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体诗律诗创作的教程
律诗创作完整教程
作者‖李中旺
前言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空中,律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严谨的格律、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瑰宝。从初唐的开创到盛唐的鼎盛,再到宋元明清的传承与发展,律诗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
然而,对于许多诗词爱好者来说,律诗创作却像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格律的严谨、对仗的工整、用韵的讲究,无不考验着创作者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那么,如何才能跨越这些障碍,创作出优秀的律诗作品呢?本教程将为您揭开律诗创作的神秘面纱,带您走进这个充满韵律与美感的诗意世界。
基础准备:掌握格律核心规则
1. 选择基本格式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各有四种基本格式:
• 平起平收(首句第二字平声,末字平声)
• 平起仄收(首句第二字平声,末字仄声)
• 仄起平收(首句第二字仄声,末字平声)
• 仄起仄收(首句第二字仄声,末字仄声)
示例(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首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仄仄平平仄(次联出句) 平平仄仄平(次联对句)
2. 遵循平仄交替原则
• 句内平仄交替:五言诗中,第二、四字平仄需相反;七言诗中,第二、四、六字平仄交替。
• 对句平仄相对: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平仄需相反(如“平平仄仄平”对“仄仄仄平平”)。
• 联间平仄相粘:下一联出句的平仄需与上一联对句相同(如首联对句为“仄仄仄平平”,次联出句需为“仄仄平平仄”)。
避错要点:
• 避免“孤平”(五言“仄平仄仄平”或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
• 关键位置(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不可随意改动。
3. 选韵与押韵规则
• 推荐韵部:初学可选用《平水韵》中字数较多的韵部(如“四支”“一东”),或直接使用《中华通韵》。
• 押平声韵:全诗需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 邻韵使用:仅首句平收时可用邻韵(如首句押“东”韵,其余押“冬”韵)。
结构搭建:起承转合的章法布局
1. 首联(破题)
• 功能:点明主题,奠定基调。
• 方法:
• 对景兴起:以自然景象引入(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 引事起题:借历史典故开篇(如“丞相祠堂何处寻”)。
• 示例(杜甫《登高》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 颔联与颈联(承与转)
• 颔联:承接首联,拓展画面或深化主题,需对仗工整。
• 颈联:转折或升华,引入新元素或情感,需对仗工整。
• 对仗要求:
• 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三山”对“二水”)。
• 结构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如“落霞”对“孤鹜”)。
• 避免合掌: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春花”对“秋月”)。
• 示例(王维《使至塞上》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 尾联(合题)
• 功能: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 方法:
•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志向(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以景结情:用画面收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避错要点:避免口号式结尾,需与前文呼应。
内容填充:意象与炼字的技巧
1. 意象选择
• 自然意象:山水、日月、草木等,需符合主题情感(如“柳”喻离别,“松”喻坚韧)。
• 历史意象:典故、古迹等,需准确引用(如“铜雀春深”暗指曹魏兴衰)。
• 避错要点:避免意象堆砌,需与情感逻辑一致。
2. 炼字方法
• 动词点睛:选用精准动词增强画面感(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
• 形容词修饰:通过形容词营造氛围(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中的“荒”“满”)。
• 避错要点:避免生僻字,确保字义与情感匹配。
3.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物喻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拟人:赋予物以人性(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对偶:增强节奏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修改与提升:从初稿到精品
1. 自检清单
• 格律检查:使用工具(如“诗词吾爱”)核对平仄与押韵。
• 对仗检查:确保颔联、颈联词性、结构一致。
• 逻辑检查:确认起承转合流畅,无跳跃感。
2. 优化方向
• 删减冗余:去除重复意象或直白表述(如将“美丽的花”改为“繁花”)。
• 深化情感: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如将“思念故乡”改为“月是故乡明”)。
