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绝句的写法与如何才能写好绝句——基于王士祯“渔洋绝句十二法”的创作指南

作者:李中旺 阅读:64 次更新:2025-07-19 举报

 

绝句图文刊首

作者‖李中旺


前言: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河中,中国古典诗词如同一座巍峨的文学圣殿,闪耀着永恒而迷人的光芒。而绝句,恰似这座圣殿中一颗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其短小精悍的体裁、凝练深邃的意境和严谨精巧的结构,散发着令人心醉神迷的独特魅力。

        它宛如一幅古雅的水墨画,画家仅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川的雄浑壮丽、花鸟的灵动鲜活。那青山绿水、飞鸟游鱼,仿佛从画中跃然而出,带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它又似一曲悠扬的古乐,乐师以短短数音,便能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那或激昂、或婉转、或深沉的旋律,如潺潺溪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引发着无尽的共鸣。

         绝句的历史,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汉魏六朝,在那个文化初兴的时代悄然萌芽,如一颗稚嫩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孕育着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唐代迎来了鼎盛时期,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无数经典之作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至今,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明月高悬、游子思乡的动人画面,触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灵;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用明快活泼的笔触,描绘出黄鹂欢唱、白鹭翱翔的生机勃勃之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与美好。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当之无愧的瑰宝。

        而王士祯的“渔洋绝句十二法”,无疑是绝句创作领域的一把金钥匙,为众多创作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神秘大门。他提出的“神韵说”,宛如一股清泉,追求着含蓄蕴藉之美,让诗歌在有限的字句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他总结的“渔洋十二法”,更是涵盖了绝句创作的方方面面,从结构安排到转折手法,从收束方式到意象运用,为初学者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创作指南,如同一位贴心的导师,引领着大家在绝句创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教程将化身为一位热情的向导,带领大家走进绝句这个奇妙而迷人的世界。通过精心剪辑的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让大家仿佛置身于一场视听盛宴,亲身感受绝句那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激发大家内心深处对绝句的浓厚兴趣和创作热情,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绝句创作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详细解析“渔洋十二法”,并结合生动的实例演示,让大家轻松掌握绝句创作的技巧,如同掌握了开启艺术宝库的密码。

        无论你是对诗词满怀热爱的资深爱好者,还是刚刚踏上创作之路的新手小白,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源泉和创作方向。让我们一起携手,开启这场精彩绝伦的绝句创作之旅,用灵动的文字描绘出心中的美景,用深情的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共同领略古典诗词那无穷无尽的魅力。

美图美图

        开启绝句创作之门,领略古典诗词之美


一幅古雅的水墨画,画面中青山连绵起伏,似一条沉睡的巨龙蜿          蜒于大地;绿水悠悠流淌,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环绕其间。一叶小船悠然飘荡在碧波之上,仿佛是时间的使者,穿梭于古今之间。远处一座古亭隐约可见,飞檐斗拱,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古典诗词的诗意世界。


一、课程内容


(一)课程导入:走进绝句的奇妙世界


视听盛宴,感受绝句魅力


         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古典诗词朗诵视频,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视频中,选取了李白《静夜思》的轻柔舒缓,那如潺潺溪流般的语调,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娓娓道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明月高悬下,诗人独自伫立窗前,眼中满是思乡之情的画面;杜甫《绝句四首·其三》的明快活泼,如欢快的鸟鸣,生动地描绘出黄鹂欢唱、白鹭翱翔的生机勃勃之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活力与美好。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如古筝的悠扬、笛子的清脆,再加上精美的画面,明月洒下银辉,黄鹂在翠柳间穿梭,白鹭在碧空下翱翔,学生们瞬间沉浸在绝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中。


互动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互动环节,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同学们,听完这几首绝句的朗诵,你们有什么感受?绝句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感受到了李白在《静夜思》中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种情感就像潮水一般,在心中涌动。”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杜甫的诗画面很美,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对绝句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和期待,开启这场绝句创作的学习之旅。


追溯历史,领略绝句地位


         介绍绝句的历史地位,绝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起源于汉魏六朝,在那个文化初兴的时代,绝句如一颗稚嫩的幼苗,开始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应运而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激励着无数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磅礴,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绝句的世界,探索它的创作奥秘。

