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刘学高:上清古镇龙虎山

编辑:admin 阅读:638 次更新:2022-04-02 举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著名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说:“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为了缓解一下登三清山时的疲惫之躯,在鹰潭没做太长的停留,决定先到上清古镇稍作休整。

  鹰潭,地处江西东北部,史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阳之门户”。

  鹰潭,唐朝时,非州非县,只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被称为“鹰潭坊”的小地方,历经宋、元、明、清,鹰潭依然默默无闻。

  鹰潭,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虽不如郑州和石家庄的名气大,但,战略意义却非常重大。从1954年鹰厦铁路动工,3年后通车,鹰潭从此变成了地位重要的交通枢纽。

  《徐霞客游记》中有:“北行东转一里,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长。”徐霞客描述的“上清古镇”在龙虎山脚下,因张天师曾居住于此而名动天下。

  据道教典籍记载,自张陵(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世袭道统63代,历经1900多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拜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的“南张北孔(山东曲阜孔丘)”两大世家。

  上清,开天门、闭地户的建筑布局,“天人合一”。与环境融为一体的风水观,造就了赣派建筑布局的简洁、朴实与素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布置,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翼角翘首长空,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走进院内,民居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物品。堂前天井虽较为狭小,但,采光通风,“四水归堂”,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踏在青石板与河卵石交替铺砌的古街上,历经上千年雨水的打磨,千百年来的人踩、马踏、车碾,光洁的石板,早已变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面目全非;来自于泸溪河的河卵石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它们饱经浪打水冲,被砾石碰撞摩擦失去了不规则的棱角,又和泥土一道被嵌在古街上,沉默中,透着一股旧时光的韵味。

  依山而建,群山环抱的上清古镇,整条古街未经刻意规划,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极具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

  因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的上清古镇,天师府和依稀可见的几座古建筑与旧码头,似乎还在述说着曾经的繁荣,大部分清代木质建筑已经破旧不堪,但却努力地张扬着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荣耀。

  天师府门临泸溪河,背依西华山,面对枇杷山,依山带水,左右青山环抱。正是堪舆学中所说的“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的风水宝地。是历代天师执掌天下道务的最高权力之所。

  天师府内天师大弟子的神位前我观望良久,一道姑信口历历,我仔细地观看了两壁上的符、仪央图等,太繁杂,记不得许多,但在国内别处的众多道教场所没见过。

  天师府内的天师殿原称“三省堂”,1985年改为“天师殿”,内祀道教创始人、始祖天师张道陵(中),30代天师张继先(左),43代天师张宇初(右)及祖师高徒五长、赵升。上悬“道契崆峒”、“仙派名裔”、“纳甲周呈”三块金匾,是袁世凯等一干名人所题赠。

  距天师府约千米处是上清宫,这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度授箓的道场,更是供奉神仙、修真养性的宝地。

  来到“天上清宫”这个授职百神之处,进得门来,见一位道人在九宫八卦图上带领几位居士模样的人转走,口中念念有词,其毕,则见“居士”捐钱入箱内。心中一动,放下行囊,按少时所学,穿走起九宫八卦阵法,道人愕然,“您,这是少林的九星八卦九宫阵法吧?”其与我攀谈良久,并不提捐钱之事。

  上清宫遗址,最初为张道陵草堂,雍正年间曾名震江南,如今的上清宫遗址,杂草横生,衰草遍地。想着施耐庵《水浒传》中描述的:“端的是好一座三清宫,但见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赦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阶砌下流水潺湲,墙院后好山环绕……”看着这眼前的荒芜凄冷,不觉有些失落。

  寻着那口井,那口被施老先生生花妙笔、浓墨重彩描述过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出生地的镇妖井。仔细品味着这位先贤杰作的构思妙处。青苔斑驳的井台,黑洞洞的井口,仿佛“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惊得洪太尉目睁痴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环顾四周,只有蛐蛐声。抬头仰望,夕阳下,恍若那36天罡、72地煞,散作的百十道金光,变成了108将,淆乱乾坤。

  上清古街的吊脚楼不多了,未经专门设计的布局,使一切都在无形之中透着一种自然的美,在这种自然当中,整条街又孕育着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