• 创新表达:避免陈词滥调,尝试新角度(如以“地铁”入诗表现现代生活)。
3. 交流与反馈
• 加入诗社:参与线上/线下诗社,获取他人建议。
• 模仿经典:临摹杜甫、王维等大师作品,学习结构与意象运用。
实战示例:五言律诗创作步骤
1. 选题定意:以“秋日登高”为主题,表达壮志未酬之感。
2. 选择格式: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首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仄仄平平仄(次联出句) 平平仄仄平(次联对句)
3. 填充内容:
• 首联:点明时间与动作。
秋日登高望,云深雁字遥。
• 颔联:对仗描写景象。
枫红千嶂赤,菊瘦一篱骄。
• 颈联:转折引入情感。
壮心空抱日,华发已盈头。
• 尾联:总结收束。
欲问前程路,西风正怒号。
4. 完整作品:
秋日登高望,云深雁字遥。 枫红千嶂赤,菊瘦一篱骄。 壮心空抱日,华发已盈头。 欲问前程路,西风正怒号。
学习资源推荐
1. 工具网站:
• 诗词吾爱(https://www.52shici.com/)(格律检测与韵部查询)
• 搜韵(https://sou-yun.cn/)(古典诗词数据库)
2. 经典读物:
• 《王维集》(学习山水诗意境)
• 《杜甫诗选注》(学习对仗与情感表达)
3. 进阶技巧:
• 尝试“拗救”规则(如五言“平平平仄仄”拗为“平平仄平仄”,需对句第三字补平声)。
• 学习“以文为诗”(融入散文句法,如韩愈《山石》)。
律诗创作秘籍:解锁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律诗——古典诗词的璀璨明珠
律诗四平头:避开创作雷区
(一)何为律诗四平头
律诗四平头,这一在律诗创作中需极力避免的“病症”,指的是中间二联(颔联和颈联)首两个字词性完全相同的情况。具体而言,这二联首字词性一致,若全是名词、全是动词,抑或是其他同一类词性,都可能构成四平头。
在古代诗词中,不乏犯四平头之病的例子。比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饶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沒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其中“离堂”“别路”“明月”“长河”均为偏正性名词,首字词性相同,构成四平头。不仅如此,“银烛”“金樽”同样是偏正名词,实际形成了六平头。再看“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山月”“天河”为并列结构名词,“芳春”“清夜”为偏正结构名词,词性一样,也是四平头。
需要注意的是,二字词的第二个字正处于音律节奏点上,若词性相同,会严重影响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因此必须特别留意,不可使其相同。
(二)四平头的危害
四平头之所以成为律诗创作的大忌,关键在于它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和变化感。律诗讲究对仗工整、节奏和谐,中间二联作为诗歌的核心部分,更应体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若出现四平头,会使诗歌显得单调、呆板,缺乏灵动之美,无法充分展现律诗应有的韵律和气势。
以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例,诗中颔联、颈联为“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不难看出,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若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话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摞眼”,也是四平头的一种体现。这种结构上的重复,使得诗句缺乏变化,读起来略显沉闷,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避开四平头的方法
那么,在写格律诗时,该如何避开四平头呢?其实方法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巧妙组合词语。可以采用分选两组不同词性的词语组合的方式,例如一组选用名词,另一组选用动词,并且注意将动词放在节奏点,即第二字上;或者一组用数词,另一组用副词。只要确保二组词性不同,就能有效避免四平头的问题。
比如,在构思中间二联时,颔联可以用“名词 + 动词”的结构,如“青山映碧水,翠柳舞清风”;颈联则采用“数词 + 形容词”的结构,如“三径花香溢,千峰翠色浓”。这样,通过不同词性的组合,使诗句在节奏和韵律上产生变化,避免了单调和呆板,让诗歌更具灵动之美。
用韵“十戒”:把握韵律的和谐之道
(一)撞韵:声律之美的破坏者
撞韵,是指在诗词创作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以仄声收尾,且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诗歌的声律之美,使诗歌读起来拗口、不和谐。
例如,在一首七绝中,若韵脚为“ang”韵,而某句不该押韵的仄声字也以“ang”韵结尾,如“青山绿水映斜阳,鸟语花香绕画堂。漫步林间心自畅,清风拂面意悠长”,其中“畅”字与韵脚“阳”“堂”“长”的韵母相同,就构成了撞韵。这种撞韵会打破诗歌原有的韵律节奏,让读者在诵读时感到别扭,降低了诗歌的艺术水准。
(二)挤韵:重音节字的禁忌
挤韵是指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中的一大忌讳。此外,若第六字韵母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若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这些情况都更需要避讳。
比如“春风拂柳绿丝绦,细雨润花香气飘。燕舞莺歌添喜色,山清水秀映云霄”,其中“飘”与韵脚“绦”“霄”的韵母相近,且“飘”处于重音节字位置,就存在挤韵的问题。挤韵会使诗歌的读音过于集中,缺乏变化,影响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三)倒韵:颠倒双声词的弊端
