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赋文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教程

作者:李中旺 阅读:90 次更新:2025-07-17 举报


赋文赋文

作者‖李中旺


前言


        在网络文澜奔涌的当下,我于浩如烟海的赋作中遨游,时而沉醉于珠玉般的佳篇,为其精妙构思与华美辞藻击节赞叹;时而痛心于鱼目混珠之作,见有标题冠以“赋”名,实则不过是现代散文的粗陋仿品,韵律全无;有强押新韵,破坏了赋体本应有的古雅韵致;更有对仗杂糅,失了赋之严谨本真,恰似美玉有瑕,令人惋惜。

        幸得《中国文化期刊》等十一诗社联盟之盛情相邀,我深感责任重大,愿以绵薄之力,为近五千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诗社群同好,筑牢赋学根基,共守这传承千年的文化命脉。

        赋,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体,源远流长,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它始于《诗经》“六义”之铺陈,以细腻笔触勾勒世间万象;经屈宋骚体之抒情,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志趣熔铸一炉;至汉大赋之体物,以宏大气魄展现帝国辉煌,终成蔚为大观之文学盛景。其要义精深,首在韵律之美,须谙熟《词韵简编》之法则,方能使赋作音韵和谐,如黄钟大吕,回荡天地;次在对仗之工,当效骈俪四六之精微,使词句对仗工整,似双璧并辉,相得益彰;三在章法之严,当循铺采摛文之古训,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如行军布阵,井然有序。

        然今人创作,常犯三忌。一忌率尔成章,不查韵部,致赋作音律失调,如乐师走调,难成雅音;二忌刻意求奇,破坏语感,使辞藻堆砌,失却自然之趣,如美人涂脂,反损天姿;三忌食古不化,失却生气,一味模仿古人,而无创新之思,如枯木逢春,难绽新花。

        本教程以历史为经,溯赋体之源流,探其发展之脉络;以技法为纬,析创作之要诀,授实用之技巧。上溯周赋之源,感受先秦赋作的质朴与灵动;中贯汉唐之变,领略赋体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创新;下及宋明清之流,品味赋作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特设“五个章节”,如一幅壮丽的文化画卷,清晰呈现骚赋、骈赋、律赋、文赋之异同,使读者一目了然;编制“对仗禁忌表”,如一盏明灯,指引读者规避合掌、失衡等弊病,使对仗更加精妙;绘制“换韵示意图”,如一把钥匙,开启平仄交替之妙门,让赋作韵律更加优美。更收录《洛神赋》手稿摹本、《阿房宫赋》创作年表等珍贵资料,如一座座文化宝库,供诸君深入研习,汲取灵感。

         愿我诗社群同仁以此教程为舟,在“体物写志”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传承千年文心;于“铺采摛文”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彰显非凡才情。当知,真正的赋作当如曹子建笔下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既守古法之严谨,如磐石之坚,不可动摇;又具时代之新声,似春风之暖,焕发生机。

        今抛砖引玉,诚盼方家不吝赐教,如春雨润物,共筑中华诗赋学之新高峰,让这古老而璀璨的文体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赋文画赋文画


第一、赋的基本特性

       

        赋,作为韵文的一种,其核心原则是必须押韵。尽管历代韵书各异,但研究发现,赋的押韵方式可大致参照《词韵简编》进行归纳。同时,骈文体的赋在对仗方式上与宋词有相似之处,显示出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赋的押韵技巧

  1. 押韵方式多样:
       句句押韵,形成流畅节奏。
        隔句或隔两句押韵,增加变化。
        隔三句以上押韵较少见,因读来不悦耳。

  2. 押韵原则应用:
       判断古人赋作句逗时,可依据押韵原则。赋允许同字重复押韵,常见于对仗句子中。

、赋的分类与代表作品
        赋依据写作形式,可分为散文体的赋与骈文体的赋两种。

  1. 散文体的赋:

      • 代表作品:《洛神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
       特点:虽以散文形式为主,但常融入骈文对仗句子。

  2. 骈文体的赋:

      • 特点:对仗工整,与宋词对仗方式相似,允许重复字,词性对上即可,平仄可不相对。

、经典赋作解析与押韵示例

  1. 《洛神赋》押韵解析:
        曹植以最美语言描绘神女,如“翩若惊鸿[一东韵]”,“婉若游龙[二冬]”,展示押韵技巧。示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虽未明显押韵,但体现了骈文对仗之美。

  2. 《阿房宫赋》押韵与对仗:
      杜牧运用同字押韵,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展现隔句对技巧。示例:“六王毕[韵],四海一[韵]。”“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换十药韵部]。”,展示押韵与换韵的灵活性。

