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中篇小说《奋斗人生》八

作者:苑丁 阅读:17 次更新:2025-05-14 举报
 陈怡美的小超市刚开的那些年,生意兴隆,确实是赚了一些钱,加上丈夫徐青林每月有不菲的工资收入,家庭经济情况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他们村里,乃至于学校她陈怡美家也算得上是富裕户了。最近几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加之开店的人多如牛毛,购销失衡,生意难做,东西卖不掉,儿子徐怀远又染上伤寒重病,他们爷俩住在县城医院,家里人手紧缺,没有人不行,陈怡美干脆就把小超市转让给了他们村里人,她抽出身来,操持家务。这回他儿子徐怀远出院回来了,徐青林要教书育人,他得忙他的事业去,她做母亲的就要全身心地护理照顾儿子了。
 吴明人老书记的一席话,给她的启发是很大的,“舌头打个滚,到老不失本”,自己不清楚,不懂的,要多问问别人,“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嘛,几个人凑合在一起,商量商量,研究研究,就能弄明事理。凡事不能单凭自己的想象或是意愿去做,那样异想天开,闹不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那天要不是吴老书记来得及时,发现得及时,又及时阻止指点,她陈怡美和徐青林两人立时三刻就要大难临头了,他们的儿子徐怀远将落得与吴老书记的母亲一样的悲惨命运了。陈怡美静下心来想想都有点后怕。
 自从儿子徐怀远大病出院以后,母亲陈怡美就全力以赴,精心尽力地护理照顾儿子,不敢有半点疏忽。母亲陈怡美替儿子徐怀远铺床叠被,洗衣浆衫,倒茶拿水,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照顾儿子。儿子徐怀远刚回来的几天,因为是大病初愈,脾胃虚弱,怕它承受不了,每天不是炒喷米茶,就是熬稀饭给儿子吃,等儿子的肠胃适应了,再慢慢调整饮食,逐步增加一些营养。
 徐怀远在母亲陈怡美的悉心关爱照顾下,在伤寒重病中丧失的元气也逐步恢复了,精神也好了,可以说是真正康复了。见此情景,徐青林非常满意高兴,儿子徐怀远恢复的如此好,他要感谢夫人陈怡美吃尽辛苦对儿子的关爱和照顾;他也感谢吴明人老书记及时发现,及时点拨,帮助他们徐家阻止了一场不堪想象的灾难。
 儿子徐怀远痊愈了,更大的灾难阻止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交了好运。人的命运,无非是好运和厄运。罗曼·罗兰说“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幸运的顶点,往往就是厄运的开端”。徐青林这些年来的经历就证明这一点。过去他徐青林一家人生活窘迫,又突然遭遇天灾,遭遇到了厄运,后来通过他们一家人的努力,又迎来了好运,他自己连续增加工资,钱拿得多了,夫人陈怡美又开店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家庭情况改观了,已经步入富裕门户的行列。谁知在他们家庭经济情况蒸蒸日上的时日,儿子徐怀远突然染上了伤寒重病,厄运又临头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黄河尚有沉静日,人生岂无走运时”?命运是会转换的,好运会转换成厄运,厄运过后,就会迎来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个人,如果积极应对,确当处理,就可以将厄运扼制于未然,好运也就能够应运而生;如果一个人遇到好运,要是不及时抓住机遇,顺势而为,错失良机,好运就会从身边溜走。
 儿子徐怀远在高考考场突然发病住进了医院,错失了考大学的机会,父亲徐青林感到特别遗憾。培养儿子徐怀远考大学上大学,乃是徐青林的最大的愿望,也是作为父亲应有的责任。过去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要用知识去完成的,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界,都是用人工智能去操作的,人没有知识,或是知识浅薄,万万是不能适应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的。
 徐青林铁了心要培养儿子徐怀远报考大学上大学,有可能还想让儿子徐怀远出国留洋,继续深造,拿到学位,成为顶尖的人才,在科学技术上能够有所建树,既能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能够荣宗耀祖。
 可是夫人陈怡美却不这样想,她以为儿子徐怀远那次没有完成高考,发病从考场上撤下来进了医院,事情就这么巧,可见儿子徐怀远就没有报考大学上大学的福分,那就随遇而安吧,再不要去考大学了。既然命运不让儿子徐怀远考大学,要是硬强求他去报考大学,忙坏了身子,忙倒瓜了,那就得不偿失了。陈怡美觉得先找个行当做做,骑着马找马,反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徐青林虽然一心一意想让儿子徐怀远报考大学,做父亲的是大学专科,他要使得儿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起码能够考个本科专业,就心满意足了。但他难以启口,不便过分地与夫人交涉。再说,儿子徐怀远大病初愈,还在恢复之中,万万不能强求他看书学习,复习功课,假如儿子徐怀远真的累垮了,染上别的病,夫人陈怡美不跟他徐青林拼命也就怪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儿子徐怀远还不宜去复习功课,也不宜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补习班补课复习。让儿子再调养一段时间,等开年以后儿子徐怀远的元气真正恢复了,精神灼烁,精力充沛了,再让他复习迎考吧!