倒韵是为了押韵而将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虽然表达的意思可能相同,但这种做法会留下明显的斧凿痕迹,破坏了诗歌的自然流畅。
例如,将“江河”颠倒为“河江”来押韵,虽然意思都是指大江大河,但“河江”这样的组合在汉语中并不常见,读起来会让人感觉生硬、不自然。在诗词创作中,应尽量避免这种为了押韵而牺牲词语自然性的做法,力求使诗歌的语言既符合韵律要求,又自然流畅。
(四)连韵:相邻押韵句的雷区
连韵指的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种情况会使诗歌的韵脚过于单调,缺乏变化,影响诗歌的韵律美。
比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映眼眸。相思千万缕,愁绪绕心头”,其中“眸”和“头”虽然都是押韵字,但读音过于相近,构成了连韵。连韵会让诗歌在诵读时缺乏节奏感和变化,显得单调乏味。
(五)重韵:韵字的重复使用
重韵是指在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这种重复使用韵字的情况,会使诗歌的韵脚缺乏多样性,降低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一首诗中,韵脚先后使用了“花”“霞”“花”,这里的“花”字重复出现,就构成了重韵。重韵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审美疲劳,无法感受到诗歌韵律的变化和美感。
(六)复韵:同义同韵字的陷阱
复韵是指同义又同韵的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比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就叫做复韵。复韵会使诗歌的韵脚意义重复,缺乏丰富的内涵,影响诗歌的艺术质量。
例如,“春日繁花芳草香,蝶舞蜂飞意悠长。心中忧愁难排遣,独倚栏杆思故乡”,其中“香”和“长”、“愁”和“乡”虽然韵脚相近,但“芳”“香”同义,“忧”“愁”同义,构成了复韵。复韵会让诗歌的韵脚显得单调,无法充分展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七)死韵与活韵:句读重心的关键
死韵和活韵是根据整句诗的句读重心来区分的。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死韵”;反之,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活韵”。
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尽”字是句读重心,此句为死韵;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字前的内容是句读重心,此句为活韵。活韵能使诗歌的节奏更加灵动,富有变化,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死韵则相对单调,缺乏变化。在创作律诗时,应尽量使诗句成为活韵,以提升诗歌的韵律美。
(八)三阴平韵:七绝韵感的伤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阴平字发音较为平稳,若三个韵字都是阴平,会使诗歌的韵律缺乏起伏变化,显得单调。
例如,若一首七绝的韵脚分别为“山”“天”“年”,这三个字都是阴平字,读起来会感觉韵律过于平淡,缺乏抑扬顿挫的美感。在创作七绝时,应注意韵字的平仄搭配,避免出现三阴平韵的情况,以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优美。
(九)凑韵:随意押韵的败笔
凑韵是指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这种做法会严重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艺术水准,使诗歌显得拼凑、不自然。
比如,在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中,为了押韵而使用一个与春天毫无关系的字作为韵脚,如“春风拂面柳丝长,桃花绽放映池塘。鸟儿欢唱枝头闹,岁月匆匆梦亦茫”,其中“茫”字与前文所描绘的春天景象并无关联,属于凑韵。凑韵会让诗歌的主题不集中,意境不连贯,降低诗歌的艺术价值。
(十)出韵与窜韵:方言与韵部的误区
出韵是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导致作诗时韵脚超出规定的韵部。窜韵则是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时用错了韵部。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车”字发音与普通话不同,若按照方言发音来押韵,可能会导致出韵。又如,“降”字有“jiàng”和“xiáng”两个读音,分属不同的韵部,若在创作时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窜韵的情况。出韵和窜韵都会破坏诗歌的韵律规范,影响诗歌的质量。在创作律诗时,应准确掌握诗韵,避免出现出韵和窜韵的问题。
(十一)破解用韵“十戒”的方法
要破解用韵“十戒”,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诗韵知识,提高对字音、字义的敏感度。在创作前,要仔细选择韵脚,确保韵脚符合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同时避免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问题。
可以多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感受其用韵的精妙之处,积累用韵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韵脚的使用,进行多次修改和调整,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优美。此外,还可以借助诗韵工具书,如《平水韵》《中华新韵》等,准确查找字词的韵部,确保用韵的准确性。
摞眼的危害与中二联的精妙处理
1、摞眼的定义与危害
1. 什么是“摞眼”?