美图美图


(二)绝句的本质:四句成诗,以小见大


二、绝句特点


短小精悍,凝练之美


         绝句通常只有四句,字数多为二十八字(七言绝句)或二十字(五言绝句)。这就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在有限的画布上,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它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内,高度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例,短短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孤寂画面。那连绵的群山,没有了鸟儿的欢歌;那纵横的小路,不见了行人的踪迹。只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坐在孤舟上,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这幅画面不仅展现了环境的恶劣,更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孤独心境。互动环节中,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江雪》所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画面是寒冷的江面上,一位老人独自在孤舟上钓鱼,周围没有鸟和人的踪迹;情感是诗人的孤独和寂寞。”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绝句的凝练之美。


意境优先,意象之美


         绝句不追求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传递情感。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承载着诗人的喜怒哀乐。例如,月亮常常代表思念,那皎洁的月光,如同游子对故乡的牵挂,洒在每一个孤独的夜晚;梅花象征高洁,它在寒风中独自绽放,不与百花争艳,展现出一种坚韧和孤傲的品质。以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为例,诗中通过“空山”“人语”“返景”“青苔”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空山”给人一种寂静、空旷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人语”虽然微弱,但却在这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增添了一丝生机;“返景”那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洒在青苔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光影效果,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互动环节中,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学生们可能会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出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幽静、神秘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仙境。

美图美图


结构严谨,起承转合之美


        绝句一般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这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有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局。“起”即开篇点题,引出主题,如同戏剧的开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承”是对“起”的延续和拓展,进一步阐述主题,使情节更加丰富;“转”是诗歌的转折,往往带来新的意境和情感,就像戏剧中的高潮部分,让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合”是诗歌的收束,总结全诗,深化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例,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点明了时间和天气,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承,描绘了行人在清明时节的悲伤心情,进一步渲染了氛围;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转,由景入情,引出诗人的需求,使诗歌的意境发生了转变;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合,给出了答案,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互动环节中,让学生分析《清明》一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加深对绝句结构的理解。学生们可以逐步分析出每一句在结构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绝句的写作技巧。

美图美图


王士祯的贡献


提出“神韵说”,追求含蓄之美


         王士祯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提出了“神韵说”,主张诗歌应该含蓄蕴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他认为诗歌不应该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要通过意境的营造,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就像一幅水墨画,只用了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深远的意境。以王士祯自己的诗作《真州绝句》“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为例,诗中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真州的江景和渔人的生活,营造出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那江边众多的钓人居所,柳树成荫、菱塘疏落的景象,以及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映衬下卖鲈鱼的场景,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互动环节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神韵说”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诗作进行分析。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神韵说”就是让诗歌有一种含蓄的美,让人回味无穷,就像品一杯香茗,越品越有滋味。


总结“渔洋十二法”,提供创作指南


         王士祯总结了“渔洋十二法”,为绝句创作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技巧。这些方法涵盖了绝句创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安排、转折手法、收束方式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创作指南。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绝句创作的大门,让我们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绝句的创作技巧。强调“渔洋十二法”在绝句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积极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美图美图


三渔洋十二法:分类解析与实例演示


第一类:以第三句为主(转接法)


方法 1:否定转折(法一)


         结构:前两句写景/叙事,第三句用否定词(如“不见”“不似”)转折,第四句深化感慨。这种结构就像一场戏剧中的情节转折,前两句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第三句的否定转折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第四句进一步深化情感,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动人。


例诗:《高邮雨泊》


原文: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解析:前两句描绘了寒雨夜泊高邮的景象,寒雨纷纷,洒落在秦邮的江面上,诗人将船停泊在此。南湖的水位上涨,与天空连成一片,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第三句“风流不见秦淮海”,用“不见”转折,引出对秦淮海(秦观)的怀念。秦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婉约细腻,深受后人喜爱。第四句“寂寞人间五百年”,进一步深化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秦观才华的赞赏和对历史沧桑的感叹。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诗人的情感在这五百年间流淌。


