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碧叶连天映日红 亭亭玉立水云中——刘凤兰诗词50首赏析

作者:赵福海 阅读:10 次更新:2025-10-30 举报

碧叶连天映日红  亭亭玉立水云中

——刘凤兰诗词50首赏析

野森

 

 

拜读完刘凤兰女士的《诗词50首》专辑,尽管门类很广,有五绝6首,七绝8首,五律6首,七律10首,词作20首,清新脱俗,温文尔雅,就如她的七律诗《咏荷》首联写的那样:“碧叶连天映日红,亭亭玉立水云中”。读之让人爽心悦目,掩卷闭目,思绪又在那自然的诗词中沐浴,碧水清澈,阳光温暖,白鹭翔飞,渔歌悠扬……

 

 

刘凤兰女士的诗词很宽泛,但总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在诗词中旋动。她的诗词涉及到自然的包容之美,如五绝《晚霞》《茶卡盐湖》、七绝《漓江美景》、五律《问道终南山》《遊麦积山》、七律《额尔古纳河赏秋》《遊三清山》《登九华山》、词作《沁园春·醉美万绿湖》《水调歌头·黄河颂》《鹧鸪天·览恩施大峡谷》《踏莎行·九寨秋色》等;状物的气节之美,如五绝《咏菊》《咏竹》、七绝《凤凰花开》《咏蝶》《鸡冠花》《藤》、七律《咏荷》、词作《行香子·咏红枫》等;家国情怀的真情之美,如七绝《祖国颂》、五律《莫忘九一八》、七律《龙脊梯田金秋》《听黄河大合唱》《观九三大阅兵有感》、词作《临江仙·国庆节抒怀》《人月圆·庆中秋》《南歌子·颂恩师》《定风波·赠别》《西江月·怀人》、五绝《野钓》、五律《咏苏轼》、七律《咏文房四宝》、词作《行香子·听<高山流水>感怀》《破阵子·水浒传》《满庭芳·三国演义》《念奴娇·红楼梦》,七律《立交桥》、词作《水调歌头·观长春航展》等。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状物而状物,咏情而咏情,观事而观事,而是在探寻自然的哲意,事物的青志,家国情怀的热血纹理,聆听时代阔步向前的铿锵声音……从中给人以感悟和启迪。

五绝《晚霞》:熔金坠远山,泼洒漾斑斓。欲挽流光住,时空过隙间。”这首诗通过“熔金”“泼洒漾斑斓”这种自然具象,来塑造出一种自然存在的“晚霞”精神,“坠远山”的时候并不甘心那个“”,要做最后的燃烧,“”不“”“流光”和“过隙”的“时空”,但要把最灿烂的“熔金”和“斑斓”“泼洒漾”人间。其蕴意,其哲意,不言而喻,是在赞美那些到了晚年的人们,发挥余热,为社会,为家庭做自己应有的贡献。而另一层意蕴就是哲意了,大自然尚且如此,作为我们大写的人更要有其精神。

七绝《藤》:力缠高树啜春光,百转青丝炫彩妆。莫道柔情无劲节,欣然夺主做龙梁。”这首诗写的是“”这种植物,攀龙附凤,一心向上,但终归缺乏一种气节,只能成为一种附属品,真正“做龙梁”的还是那些真材实料的栋梁之树。其寓意自然是做人莫要做成“藤”那样的人。这是借物言志的很好写照。

五律《莫忘九一八》:警笛彻空鸣,常怀惕厉情。柳条湖月冷,北大帐灯明。血染山河碎,魂销鼓角惊。铭心仇未雪,岂可懈刀兵?”刘凤兰女士虽然是一位女士,但她的诗里,既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美,这首诗就充满了阳刚之气。使我想到了主席那首“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刘女士诗词中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清晰思想脉络,始终贯穿在她的诗词中。

 

 

刘凤兰女士的诗词很细腻,但总有一种灵魂让其精准表达。如七律《咏荷》:碧叶连天映日红,亭亭玉立水云中。香浮曲岸尘心净,影落清波禅意融。雨打琼珠旋作佩,风摇翠盖欲凌空。濂溪说后千秋颂,不染淤泥秉性同。

荷,最珍贵之处就是“出污泥而不染”。这首诗也正是围绕这个主旨,紧扣“荷”的特质取舍细节和具象在诗词中的展现。

首联上句利用两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两个具象“碧叶连天”和“日红”,使地上和天上形成色彩强烈反差,点面强烈反差,仅此一句就给读者带来强烈印象。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罢手,扑面而来的“碧叶连天映日红”是个大写,是场景之气势,紧跟着她还要来个摇杆推进式特写。首联下句:“亭亭玉立水云中”。如果说,上句还能够感觉出天之高的话,那么这句,就有种天和地相连的感觉。这里也有两个具象,一个暗的“亭亭玉立”的“荷”,一个是明的“水云”。一个动词“”,一个方位词“”,一个形容词“亭亭玉立”,就把“荷”的气质表现了出来,固定了下来。诗人虽然没有说荷塘有多么多么大,但你已经感知到了它是多么的博大了,随着摇杆镜头的推进,不是一支“亭亭玉立”的“荷”,而是一个群体“荷”呈现在读者面前,就连“”和“”“”在它面前也都逊色起来。这种细腻的有留白的具象描写,是有限的格律诗文字呈现出无限的张力,融入了更多更深刻表现内容,让读者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滋养着和膨胀着格律诗的主题意旨,是格律诗的主题意旨更加充盈,且熠熠生辉。