摞眼是律诗中二联(颔联与颈联)的“诗眼”位置重复,导致句式结构呆板、缺乏变化的诗病。具体表现为:
• 动词/形容词叠用:两联四句的“眼字”(关键动词或形容词)在同一语法位置重复(如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
• 句式结构雷同:两联的句式(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完全相同,形成机械性排比。
示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颔联)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颈联)
四句前四字均为“名词+动词”结构(“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似”),且动词均位于第三字,形成典型的摞眼。
2. 摞眼的危害
• 破坏节奏美:句式重复导致诵读时缺乏抑扬顿挫,如同“快板”或“顺口溜”,削弱音乐美感。
• 内容单调:意象或语法结构堆砌,使诗歌显得呆板,缺乏层次与深度。
• 降低艺术感染力:无法有效传达复杂情感,作品沦为“文字游戏”。
3、中二联的核心要求:对仗与变化
1. 对仗工整
• 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星垂”对“月涌”)。
• 结构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如“三山”对“二水”)。
• 避免合掌: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春花”对“秋月”)。
2. 结构变化
• 句式错落:颔联与颈联的句式结构需不同(如五言“2-3”节奏与“2-2-1”节奏交替)。
• 意象分层:一联写大景(如“无边落木”),一联写小景(如“不尽长江”);一联近景,一联远景。
• 虚实结合:一联实写(如“风急天高”),一联虚写(如“渚清沙白”)。
三、避免摞眼的实战技巧
1. 调整“诗眼”位置
• 错开动词/形容词:避免两联的“眼字”在同一语法位置重复。
修改示例:
原句(摞眼):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动词“连”“报”均在第三字) 修改后: 山色遥连秦树晚,秋声近绕汉宫寒。(动词“连”在第三字,“绕”在第四字)
2. 变换句式结构
• 改变音步节奏:颔联用“2-2-1”节奏,颈联用“2-1-2”节奏。
示例(杜甫《登高》):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2-2-1)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2-1-2)
3. 丰富对仗方式
• 工对与宽对结合:颔联用工对(如“星垂”对“月涌”),颈联用宽对(如“万里”对“百年”)。
• 引入流水对:颈联采用流水对,使上下句意义连贯(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 意象分层与转折
• 一景一情:颔联写景,颈联抒情(如“枫红千嶂赤”对“壮心空抱日”)。
• 转折递进:颈联通过“但”“却”等词引入转折(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修改案例:从摞眼到精品
原诗(存在摞眼问题):
秋日登高望,云深雁字遥。 枫红千嶂赤,菊瘦一篱骄。 壮心空抱日,华发已盈头。 欲问前程路,西风正怒号。
问题诊断:
• 颔联与颈联句式结构相同(均为“名词+形容词+名词”)。
• “赤”“骄”“日”“头”等词性重复,缺乏变化。
修改后:
秋日登高望,云深雁字遥。 枫红千嶂染,菊瘦一篱凋。 壮心空对日,华发已盈头。 前路多荆棘,西风正怒号。
修改说明:
• 颔联调整动词“染”与“凋”,错开“眼字”位置。
• 颈联引入“对”字,改变句式结构(“壮心空对日”为“2-1-2”节奏)。
• 尾联以“荆棘”隐喻困难,增强意境深度。
总结与练习
1. 核心口诀
中二联,忌雷同; 句式变,眼错开; 一景一情分层次, 流水对中见转折。
2. 练习题
修改以下存在摞眼问题的律诗片段:
原句: 山青水秀天光好,鸟语花香景色娇。 路远车稀人迹少,云深寺古佛音遥。
要求:
• 调整“眼字”位置,避免动词重复。
• 变换句式结构,增强节奏变化。
参考答案:
修改后: 山青水秀天光染,鸟语花香春色娇。 路远车稀人迹杳,云深寺古佛音飘。
(动词“染”与“飘”错开位置,句式由“2-2-1”变为“2-1-2”)