          互动:让学生分析诗中否定词“不见”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引发诗歌情感的转折的。学生们可以分析出“不见”一词打破了前两句营造的氛围,将情感转向了对秦观的怀念和感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方法 2:转折连词(法二)


        结构: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用“却”“而”等连词转折,第四句延伸。这种结构如同一条蜿蜒的小路,前两句沿着一条方向前行,第三句的转折连词则让小路拐了个弯,第四句继续沿着新的方向延伸,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意境。


例诗:《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原文: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


方法3:假设设问(法三)


  • 结构:第三句设问或假设,第四句回答。

 • 例诗: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 解析:前两句写历史沧桑,第三句以“何人”设问,第四句回答“留伴冬青”,抒发对故国的哀思。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杨枝紫云曲之一】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法五】:以下诸首,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胡元润画】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故人消息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山寺到来先一笑,春风石壁见君书。

【鹅溪】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灞桥柳】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汉州纪梦】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恽向千岩竞秀图】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竹公溪二首之二】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清溪】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法七】: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金陵道上】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广元舟中闻棹歌】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荆山口待渡】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

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华山道中即事】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秦邮杂诗六首之四】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美图美图


第二类:以第四句为主(收束法)


核心技巧:前三句铺垫,第四句点睛,多用否定、诘问或追忆。

方法8:否定收束(法八)

  • 结构:第四句用否定词(如“不似”“不信”)收束,第三句呼应。

 • 例诗: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 解析:前两句写秦淮春景,第三句以“可怜”转折,第四句用“不似”收束,对比今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方法9:诘问收束(法九)


  • 结构:第四句诘问,第三句可呼应可不呼应。

  • 例诗: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解析:前两句写桃叶桃根的传说,第三句写渡口花发,第四句以“更有何人”诘问,抒发孤独与怀念。


方法10:追忆收束(法十)


  • 结构:前三句写今事,第四句追忆往昔,不具体说出。

• 例诗: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解析:前两句写夜雨泊船的景象,第三句写寒山寺的钟声,第四句以“记过”追忆往昔,意境含蓄。

【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法十一】: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美图美图


第三类:特殊结构(对偶与虚实)


方法12:对偶增强(法十二)


  • 结构:诗中用对偶(可句中对、可两句对),增强节奏感。

 • 例诗:

《灞桥寄内二首》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解析:前两句对仗工整,第三句以“灞桥两岸”对偶,第四句收束,抒发送别之情。


三、如何写好绝句?


  1. 选好意象:


      • 用具体景物(如“杨柳”“寒山寺”)传递抽象情感。

• 避免空泛,如“快乐”“悲伤”改为“春风”“落叶”。


  2. 巧用转折:


      • 第三句是关键,可用否定、假设、诘问等手法制造张力。


  3. 追求神韵:


      • 结尾留白,如“记过吴枫第几桥?”让读者自行想象。


  4. 多读多练:


      • 模仿渔洋十二法,先“临摹”再“创新”。


四、实战演练:写一首绝句


题目:《秋夜思》


要求:用“法一”(否定转折)或“法三”(假设设问)。


示例1(法一):


秋夜寒灯独对书,西风卷叶满庭除。

故人不见三更月,寂寞空庭数漏疏。


示例2(法三):


秋江月色冷如霜,孤雁声声断客肠。

何人共赏中宵景,一叶扁舟过水乡。


五、总结


  • 渔洋十二法是绝句创作的“捷径”,但需以胸襟、识力、学问为根基。

        好诗的标准:意境美、语言精、情感真。

        练习建议:每日写一首,模仿不同方法,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美图美图

作者李中旺作者李中旺


         李中旺:甘肃人,高级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文化网副总编,《中国文化期刊》主编、《甘肃诗赋》、《太白集锦》、《中华诗赋集锦》《白银市中鹏诗词文化研究中心》《长青诗词白银分社》创始人、总编。曾任文化网一二届建党百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总评委,多种报刊和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万余首/篇,出版个人专辑《中旺诗选》、《中国文化期刊第三期律诗六

百首》、《秦陇雄关赋》等,并获奖多次。

编委编委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