、写作赋的实践建议
1. 选择韵书:
       初学者可参照《词韵简编》进行押韵练习
 2. 模仿经典:
      学习《洛神赋》、《阿房宫赋》等经典作品,掌握押韵与对仗技巧。
3. 灵活运用:
       尝试句句押韵、隔句押韵等多种方式,增加作品韵律美。在对仗句子中,可适当运用重复字,增强表现力。
 4. 注重创新: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赋作。
写作技巧:
        平仄错落:使读音错落有致,增强文章感染力,如《别赋》读来易带出离情别绪。层次分明:描写离别场景时,背景、道具与人物情绪相结合,形成立体画面,如“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结语技巧:放大离别情绪,如《别赋》结语将缠绵和哀怨放大无数倍,引人泪下。
、写作技巧的应用与借鉴
       情感渲染:借鉴古人写作技巧,描写悲惨情形时激发读者同情心。层次与立体感:通过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方法,使文章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平仄与读音:注意平仄错落,使文章读音优美,增强感染力。
、赋体文的演变与格式
       赋体演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体现了赋体文的发展历程。格式问题:了解赋的体制问题,如《史记》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赋的写作规范。

赋文赋文


第二、汉赋


         赋的渊源、演变与写作精髓教程

一、赋的历史渊源与文献记载

  1. 汉代文献中的赋:

      《汉书》设有辞赋家传,记载了汉代辞赋家的生平与作品。
        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也涉及赋的相关内容,是研究赋的重要文献。

  2. 班固《两都赋序》中的赋论:汉赋被视为“古诗之流”,起源于古诗,在汉代得到繁荣发展。汉代赋家如司马相如、东方朔、董仲舒等,以赋抒下情、通讽谕、宣上德,作品数量众多,影响深远。赋在汉代成为与三代同风的重要文学形式,体现了汉代的文学成就。
二、汉赋的含义演变与文体特征
1. “赋”字的原始含义:
      在《左传》中,“赋”多指诵说,不特指文体,而是指一种口头表达的方式。
      《汉书·艺文志》所述“不歌而诵谓之赋”,亦指此诵说之义,强调赋的非歌唱性质。
2. 汉赋作为文体的确立:
      汉赋作为文体,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样式。荀况、宋玉等人开始为赋锡名号,与诗划境,使赋成为六义附庸中的大国。
二、赋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家
1. 汉赋的发展阶段:
      秦世不文,杂赋盛行;汉初词人顺流而作,赋逐渐成熟。 陆贾扣端,贾谊振绪,枚马播风,王扬骋势,形成了汉代赋的繁荣局面。
2. 代表作家与作品:
     枚乘《菟园》、司马相如《上林》、贾谊《鵩鸟》、王褒《洞箫》等,均为汉代赋的杰作。班固《两都》、张衡《二京》、扬雄《甘泉》、王延寿《灵光》等,展现了汉代赋的多样风格与高超技艺。魏晋时期,王粲、徐干、左思、陆机等人的赋作,也代表了当时赋的最高水平。
三、汉赋的写作技巧与文体特征
1. 写作技巧:
       汉赋以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为特点,注重描写物象、抒发情感。写作时需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使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注重序乱之法,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
 2. 文体特征:
      赋体多样,既有京殿苑猎、述行序志的大赋,也有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的小制。大赋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小制触兴致情、因变取会。赋的语言巧丽纤密,善于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四、汉赋的演变与影响
1. 汉赋的演变:
      赋从诵说之义逐渐演变为独立的文体,经历了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赋的拓展过程。汉代以后,赋继续发展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风格。
2. 汉赋的影响:
     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赋的写作技巧与文体特征被后世文学家广泛借鉴与运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赋文赋文


第三、周赋


          周赋体文学全解析:从起源到流变的精彩教程

一、周赋的起源与命名

  1. “六诗”与“六义”:

       《周礼》提及“六诗”,《毛诗序》称为“六义”,包括风、赋、比、兴、雅、颂。郑玄注解“赋”为铺陈之意,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初非特指文体。

  2. 周赋体命名的由来:

      《诗经》中的铺陈手法对赋体形成有影响,班固称赋为“古诗之流”。
        荀况《赋篇》最早以“赋”名篇,铺写多种事物,为赋体定名之始。周赋体可追溯至楚辞,屈原《离骚》等虽未以赋题称,但后被刘向编集为“屈原赋”,奠定了周辞赋的基础。

二、周赋的特点与内容要求

  1. 体物写志:

       周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与《诗经》的简要景物描写相比,楚辞中的写景成分和技巧有了很大进展。周赋在体物的同时,也注重写志,与诗言志的传统相一致。

  2. 铺陈与华美词藻:

        周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使用华美的词藻和绚丽的色彩。周赋讲究声韵美,结合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形成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

三、周赋体的流变与阶段

  1. 骚赋:

        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及后世模仿作品,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句中或句尾使用语助词调节音韵,未形成固定体制。

  2. 汉赋:

       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极力摹写各类事物,长篇巨制,文辞富丽,表现出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

  3. 骈赋(俳赋):

        孕育于汉魏之际,流行于两晋南北朝,是汉赋的变体。骈四俪六,句式整齐,丽藻雅辞,两句一韵,讲求平仄协调,篇幅短小。

  4. 律赋: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试帖赋,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限制,失去文学真实生命,成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

