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都江堰边的遐想

作者:范永海 阅读:25 次更新:2025-07-28 举报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举世无双的人类水利工程。它是由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并沿用至今的。它见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和天府之国。

那年初夏,我来到都江堰,游人如织,宛如一条巨龙穿越在岷江上。在微风中,站在索道上俯瞰奔流的江水涌起千层波浪,心中也涌起万千思绪。如此神奇壮丽的工程到底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望着远去的山峰和近处涌起的江水,我想到了《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用此形容都江堰再合适不过了。是啊,如果不是千百年来水石在江中撞击激起浪花,又怎能让古人建造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呢?

站在都江堰边,看着奔腾的江水滋润着沃土,使田野变得绿油油一片。都江堰的美,说不清的妙。走在那古色古香的路上,心也变得悠然自得了。看着那道路、绿树、白云、小鸟相映在一起,显得更加和谐。再远看那静谧的江面,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在落日的映衬下依然鲜明无比。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心生敬佩,佩服李冰父子的善于决断、深谋远虑。如果没有他们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有胆有识、从善如流的品质,是很难造就如此壮丽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修建,让岷江这条桀骜不驯的江河变成了温顺的良驹,使水患得到了控制,变害为利。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浩瀚水利工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放光芒。站在伏龙观,仰视雄伟的大坝,历史的气息迎面扑来。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与毅力。卧铁、引水铜牛、分水鱼嘴……这些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它就是一座伟大的精神宝塔,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之上。

站在都江堰边,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无穷创造力,同时也对古人那博大的胸襟产生了敬意。作为一项伟大的造福于民的工程,都江堰不与江河争地,不与自然争利,它把对人类的贡献发挥到了极致。它用岁月的流水缓缓地滋润着千里沃野,用时间的波涛悄悄地浇灌着古往今来的万千生命。在这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水利工程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古人对自然、环境、生态的敬畏和尊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都江堰边,我听到了江水拍打岩石的哗哗声,仿佛是自然的欢歌,它让我沉醉其中,也让我产生了很多遐想。在那远古的时代,李冰和他的助手们是如何用智慧与汗水谱写治水新篇的;那洪水泛滥的年代,都江堰两岸人民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挣扎生存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是怎样将一块块顽石打磨成规整的形状,为人类造福的;那些来此旅游的人们,他们是否感受到了都江堰所散发出的魅力……

都江堰的美不仅在于它宏伟的工程和美丽的景色,更在于它所散发出的宁静、祥和、美丽、质朴的气息。这种气息是都江堰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矗立、依然造福于民的原因所在。在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只有清清的江水、悠悠的鸟鸣和古朴的小镇。我仿佛看到了古人那种“静以修身,亲以养民”的精神风貌,也仿佛感受到了他们那种“与民同乐,与世共舞”的高尚情怀。

站在都江堰边,我不禁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江堰之所以能够千年不衰,源远流长,正是因为它的“源头活水”。这源头的活水,正是古人的智慧、汗水和创造力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源头的活水,都江堰才能够在历史的河流中经久不衰,一直为人们造福。

然而,如今我们常常面临着“源头活水”枯竭的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我们的环境、生态、气候都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都江堰边,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带来的美好和幸福。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都江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源头活水”永远流淌下去!


作者简介:范永海,70后,河南南阳人,笔名三水、中原盆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舟山市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定海区作协理事,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曾投身军旅近19年,目前在基层政府任职。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国防报》《散文百家》《火花》《诗中国杂志》《小小说大世界》《微型小说月报》和《舟山日报》等报刊。多篇文章获奖,多篇散文被收录在“书吧客作文网”“窝心美文网”和“悦读文网”,4篇小小说被收录在“高考网学习库”(其中1篇入选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出版散文集《走出中原盆地》。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