通过以上方法,可彻底规避摞眼问题,使律诗中二联如“苏州园林”般错落有致,兼具形式美与意境深。
格律诗组词结构
格律诗包括七律和五律,是诗歌里一朵靓丽的奇葩。因其格律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额联3、4句和颈联5、6句对仗严谨,而被诗词爱好者青睐,故流传千载而不息,受古体诗词爱好者欢迎。
额联和颈联除了要求必须对仗外,对每联后三个尾字的词组音节也有严格要求。通常,尾字三个字由21或12音节构成。例如,“走泥丸”,是“走+泥丸”,称12结构或音节;“铁索寒”,是“铁索+寒”,称21结构或音节。 这种组词结构音节也叫音乐节拍。在3、4、5、6对仗句式中有四种。详述如下:
一、12、12;12、12节拍
这种类型要求是额联和颈联对仗句后三个字的音节都是单字双字词组句式,即12节拍。
例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分析:额联后三个字“除弊事”,12;“惜残年”,12;颈联后三个字“家何在”,12,“马不前”12。两联都是12节拍句式。
二、21、21;21、21节拍
这种类型与上一种相反,额联和颈联的后三个字都是21句式。
例如:七律·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李白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分析:这首七律额联的后三个字“数行泪”,21;“几封书”,21;颈联后三个字“秋帆远”,21;“古木疏”,21。两联都是21节拍句式。
例如:五律·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分析:这首五律的额联后三个字“一为别”,21;“万里征”,21;颈联后三个字,“游子意”,21;“故人情”,21。两连都是21节拍句式。
三、12、12;21、21节拍
这种类型是额联与颈联每联对仗句的后三个字的音乐拍节要交替使用,形成一种交替的抑扬顿挫美,即12与21交替。
例如: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分析:额联后三个字“腾细浪”,12“走泥丸”,12;颈联后三个字“云崖暖”,21,“铁索寒”,21。两联是12与21节拍交替使用句式。
例如:五律·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工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分析:额联后三个字“留胜迹”,12,“复登临”,12;颈联后三个字“鱼梁浅”,21,“梦泽深”21。两联是12与21节拍交替使用句式。
四、21、21;12,12节拍
这种类型也是额联与颈联每联对仗句后三个字的音乐拍节要交替使用,形成一种与上一种相反的抑扬顿挫美,即21与12交替。
例如:七律·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额联后三个字“萧萧下”,21,“滚滚来”,21;颈联后三个字“常作客”,12,“独登台”,12。即,21与12节拍交替使用句式。
例如: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分析:额联后三个字秋作苦”,21“夜春寒”,21;颈联后三个字“雕胡饭”12,“明素盘”,12。即,21与12节拍交替使用句式。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律诗对仗句式后三个字的音乐拍节有四种。这四种类型并行不悖,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目前诗坛流行一种说法,认为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句式呆板,音乐美单一,应当回避起来,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如果我们真的丢掉了前两种句式,只剩下后两种,就丢掉了音乐美的多样性,那才是悲哀。所以,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要仔细研究,不能人云亦云,粗枝大叶。要全面、准确,不应该顾此失彼。我们今天创作律诗,要四种类型并用。要依据诗句意义,用哪一种合适就用哪一种。律诗本身要表达的物象是内容,是主体。律诗格律是形式,是客体。客体形式是为主体内容服务的,不应本末颠倒。这是创作律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