  沿着这条街逆泸溪河水而上,街左边的房子皆成阶梯状,每家的房子总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一米左右,据说这是当地人预示家事兴旺的象征。右边的吊脚楼空空荡荡地几根木柱子立于水中。漫步老街,悠闲自在地观看市井风情。渔民织网、孩童戏耍,怡然自得。三十六行无论你找哪一行,转个弯,抹个角就到了,理发的、修锁的、修伞的尽在其中,小吃是出了名的好味道,有白皙的米粉,水嫩水嫩的豆腐,朱红朱红的天师板栗等,都让人垂涎欲滴。来一个上清板栗,炒好的2.00元一斤,便宜。板栗上口,虽谈不上精道,却也口味纯正,微甜、清香,原汁原味。不似我们北方的栗子那样干硬。你要往吊脚楼一坐,店家定能给你弄出个八卦宴来,弄出一桌子的道教文化味儿来。

  华灯初上时,寻得一家客栈。店家极兴奋地谝着一种叫“上清黄角丁”的鱼,看上去,和巴蜀之地的“黄辣丁”差不多,在我的家乡,这种鱼叫“玍牙”,其实就是一种学名叫做“黄颡”的鱼。不过,这种鱼炖豆腐,的确是美味。小的时候,经常到山里的溪流中去逮,或下河去摸,经常被刺伤手。

  一份“上清豆腐”,一份“泸溪活鱼”,一碗“糖水栗子”,一坛子3斤装的米酒,“风卷残云”过后;枕着泸溪河水,听着四壁孤悬的吊脚楼下“哗哗”的水声,竟似催眠曲般的进入了道家的梦乡。

  龙虎山原称云锦山,因横空有一片高达数百尺、宽约数百米的五彩石山,形似云锦而得名;又云:“状若龙虎”,即一山像龙,一山像虎,龙盘虎踞,相依相偎;据说,东汉中叶的张道陵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也因而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龙虎山号称有“四仙文化”:仙道文化:始自东汉。天师张道陵在山下炼丹成道,享誉天下;仙山文化:福地洞天。仙女岩奇,天下绝景。金枪峰高,拔地雄起;仙棺文化:千古之谜。百越遗迹,绝壁岩洞,崖墓密集,葬俗奇特,人力难及;仙乡文化:桃园品味。古镇上清,天师故里,吊脚楼群,无蚊之村。

  风景、自然、人文三大景观构成了“三绝”。龙虎山的山体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

  唐朝时,道教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赦封“一品”。纵观中国的儒、道、释三教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各种教的背后都是皇权,今日之中国用的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所以这些教派的遗迹就被当成了观赏、游览的文化遗产了。当时的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

  进入龙虎山乘舟逆水而上,船家滔滔不竭的故事,伴着船家撑竿划水的声音,娓娓将泸溪河两边的景致细细道来……龙虎山最著名的是“十不得”景点: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仙女配不得,莲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道堂坐不得,云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剑石试不得,玉梳梳不得,都隐含着各自奇妙的传说,听来活灵活现,回味无穷。

  弃舟登岸便来到了“正一观”,这是道教的祖庭。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有着“乱世下山救世,盛世闭关修行”之称的道教,始于战国,兴在汉晋。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信米以备饥荒而得名。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区别于以前的方仙道,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道教基础。

  道教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日薄西山,宫观建筑也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1947年,国民党的一支部队在正一观驻扎期间,观内走水(失火),将这千年古观、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世袭天师及弟子祀祖阐教的活动中心——龙虎山正一观化为灰烬。如今,这座1994年,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的“正一观,融入了诸多明、清时期的一些建筑元素,令人观之,有弥久历新之感。

  “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的正一观门前楹联,向时人诠释着曾经的,各地学道者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生发出了正一观,古朴典雅、仙骨傲然的奇象。

  泛舟泸溪河上,两岸崖壁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眼前。一个个山崖墓穴,形态各异,高低不一,有的单洞单葬,有的连洞群葬。淡黄色的古棺木和堑底封门之间的泥砖清晰可见。据考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听说谁能破译悬棺之谜,国家有奖励。

  小舟在溪边的水码头靠帮,从邻邦的小船上弃舟登岸。无蚊村到了,

  有卖无蚊草、驱蚊草等植物的乡人。我拿着从河床里捞的一束,船家说:“根本不用买,只是路途遥远你无法带回。”