颌联:香浮曲岸尘心净,影落清波禅意融。”如果说首联作者采用的是明暗手法,描写具象,烘托主题;那么在这里作者采用的就是虚实手法,描写具象,烘托主题。这里要表现荷的“”“”主题,采用两个动词“”和“”,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实的具象“曲岸”和“清波”,两个虚的具象“尘心”和“禅意”。通过这些有机组合和自然生发,“荷”的高洁,形象逼真地真实出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顶礼膜拜的情愫冲动。人心都是向善的,只是社会的复杂性在冥冥之中改变着人性,而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是无奈的,是有抗争性的。在这样的“荷”的面前也不得不有所触动,有所改变。这就是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在这里要表现的主题意旨。这种虚实手法的运用,同样是具象细腻化,增加了格律诗表现主题留白时空,使诗的表现主题更加饱满,且感染读者。

颈联:雨打琼珠旋作佩,风摇翠盖欲凌空。”作者在《咏荷》这首诗里,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表现“荷”的高洁,出污泥而不染。如果说首联和颌联写的是“荷”的表面高洁,那么颈联要表现的是“荷”的内在的高洁。这里有六个具象:“”“”“”和“”“”“”,四个动词:“”“旋作”和“”“欲凌”,两个形容词:“”和“”。把“荷”的“宁可站着死,不愿坐着生”的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有“动荡识忠臣”的意思。文章喜波不喜平,诗词创作也是如此。平淡死寂的诗词创作,内容单调,缺乏张力,只有在有限的格律诗文字中,采用各种表现手法,使其内涵不断外延,张力无限扩张,给读者更多想象的时空,这样的诗词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大浪淘沙时,熠熠生辉,不被遗失。中华传统优秀古典诗词,之所以几千年仍在人们的心中流淌、歌唱、铭记、吸收、受用,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尾联:濂溪说后千秋颂,不染淤泥秉性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自始至终都在遵循“有放有收”这个规则。几千年来,优秀的作家、诗人、散文大家、剧作家等等,都在遵循这个规则,尽管有许多潮派、新流在创作中一直想打破这种规则,但你若仔细去研究了,就明白都没有跑出这个规则,只是在“”和“”的问题上,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正如“道法自然”“大道无道”,就是这个原因。《咏荷》这首七律格律诗,同样遵循这个规则,尾联既是“”,也是“升华”主题。是之前的表现主题的细腻明暗写法、虚实写法、递进写法等,在这里“一石击起千层浪”,“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能这样细微地观察事物,周详思考格律诗创作的构架和用字遣词等,足见作者创作诗词之专注之认真。

全诗没有一个”字,但作者确实在紧扣“咏荷”这个主题,以细腻的具象,细腻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精准地表现出了“”的存在,“”的气质,“”的风骨,“”的哲意,“”对人的人生启示。这首七律格律诗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一首诗,是能够走入大雅之堂的诗。

 

 

刘凤兰女士的诗词艺术表现和语言表达相当成熟,其诗词是基本上能够经得起推敲和学习借鉴的。随便从她的《诗词50首》专辑中拿出七绝《漓江美景》为例。诗曰:“一篙碧水笼青峰,半幅云纱绽翠容。鸬影穿梭收网急,数声欸乃破晨封。”她的起句和承句采用的是对仗写法:“”对“”,“”对“”,“碧水”对“云纱”,“”对“”,“”对“”,“”对“”。在这些对仗字词中除了“碧水”对“云纱”有待商榷外,其它基本上符合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创作要求。这首诗的语言精美、空灵,有灵魂,让人读之浮想联翩,妙不可言,一读再读,爱不释手。短短二十八字,有情,有趣,有内涵,有张力,余味无穷。

总之,刘凤兰女士的诗词创作是相当成熟的,驾驭创作的能力已逐渐到位,自己的诗词创作风格已开始展露头角,假以时日,刻苦创作,不断攀登,成就有望!用我最近创作的一首五绝诗《登玉皇顶》结尾,既是对作者的勉励,也是对我自己的勉励:

弯弯峰顶路,坎坎上天梯。

意欲登高处,勤攀志向齐。

3498字)

 

2025年10月30日星期四上午于野森书屋

上一篇: 爱的接力

下一篇: 临江仙 秋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