开妈妈呀!”年仅22岁的陈若克两眼含泪、心如刀绞,她是妻子,她是母亲,她更是一位共产党人!她深深地看了女儿最后一眼,从容地怒视着面目狰狞的敌人,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万岁!”惨无人道的敌人竟然在陈若克母女身上连捅27刀......
1942年7月7日,在抗战5周年的纪念日,时任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写了一篇题为《悼陈若克同志》的文章,朱瑞说:“她死得太早,是革命的损失!妇女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因为我们是衷心相爱的夫妻和战友啊!但她的死又是党的光荣!妇女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因为她和我们前后的两个孩子,都是为革命而牺牲了……”“我们纪念若克同志及一切死难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掩埋好他们的尸体,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
2014年9月,陈若克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