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杂谈   

磨难是作家的必修课吗?

编辑:admin 阅读:623 次更新:2021-10-23 举报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想看,终于上映。

  这个电影是几个作家的回忆: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

  与海报一样,这是一场平淡的电影,从任何角度都是。对于企盼了许久的人来说,这像是一个匆忙的答卷,但是远远没有回答。

  这些作家,都跟山西有关。

  贾平凹

  背后充满了悲剧色彩。

  小时候为了看书,从亲戚家偷红楼梦回家读……

  长大后,父亲阴差阳错被批“反革命”,全家受牵连,断送了他作为好学生的求学路。

  因为背景的原因,屡次求职屡次被拒。

  后自己带着粮食加入工程队,因为写字好的才华被看中,后来参加高考,上了大学。

  在镜头前面,贾对喜欢写诗的女儿说,写诗是其次的,首先要做好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现实高于诗歌。

  至于做不做一个好女儿,倒是无关紧要。

  余华

  余华非常会讲故事,在镜头面前也是如此,让人印象深刻。

  余华的第一篇文章,因为他写的故事需要一个“光明的结局”,编辑让他从浙江的一个小镇到北京去改稿。

  享受干部待遇、来回报销硬卧车费、每天2元补贴……以改稿的名义,余华在北京玩了一个多月。

  余华在镜头面前是机灵的、真诚的,和在作品中感受到的很不一样。

  梁鸿

  此前只读过《出梁庄记》,觉得梁鸿写得真好。

  在电影里,梁鸿谈到了自己心底最深的情感——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至今仍然不能坦然面对的话题。目前在她还小的时候就因为中风瘫痪,每次上学前跟母亲交代自己要出门,母亲都会以泪作答。

  “宁可做牛马,也不做老大。”

  梁鸿的大姐,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去北京和郑州的医院,但是因为要照顾家里,选择回到了县里。每个月赚12块钱,自己花2块,10块养家。

  在电影里看到了梁鸿姐姐的镜头,一个普通的中年女医生,还有点发福。她念着自己最“苦”的时候和父亲互通的书信,泪流不止。

  因为描述的都是在回忆,不少心酸和痛苦如今看来已经云淡风轻。

  和整个电影营造的氛围一样,平淡且普通,却有掩盖不住的悲伤。

  整个片子里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余华和梁鸿看自己故乡的眼神,饱含了深情,也带有一点距离感的打量,如果不能说是审视的话。

  回来也在想一个问题——苦难是作家的必修课吗?

  或许也不是,但是能把这些苦难写出来的,应该是一些比常人更敏感的一类人,他们对于情感、关系、苦难都有更敏锐的感知,所以会有一种忍不住要记录和书写的冲动。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