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苗沛霖设局搞欺骗,陈玉成上当被扣押
陈玉成遭到失败后,带着他的太平军的精锐驻守在合肥,修整部队,等待时机,一旦天王派来援兵,到时候再与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的湘军和多隆阿的清兵做一次你死我活的较量,攻破围困三河镇的多隆阿的防御工事,一举解了三河镇之围,给天王洪秀全一个交代,看天王还有什么话说。陈玉成满腔热血,怀着雄心壮志,也不失当年之勇,可是形势不乐观,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总能把握时机,出其不意地出击,打你个毫无防备。曾国藩知道,陈玉成这次的失败,触怒了天王洪秀全,受到严厉批评,并降了他的职务,而且他与忠王李秀成又为了伟俊的事情大打出手,又演绎了一次太平天国内讧,将相不和,陈玉成得不到援兵,孤军奋战,他还有什么优势,什么能耐?这是歼灭他的极好的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862年,陈玉成镇守的合肥,当时的形势是南边有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的湘军压境;北有清军首领旗人的胜保统领清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的湘军对太平军形成南北夹攻之势。
这天夜晚,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有,夜静的令人可怕。太平军的岗哨向陈玉成报告,说是在暗夜里有黑影走动,黑压压的一片,像是有清兵来偷袭。陈玉成听了大吃一惊,他想一定是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的湘军和多隆阿的清军,知道太平军没有外援,仅仅是一群败退的孤军,就来偷袭了。陈玉成感到敌人在暗处,太平军在明处,又敌众我寡,情况非常不妙,形势严峻。于是他带领着他的精锐将士,选择向北的寿州方向,顽强勇猛地杀出一条血路,撤出合肥,向寿州方向前进。
陈玉成之所以带着他的太平军朝向着寿州方向撤出合肥,是巧合也是他的意愿。说它是巧合,因为湘军是从南而来,只有从这个北面的方向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撤出合肥城去;说他是陈玉成的意愿,因为陈玉成知道寿州有一支反清抗清的团练,可以联合团练一道抗击清军,这可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寿州团练头目叫苗沛霖。苗沛霖出生地主家庭,是一名教书先生,以投机专营为能事,他带着他的地主武装组成一支团练部队,是想升官发财。当年他看到太平军从金田起义,轰轰烈烈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建立天朝,定都南京为天京。他也看到了希望,把太平军作为他的靠山,将来定能发迹。于是他积极配合太平军抗击清兵。后来太平军发生内乱,军力被削弱,四面受到清军的围攻,他觉得太平军不是他的靠山,凭他苗沛霖是抗衡不过清军的,因此整天整夜,茶饭不思,处于惶恐惊惧中,担心总有一天会把他的小命搭上的。于是他生了歹心,起了歹意,投靠清军,出卖了捻军重要头目张乐行。
陈玉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苗沛霖曾经同太平军一起打过清军,不知道苗沛霖已经背叛,而投奔了清军。陈玉成聪明一世糊涂一世,却带领着他的将士们向寿州靠近,并派人去寿州联络那个叛徒苗沛霖。
陈玉成的将士们都纷纷提出异议,说人心隔肚皮,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谁知道谁的情况,不要上了当吃了亏,后悔来不及。
陈玉成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物,他哪里听得进去,面对当前的抗清的形势,太平军是连连败退,损失惨重,又迟迟得不到援兵,这样打下去,耗下去,不要全军覆没吗,还抗什么清呢?天朝没有了他陈玉成,恐怕就岌岌可危了!这话倒也不错,后来在抗击清兵的战斗中,大多将士被俘投降认怂了,只有陈玉成刚毅顽强,与敌人唇枪舌战,对薄公堂,大意凛然,不屈不饶,视死如归。像陈玉成这样性格的人,面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他能安心吗?他心急如焚,茶饭不思,当然要积极应对眼下不利的局势,想方设法,扭转这不利的局面,打败清军,解了这些日子里遭打挨揍的羞耻之恨!
陈玉成手下的将士们都苦苦哀求他要谨慎,如今的人在你顺利时,混得风生水起时,他们也都处处顺着你,哄着你,把你看做他的保护伞,现在你战事遭到挫败,又降了官职,在战场上又连连败退,谁还看得上你陈玉成啊?望英王考虑再三,不要上当受骗,否则会后悔莫及的。
陈玉成怎么也听不进他的将士们的苦苦的善良的劝说,一意孤行,要死马当活马医,便打发手下人去联络寿州捻军头目苗沛霖,看看他怎么说?就在这时,陈玉成收到苗沛霖送来一封信,他笑了。
陈玉成派人来到寿州,寿州的门岗不让进,说是有什么事,他们可以代替来人转告首领。
陈玉成的信使不同意,说是要面见寿州团练的首长苗沛霖。门岗无法就带他去见了苗沛霖。
苗沛霖暗笑着热情接待了来人,知道是英王陈玉成派来的,心里明白,是陈玉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孤军无援到档口来找他帮忙的,他喜在脸上,笑在心里,认为这是“天助我也”,是老天送给他苗沛霖的升官发财的礼物,是陈玉成自己送上门来的,他苗沛霖巴交清军胜保和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的筹码,用陈玉成的人头换来苗沛霖升官发财的好事,就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他苗沛霖能不接受吗?又何劳而不为呢?
苗沛霖故意卖关子说:“你们英王陈玉成派你来,是打探虚实的吧?”
“哪里哪里,”来人急忙说,“英王是想与苗首长联系合作的事情。”
“那好啊。”苗沛霖“哈哈哈”大笑说,“我正愁着无人与我一道对抗清兵呢?英王陈玉成怎么说的?”