  在我国,上千年来没有蚊子的宝地有多处,最著名的:一是甘肃省的武威。武威地处冷温带干旱区,冬冷夏凉还特别干,因此,基本上见不到蚊子;二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家乡——浙江安吉县鄣吴镇无蚊村,这里竹海茫茫、群山怀抱,峰峦叠翠、曲径通幽,古树参天、流水潺潺,因无蚊而得名;三是江西龙虎山泸溪河畔的古村落——许家村,因夏天没蚊子而俗称“无蚊村”。与武威的干燥不同,龙虎山的无蚊村因生活空间有限,所以没有水田,整个村子坐落在山前的一片斜坡上,雨水与生活用水通过斜坡的排水沟排至泸溪河,因为“流水不腐”,蚊子没了孳生的条件。

  走进仙女岩,弯过一处细径,小径旁有一片狗尾草,摇曳着穗头,走近时方见一老妇人在卖凉粉。1.00元钱,吃了两小碗山里老太太手工制作的无花果凉粉,甜甜的、滑滑的、凉凉的,别有一番滋味。想不到山里人的智慧蛮多,这种果子也能制出如此的食物。

  站在高处俯瞰龙虎山的“仙女岩”、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巨大的丹霞竖状洞穴地貌,因其洞底发育成人字形悬沟,酷似仰卧的女性生殖器与臀部。这座竖状洞穴,浑然天成的“女阴”,不仅神似,惟妙惟肖,而且又高又大,是世界丹霞地貌景观中最大、最全、最像的,巧夺天工的“大自然生殖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绝景”。

  去象鼻山的小路蜿蜒崎岖,一会儿石阶,一会儿卵石铺成的山路,沿山势曲曲折折,因游人多是乘船与竹筏子游泸溪,冷落了古道。几许枯叶、细小的残枝,零落。

  登上一处高坡,象鼻山映入眼帘。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神象,为解救当地百姓无水浇地,禾苗干旱的疾苦,将象鼻深深地插入泥土中,汲取水源。神象没日没夜的取水,终因劳累过度,而无力拔出鼻子。后被张天师点化成象山,日日夜夜守候着眼前潺潺流过的溪水,造福一方。后人感念,誉之为“天下第一神象”,亦称“天下第一旱象”。

  沿着清幽寂静的小道进入大山的腹中,绿树环翠竹,山风脆鸟鸣,薄雾缠仙岩,溪水泛青光。沿途有:“福地门”、“拇指山”、“脸谱石”、“雄狮回首”……各显神通、惟妙惟肖。

  将至虚靖堂时,见门前山道极为陡峭。虚靖堂,乃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修炼之所。龙虎山第三十代虚靖天师,9岁当掌门,36岁羽化成仙。被誉为“神童天师”。眼前的这道石门,称之为“天作高山”,原是古代的一处山寨——舒家寨。后来,在其上结一茅庵,叫“翛然亭”。因第三代天师张继先,号翛然子,就是《水浒传》中的神童天师,被皇帝封为“虚靖先生”,其弟子又将翛然子修真养性的“翛然亭”称之为“虚靖堂”。如今这组建筑,是仿当年的“翛然亭”而复建的。建筑为纯木结构,古香古色,有观景台,修炼庵和生活用房,展示有道教的法器和虚靖天师的著作、字画。

  《西游记》中“兜率宫”虽出现的频率不高,但那孙猴子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成功的修炼出了“火眼金睛”,又将炼丹炉踢翻的故事情节,可谓人尽皆知。

  兜率宫坐落于仙岩极顶之上,是太上老君在离恨天的一座宫殿,而不是佛教所指的“兜率天”。兜率宫在三十三天;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

  仙岩,水岩,一南一北,构成了秀丽多姿,风光奇绝的“仙水岩”。古有“神仙居住之地”之称的仙岩,岩顶多流水侵蚀溶洞,留下来道士、道姑修炼的诸多痕迹。曾在旅途中结识过一位道姑,她告诉我:人们羡慕成道成仙,实际上是迷求妄想,修道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正所谓“乱世下山救世,盛世闭关修行”。如同佛教,若不能“普渡众生”。那就独善其身吧!

上一篇: 谢新鎏

下一篇: 王亚峰:龙柏花开五道梁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