  5. 文赋: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周赋体由骈俪返回散体。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自由。代表作有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四、周赋体的写作技巧与风格

  1. 写作技巧:

        周赋体写作注重铺陈和形容,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2. 风格多样:

        周赋体风格因时代和作家而异,从骚赋的抒情浓郁到汉赋的典雅堂皇,再到骈赋的绮丽华美和文赋的清新畅快。周赋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技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

五、周赋体的影响与地位

  1. 文学影响:
       周赋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周赋体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被后世文学家广泛借鉴和运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2. 文化地位:

        周赋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人墨客展示才华和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周赋体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赋文赋文


第四、宋赋


         宋赋体教程:从文言到白话的赋学探秘

一、宋赋的分类与特点

1. 骈赋

 定义:骈体赋,是较为正规的赋体,讲究对仗工整。
子类:
 骚体:句中带                有“兮”“些”字,具有《离骚》风格。骈骚结合:融合骈体与骚体特点。特点: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常含韵脚。

2. 律赋

       定义:唐时科举考试的赋体,律句多,命题严格。特点:对仗与声律极为工整,全篇字句数和韵式有严格限制。

3. 文赋
     定义:又称“散赋”,句式自由,与散文相近,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特点:尚理而失于辞,注重议论与章法。

二、宋赋的句式解析

骈赋与骚体句式:

      基本句式(以“字”代实际文字,★表韵脚):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韵)。(骚体)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骈体)
      (更多句式示例见原文,此处省略以保持简洁)

特点说明:
       骚体中“兮”“些”字不为韵字,尤其在独韵体词中。
       赋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三四句一换。
       古赋开头常以问答或引事为主。
        赋后常有“乱”部,起总结作用。
       字一般为转字,如之、而、以、于、与等。

三、宋赋体分类深度解析
1. 古赋
      包含:战国末期荀子的《赋篇》和汉赋。
         特点:韵散相间,问答体结构,如贾谊的《鵩鸟赋》。
       正宗:汉代散体大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2. 俳赋(骈赋)
      定义:赋体的一类,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特点: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句式灵活,如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南朝时体制趋严,讲究声律,渐近律赋。
3. 文赋
        产生背景: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注重句式自然、议论与借鉴秦汉文章。
         特点:尚理而失于辞,读来无咏歌之遗音。
4. 律赋
       定义:唐代科举考试专用的试律赋。
        特点:对仗与声律工整严密,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严格限制。
        发展:宋代沿袭唐制,清代达到高峰。

  1. 四、宋赋体历史与发展

宋赋体分类发展源流:
        骚体赋:流行时期主要是先秦至清代,源流不断,有屈原楚辞体与后世拟骚体之别。
       文体赋:先秦至清代,源流不断,形式多样。
         骈体赋:六朝诞生,发展至清朝。
         律体赋:与科举考试制度相关联,出现在唐朝、宋金和清朝。
五、宋代骚体赋特色:
分类:
        通篇有大量「兮」字的骚体。基本上无「兮」字,句式整齐的骚体。
        以「辞」为名,形同歌行的骚体。示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与黄庭坚的《别友赋》。

五、写作建议与心得
        学习参考:汉赋形式繁琐,东坡前后赤壁赋有“创妍美流便新体”之效,适合现代学习。
        写作要点:注意骈句、对答、韵脚,同时照顾章法与气势。作用与心态:赋与诗词在今天主要娱情乐志,求善之而已。

赋文赋文

第五、清赋


        赋体发展教程:从汉代到清代
一、清代赋体三分法
       清代赋学家采用了宋赋体“三分法”,将赋体分为文体、骚体、骈体三种。
文赋体:
        特点:句栉字比,藻饰音谐,疏古之气一往而深。
         例子:自周荀卿《礼赋》、宋玉《风赋》至唐杜牧《阿房宫赋》,以及宋元明以下之文体赋。
骚赋体:
        特点:由楚辞演变而来,抒情性强。例子:从汉贾谊《旱云赋》至明陶望龄《述志赋》。
骈赋体:
         特点:骈四俪六,注重对偶、用典、声律、辞藻。从六朝时期形成,唐以后更加绚烂。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赋体从汉代到清代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每种赋体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希望这份教程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赋体这一文学形式。
        赋体作为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多样,历史悠久。从古赋到文赋,从骈赋到律赋,每一种赋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写作规范。希望本教程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赋体,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古典文学之美在现代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李中旺作者李中旺


        李中旺:甘肃人,高级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文化网副总编,《中国文化期刊》主编、《甘肃诗赋》、《太白集锦》、《中华诗赋集锦》《白银市中鹏诗词文化研究中心》《长青诗词白银分社》创始人、总编。曾任文化网一二届建党百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总评委,多种报刊和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万余首/篇,出版个人专辑《中旺诗选》、《中国文化期刊第三期律诗六百首》、《秦陇雄关赋》等,并获奖多次。

编委编委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