陈玉成的信使掏出英王写的一封信递给苗沛霖说:“英王怎么说的,信上都写着呢。”
苗沛霖将信打开看了,故作惊讶地合掌,满口答应了,并花言巧语地说了一些动听诱人的话。
陈玉成的信使把情况一一地向英王陈玉成做了详细汇报,并将当时苗沛霖的面容表情,笑容举止,方方面面的情态表现都作了描述,是想让英王陈玉成判断苗沛霖的善恶真假。陈玉成手下的将士们听了都觉得不对劲,好像苗沛霖暗藏这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激烈劝告英王陈玉成千万千万要小心谨慎,不能大意失荆州,上了当吃了亏,那样冤死了也不能瞑目!
英王陈玉成知道他处在南边曾国藩的湘军和北边胜保的清军的夹攻,形势非常严峻,情势十分危急,联合捻团练抗清是大势所趋,他总是往好的方面想,觉得苗沛霖虽是丰台先生,带领的十万地主武装,但在抗清的战场上还是勇猛无比的。他看了苗沛霖的回信后,觉得没有问题,并信以为真,便带着他的精锐将士去了寿州。
寿州团练首领苗沛霖曾经出卖过捻军的首领张乐行,那是为了讨好清军。而今太平军已经岌岌可危,不是他苗沛霖的靠山,一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和清军统领胜保追究他苗沛霖抗清的责任,他的脑袋就要搬家了,这些日子里他一直提心吊胆,寝食难安,在惶恐惊惧中过日子。这回好了,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自找死路,送上门来,苗沛霖拿了他送到颍州清军统领胜保哪儿不是大功吗?他准能飞黄腾达,升官发财。
苗沛霖十分清楚,要拿住英王陈玉成不是非同小可的事情,陈玉成战力强悍,连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都说是“自汉唐以来盗贼中少有之强悍者”,而且陈玉成又有高强的武功,一旦失手,他苗沛霖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那就得不偿失了。苗沛霖精心策划了一番,觉得与人相处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兵后礼,一是先礼后兵。对待英王陈玉成最好是先礼后兵,只有这样,才能稳住他的阵脚,礼是麻痹他的思想,消磨他的斗志,兵是实现他苗沛霖不可告人的目的。
奸诈狡猾的苗沛霖,听说英王陈玉成带着部分精锐往他们寿州来了,便亲自骑高头大马,打开城门,上了外道,驰骋好几里路去迎接英王陈玉成。那外道的两边是列队的团练,苗沛霖与陈玉成两人,两马并行,有说有笑,十分亲和,外道的团练们的掌声此起坡伏,那鞭炮震耳发聩,锣鼓齐鸣,那热闹欢快的情景,着实令人感动。他们进入寿州城,城里又是一番情景,那街面上列队的团练欢声雷动,张灯结彩的街面上,也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那友好祥和,迎接贵宾的热闹繁华的气氛,确实令人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陈玉成虽没有听从他手下将士们的劝告,但这些提醒也不会不上心,不过看看迎接他的热情和欢乐祥和的场面和景象,也就不往心里去了。苗沛霖看看英王陈玉成身材魁梧,英姿飒爽的样子,也不敢轻举妄动。他设宴席款待英王和他的将士,想尽一切办法使得陈玉成放松警惕,消除疑虑。苗沛霖与英王陈玉成商谈到深夜,研究抗击清军的事宜;一方面又暗中打发他的心腹向清军颍州的胜保统领告了密。
颍州清军统领胜保获知这一信息后,大喜过望,要发兵去寿州捉拿英王陈玉成,苗沛霖的心腹立刻阻止说,他们首领苗沛霖不赞成胜保统领发兵去捉拿,那样打起来伤亡过重,谁胜谁负还不好说,最好的办法是苗沛霖将计就计,用计谋将英王拿住。于是清军统领胜保就密令苗沛霖千万千万要设天方想地法拿住英王陈玉成,押解到颍州清军的大本营,重重有偿。并说押解过程中,为了防止太平军的阻扰和劫持,他派清军暗中接应。
苗沛霖得到胜保的密令后,心里非常高兴,看中是就是重重有偿,才铤而走险的。英王陈玉成被苗沛霖忽悠得完全丧失了警惕,竟然把苗沛霖当成知己了。第二天傍晚,苗沛霖设宴席招待英王陈玉成,并把寿州城的官员和头面人物请来做陪客。
这些宾客地方官员和头面人物,谁也不知道这里面窝藏着天大的阴谋,一个个倒是对面前的身材魁梧,飒爽英姿的英王陈玉成十分敬畏,怀着一种青睐和敬佩的感情恭维陪酒。对于这些心底真诚的头面人物的陪侍,英王陈玉成由于盛情难却,都一一地应酬了。英王陈玉成喝醉了,醉倒了。
这时候,苗沛霖露出了“哈哈哈”狂喜狂笑的狰狞面貌,吹了一声口哨,立刻进来几个团练,将英王陈玉成五花大绑了起来。在坐的宾客都惊呆了,知道他们被耍了,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坑害了当今顶天立地的英雄英王陈玉成。
英王陈玉成醒过来以后,知道自己已经被苗沛霖五花大绑了,押上囚车了,便破口大骂苗沛霖说奸诈小人,有本事放开他,单打独斗,不用一个回合就要了苗沛霖的狗命。
“这话到不假。”苗沛霖得意忘形地说,“胜保向我要人,你不死就是我死,苗沛霖是处于无赖才出此下策的。请英王原谅。”
“无耻叛徒,奸诈小人。”英王陈玉成怒不可遏地说,“太平军是不会放过你的!今日我死,明日你亡,死无葬身之地!”
下一篇: 不愿意缝补的记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