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张衡博物馆
2015年8月初,我带妻儿回到河南南阳老家探望父母亲。南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有卧龙岗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南阳府衙等名胜古迹。那些历史的痕迹,那些文化的沉淀,都深深吸引着我。张衡是南阳“五圣”之一,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作为南阳人,我常常引以为豪,心中也常怀景仰之情。因此,我决定带妻儿一同前往张衡博物馆,一同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体验一次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从蒲山镇大马营村驱车约20分钟就到了石桥镇,这个小镇在南阳的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张衡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它是南阳目前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博物馆景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博物馆部分主要有综合展厅、模拟地震馆、古天文馆、碑刻长廊等。
博物馆外墙以灰白色为主,与周围的古朴建筑相映成趣。山门前面有一对高大雄伟的汉阙,为砖石结构,上覆重檐屋顶,阙身饰有朱雀图形,威严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一进入山门,我们就被那浓厚的科学气息所包围,仿佛穿越到了张衡生活的时代。馆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鲜花盛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宜人。我牵着6岁儿子的小手,他眼中闪烁着对眼前事物的好奇。我告诉他,现在脚下的大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边地上安设的八尊石兽石人叫石像生,石像生后面远处东西两边均为30多米长的回廊。妻子听了也是一脸的佩服。
神道的尽头,正中央矗立着张衡的雕塑,我站在雕塑前深深鞠了一躬。沿神道拾级而上,便是气势巍峨的享堂,也叫拜殿,里面陈列着张衡生平成就,详细介绍了张衡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展览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指南车、记里鼓车仿真模型列布其中。进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衡的塑像。他头戴文士巾,身着长袍,手捧书卷,端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思考着。妻子和儿子站在塑像前合影留念。张衡博学多才、全面发展,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报时的钟表——漏壶,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指南车、独飞木雕(在木制的雕鸟内部装置机关,使之能独立飞翔数里)、记里鼓车等许多对人类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的仪器。张衡是世界科学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巍丰碑,他被后人尊称为“科圣”。为了纪念这位科学泰斗,1970年,联合国将月球上的一座坏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7年,把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又把编号为9090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张衡名字上了太空,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拜殿前为大理石铺砌的宽阔平坦的月台,凭栏眺望,蒲峰远峙,白河如带,古塔巍然耸立,村舍农田相间,近处楼亭各抱其势,奇树异草争荣斗妍,宛如一幅优美的彩墨长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拜殿东西两侧远处为通高7米,砖混结构的浑天仪、地动仪大型雕塑,向人们展示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发明。拜殿近处左侧安放着铜质的赤道经纬仪,右侧安放着铜质的机衡抚辰仪。
绕过拜殿,穿过青砖拱门便是历经风雨沧桑,掩埋这位伟人1800多年的墓冢。墓冢为半圆形,高8米,周长79米,辟有环形甬道,供游人瞻仰游览,外有八角青砖花墙围之,墓前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墓碑一通,四周松柏簇拥,庄严肃穆。墓前有两座碑楼,墓东为碑林,竖立郭沫若题词碑、严济慈题词碑等碑刻三十余通。拱门前左右两边各立一尊石狮,门两边镶嵌一副对联:“苍松翠柏留公魂,明月清风吊古墓。”墓北200米处,是张平子读书台遗址,相传为张衡少年时代发奋读书的地方。我上高中时的南阳县第四高中校址就在附近,那时经常和同学一起到张衡墓瞻仰,到张平子读书台附近散步。
模拟地震馆内,地上镶嵌着地动仪的模型。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直径两米多,外形像一个酒坛子,上面铸着8条龙,龙嘴中含着一颗珠子。龙口下面各站着一只大蟾蜍,张着嘴。龙嘴下边是浮着铜丸的方孔,地动仪内部分成东、西、南、北四个方区,每个区口都有突出的龙头,龙口各含一个小铜丸。据记载,哪个方向一旦发生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口就会吐出小铜丸并落到蟾蜍嘴里,据此确定发生地震的方向。这个科学发明比欧洲早1700多年。
第三展厅展示的是张衡的一些书法作品和部分文学作品。在文学上,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写作了诗、赋、铭等30多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艺术方面,他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一。墙壁上镶嵌着一些书法作品:“天生我才必有用”“山不在高”“海不在深”……字迹苍劲有力,笔力遒劲。《南都赋》《东京赋》《西京赋》等文学作品,全文以金底金字镶嵌在墙壁上,金光闪闪。
最后,来到历史文化展厅。这里展示了南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南阳人民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我们看到了南阳的古建筑模型,了解了南阳的历史变迁,感受到了南阳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妻子的眼中闪烁着对家乡的热爱,儿子则被这些充满历史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
看着儿子兴奋的脸庞和妻子满足的微笑,我深深感到,这次旅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敬仰和热爱。我庆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带着家人一起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带着满满的回忆和期待结束了这次张衡博物馆之旅。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再回来,再次感受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根。
作者简介:范永海,70后,河南南阳人,笔名三水、中原盆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
型小说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舟山市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定海区作协理事,半朵中
文网专栏作家。曾投身军旅近19年,目前在基层政府任职。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中
国国防报》《散文百家》《火花》《诗中国杂志》《小小说大世界》《微型小说月报》和《舟山日
报》等报刊。多篇文章获奖,多篇散文被收录在“书吧客作文网”“窝心美文网”和“悦读文
网”,4篇小小说被收录在“高考网学习库”(其中1篇入选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出版散文
集《走出中原盆地》。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