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寻味山丹:一口馍馍,半部乡愁
山丹的馍馍,裹着祁连山的雪水,浸着河西走廊的阳光,藏着一代代母亲的手温。 中秋一脚踩进山丹,风里忽然裹了股麦香——淡淡的,像与人捉迷藏,若即若离,却勾得人心头发痒。这味道太熟悉了,一沾鼻尖,瞬间拽着人跌回童年:老家年节一到,厨房便是最热闹的“美食工场”。 大锅大灶烧得旺旺的,木笼蒸锅冒着白白的水汽,油锅滋滋作响,铁鏊子烤得滚烫。蒸的、炸的、烤的,忙活起来满屋烟火气,连空气都透着一股“要过节了”的喜庆。
山丹花馍
面做的艺术品:山丹馍馍图鉴 在山丹,馍馍从来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简直是“面做的艺术品”。 “花卷”扭着好看的纹路,“胡麻转转”裹着满口香,“五彩蒸饼”宛如展开的调色盘,“窝酥子”脆得能掉渣,“糖花子”甜得让人眯眼,还有烤千层,咬一口能尝到层层叠叠的香味。 每一个都有模有样,吃起来更是绝——麦香、油香、料香交融,嚼着软中带劲,咽下去后,香气还在口中萦绕不散。 山丹人做馍,讲究的就是“地道”。面粉得是本地小麦磨的,带着原生态的麦香;水要用祁连山的雪水,清冽甘甜;油要么是胡麻油,要么是马场菜籽油,香得纯粹。 最费功夫的是发面,得用“酵头子”慢慢发酵,面团要反复揉搓,直到手感柔中带劲,表面光滑,蒸出来才白净不发黄,能吃出小麦最本真的风味。
山丹花卷
馍馍里的中秋仪式感 中秋时节,山丹最有仪式感的馍当属五彩蒸饼。 山丹人管它叫“蒸千层”,也戏称“狗舌头”——听着接地气,做法却十分讲究。先把面擀成圆饼,一层层摞起来,足足12层,每层都抹上不同的“天然颜料”:姜黄、红曲、胡麻、香豆、桂花。 摞好后再用一张白面饼当“外套”裹住,边缘捏上云头、树叶或花瓣的花边,蒸好后用红绿颜色点上小花,方的圆的错落有致,美得让人舍不得下口。 蒸千层得用大木笼,掀开锅盖的瞬间,那才叫惊艳——热气“腾”地升起,千层饼如花朵绽放,又大又松软,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软糯中带着筋道,清甜的料香混合着麦香,美味得让人眯起眼睛。 看着笼里冒热气的馍,再想想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心里暖融融的,满是踏实的幸福感。
蒸千层
乡村馍坊:指尖上的传承 不独中秋,山丹乡下逢年过节都要蒸花馍,祭天地、敬祖先,既是对长辈的祝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面要等到“胖乎乎”的,掰开可见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小洞才算合格,然后搬到案板上揉到软硬适中。 这时,家中的巧媳妇、能婆婆便全体出动,还得有位“总拿大妈”担任总指挥,揉面的、做底的、捏花的、配色的、上锅的,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将面团捏成各种形状。 一会儿是展翅的小鸟,一会儿是盛开的花朵,没有图纸,全凭手艺和经验,白花花的面粉在指尖转几圈,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面花,藏着满满的智慧与巧思。
形态各异的馍馍
酥脆香甜的味蕾记忆 若是喜欢脆香口感,“糖花子”绝对是心头好,它堪称西北油炸馍馍中的“明星”。外脆里酥,咬下去“咔嚓”作响,甜香从嘴角直达心底,招待亲朋少了它可不行。 做糖花子最关键的是和糖面,软了硬了都不行,得请家里经验丰富的婆婆亲自把关。先把发面擀成两张薄饼,中间夹一张糖面饼,切成小长方形,再把长边切成条,向两边一卷,瞬间变成开花模样。下到滚烫的油锅里,看着它渐渐金黄,捞出来沥油,趁热咬一口,满足感无以言表。 山丹人做“糖花子”还爱讨彩头:五个花瓣,象征当地的山丹花;六个花瓣,寓意“六六大顺”。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走亲戚、待客全凭它撑场面。如今生活好了,随时都可以做,但那股甜香,依然是童年的味道。
糖花子
“窝酥子”则是烤馍中的“颜值担当”,金黄的模样像盛开的菊花,闻着香,吃着酥。采用本地面粉和胡麻油(或菜籽油)制作的油面,把面和油面铺匀,卷成螺旋状饼坯,高温烤制,油与面的香气完美融合,外脆里酥,咬一口直掉渣。 以往烙窝酥子用铁鏊子,垒鏊子可是技术活——煤块要大小均匀,一层层垒成金字塔形,中间留空,柴火从中间引燃,外面不见火苗,内里早已炽热,还需用柴草凑底火,两面同时烤,馍的成色才均匀。 如今有了电烤箱,方便多了,却总想起母亲在灶台边忙碌的窝酥子
身影:一根根柴草添进去,一缕缕热气冒出来,那股烟火气里,藏着妈妈的味道,也藏着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窝酥子
馍馍的新生:从乡愁到产业 山丹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小城,饮食文化向来精致。近年来,除了花馍,凉粉、米黄儿、油糕、糕卷儿也声名远扬,尤其是香酥甜脆的山丹花馍,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口地道风味,当地政府积极助力:传统手艺不变,加上现代营销,真空包装让馍馍行得更远,像千穗食品有限公司、陇圆馍馍这样的企业,已实现规模化加工和市场化销售。 赶上文化旅游展销会、国际展会,总能见到山丹花馍的身影。借助这些平台,山丹的祝福送往五湖四海,正宗的山丹味道,也飘进了更多人心里。
展销会
在山丹马场,还有一种特别的“烧盒子”,又叫烧壳子或羊粪烧馍馍。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场的职工们就利用草原上丰富的羊粪或马粪作为燃料烧制日常食品。 这种馍馍制作方法独特: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入特制的铁盒子“鏊子”中,扣好埋入羊粪的余火和灰烬里煨烧。约半小时后,撒在上面的干粪末燃烧完毕,便可起锅,烧制出焦黄喷香、外焦里嫩的大馍馍。 因便于携带且可长久存放,烧盒子又被誉为“草原面包”,是牧民们放牧时的理想干粮,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烧盒子
秋风又拂过巷口,麦香依旧。手里捧着刚买的糖花子,“咔嚓”咬下一口,甜味在舌尖弥漫的瞬间忽然顿悟:山丹的馍馍,何尝只是一口吃食? 它仿佛裹着祁连山的雪水,浸着河西走廊的阳光,藏着母亲的手温,也装着一代人沉甸甸的乡愁。 无论走出多远,只要尝到这熟悉的味道,便知道——这是山丹,是家的方向。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