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刘水平:老家记忆

编辑:admin 阅读:678 次更新:2021-11-21 举报

  弟弟发来一张照片,老家的窑洞塌了,几孔窑洞被坍塌的窑脊上的黄土完全掩埋了。看着照片,我记忆的闸门一刹那打了开来,关于老家的往事像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我们老家在豫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地处山区,又都是石头山,能耕种的土地面积很少,土层很薄,地不保墒,十年九旱,非常贫瘠,家乡农村的生活非常困苦。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祖辈们一代又一代艰难地生活着。

  老家有个不大的院子,靠着南面的山坡,有两个大窑洞,一个小窑洞,院子的一侧是一间很小的茅草屋,用作家里的厨房。院子的中间长着一颗枣树,在我的记忆里,那颗枣树好像一直就是那么大,春天有满树的枣花,秋天有满树的红枣。院子里靠近大门的一侧,是一个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石磨,就是用这个石磨,把麦子、玉米、红薯干等农作物被磨成面粉,供一家人日常食用。

  居住在山区,抬眼望去,满山遍野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石头也几乎成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家家户户的院墙基本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我家的大门外边,是一块不大的平地,周围也都围满了大小不一但比较平整的石头,被当做石头凳子,方便人们坐着休息。

  小时候,老家的生活条件差,由于土地贫瘠,主要农作物几乎年年歉收,唯独红薯的产量高,所以在很多年里,红薯一直都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记忆里,红薯也是我们家的主食,早饭是蒸红薯和蜀黍糁,中午饭是蒸红薯,晚饭是红薯粉做的面条,再给里边煮些红薯叶子……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是如此。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才能吃几次白面。

  到了上学的年级,为了节省铅笔和纸张,孩子们通常都会到山上去找一种白色的石头,砸成粉末,加水搅拌均匀后捏成粉笔的形状,晾干后当作粉笔在石头板上练习写字。

  老家地处干旱山区,十分缺水,不仅庄稼常常由于天气干旱而歉收,连百姓日常用水都很困难,山坳里有一口井,附近的村民都去那里取水,因为水实在是太少,经常出现断水的情况。儿时的记忆里,人们经常提着水桶在井边排队,等着地下水慢慢渗出来。

  那时候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老家给我们留在脑海里更多的却是一些十分美好、充满温情的记忆……

  夏天的傍晚,端着饭碗的人们坐在大门外的石头上,吹着习习的山风,边吃饭边拉家常。

  凉爽的秋夜,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孩子们最喜欢在这皎洁的月光里在大门外的场地上玩耍。一阵风儿吹过,几颗熟透的红枣从树上掉落到地上,兴奋的孩子们一阵哄抢。

  风清月朗,繁星满天,孩子们静静地坐在大门外的石头上,望着满天的星斗,听大人们讲女郎织女的故事。

  逢年过节,有集镇的地方经常会有戏剧演出活动,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跟着大人们走十几里山路去集镇上看戏,虽然看不懂,只是跟着凑热闹,但那纯正的豫剧腔调却在我们幼小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了我们永远难以忘却的乡音与乡情。

  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这种生活十分艰苦、却又充满了家庭温情的环境中渡过的。

  老家的窑洞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建成的,只知道爷爷曾经对其进行过修缮。小时候感觉那里特别好,虽然只是几孔普通的土窑洞,但在内心深处,那就是我们最温暖的家。

  家里孩子多,生活也很艰苦,但奶奶对我们兄弟姐妹们的教育却是非常好,从小就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尽管奶奶对我们非常严厉,我们兄弟姐妹们对奶奶的感情都非常深。长辈的教育,也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后来,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中,除了大弟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在家乡生活,其他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并且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好的成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离开老家,去了越来越远的地方,为了读书,为了工作,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人的先后离世,到后来,我们几乎不再回老家,老家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也逐渐地变得越来越模糊……

  时代在变迁,老家的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现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久无人居,我们老家的窑洞在风吹雨淋中坚守了几十年后,最终还是塌了,完完全全地回归了大自然。可以想见,用不了多久,这片土地上就会长出葱茏的青草,过不了多少年,这里也许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生活的节奏,我们的足迹肯定会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养育了我们的老一辈,也一定不会忘记,我们人生旅程的出发点——那永远的老家。

上一篇: 灵魂深处有个她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