 两个月后,徐怀远在他母亲陈怡美的精心关爱护理下,调养的很好,人长胖了,脸上也显得红扑扑的了。这天上午九点多钟时,村里的老吴书记来到他们家中,吴明人老书记告诉他们说是村里的新书记委托他来的,说是有要事与你们徐家人商量。他说这些年来,国家的三农政策好,农民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惠,一家家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无忧了。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激活了农村经济,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这就要求村民们积极努力改变乡村的面貌,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绿化美化村庄,使得我们的村庄呈现出绿水青山,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得相应地改造一番。如今大家手里都有几个钱了,所以大家商量一致同意将全村的住房统一规划重新翻盖成洋楼别墅。吴书记问徐青林,你们家在村里的房子还想住还是不住?打算怎么处理?
 徐青林非常高兴,他认为住房统一规划,都改成洋楼别墅,整齐划一,清爽敞亮,美丽舒适极了。他告诉吴老书记,说是他们家在学校住的是公房,他们自己没有房子,这村里的房子,以后他们还要回去住的。
 徐怀远还没有等他父亲徐青林把话说完,便抢先说:“吴书记,我们家也跟村民们一样,把房子撤了,盖成洋楼别墅。”
 徐青林笑着说:“我们家也随村民一道将房子改建成洋楼别墅,平时我们会常回去住的,过几年我退休了就回村去住。”
 徐怀远接过他父亲徐青林的话题说:“洋楼别墅盖起来,我先住进去。”
 母亲陈怡美也高兴地说:“我也习惯住在村里,我也去住。”
 徐青林看看陈怡美和儿子徐怀远,心想,你们母子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儿子徐怀远不考大学啦?都住到村里看大门去啦?不过他没有多说什么,非常客气地将吴老书记送出了大门,并招呼吴书记有时间常来玩。
 儿子徐怀远向他父亲徐青林提出要求说:“爸爸,你要忙着教书,拆房子,盖房子的事情,我去处理就行了。”
 徐青林放心地看着儿子徐怀远说:“你的身子吃得消吗?”
 陈怡美接口道:“还有我呢!又不是你那时候盖房子,那倒是承受不了。”
 徐怀远伸伸胳膊,踢踢腿,又挺起胸膛拍了拍说:“我没问题,爸爸你放心吧!”
 关于儿子考大学的事情,徐青林打算先放一边,没有多说什么,眼下当务之急的事情是儿子去处理拆房子盖房子的事情,既然儿子的身子骨没有问题,这样也好,就让他回村去散散心,和村民们在一起交往交往,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也就随了他的意愿,让儿子去经受锻炼了。
 房子盖起来了,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洋楼别墅布局在村子中,原先散散落落,参差不齐的村庄,显得干净敞亮美丽极了,看的人也舒心畅快。徐青林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开开心心在敞亮美丽舒适的洋楼别墅里过了第一个年。村里的年味很浓,气氛祥和,也显得非常热闹,孩子们蹦蹦跳跳,大人们喜乐欢笑,村里人互通有无,相互吃请,倒也祥和欢乐。徐青林一家人,在村民们的眼里已经成了贵宾了。
 年过了,儿子徐怀远的复习迎考的事情,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于是徐青林要求儿子徐怀远说:“怀远啊,洋楼别墅盖起来了,年也过了,你也该考虑一下复习迎考的事情了。”
 “迎考?怎么迎考?”儿子徐怀远脸上显露出为难的神情。
 徐青林凭借他是一位成熟的父亲,一名深耕多年的老教师的洞察力,不仅听懂了儿子徐怀远的问话的意思,而且也揣摩出了儿子的心思。于是他一针见血地说:“看来你是不想报考大学了?”
 “不是不想报考大学,你让我拿什么去报考?”徐怀远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凭你的高中毕业的学历呗。”徐青林正襟危坐在那里。
 儿子徐怀远“哈哈哈”笑了一会儿,他认为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过去的东西,也有遗忘的时候,他不幸生了一场大病,前前后后治病和调养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方见康复。几个月来,他难得去触摸一下书本,演算过一道习题,已经严重健忘,很多知识都不知不觉地奉还给了老师了。一个人只能一顿吃两碗饭,你偏要让他硬撑下三碗五碗饭,他吃的下去吗?这么短的时间,那么多的功课摆在那儿,让他像老黄牛倒胃反刍,能咀嚼得了吗?
 一个人犯糊涂,错失良机不知不觉,一旦清醒了,就后悔莫及了。徐青林还是苦口婆心地鼓励动员儿子徐怀远,严肃地告诉他参加高考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否则以后会后悔一辈子的。他要求儿子尽自己的努力,复习迎考,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家门前的塘,谁能不知道深浅?我要是不能自知自明,那就是麻木不仁!”儿子徐怀远态度坚决地说,“不错,人应该要有理想,但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理想,就是空想,还不如现实一点的好。”
 徐青林听儿子徐怀远这么一说,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说:“你不想报考大学,是想出远门打工去了?”
 夫人陈怡美一听说要出远门打工,便非常着急地阻止说:“那可不行。”
 “为什么?”徐青林看透了夫人的心思,瞅着夫人笑着问道。
 夫人陈怡美说出来她的理由。她说,你们别忘了,去年学校有两个初一的学生,不想读书,背着家人和学校偷偷跑到缅北去赚大钱,结果被骗到缅北诈骗窝点,至今未回,把命都搭进去了。要是让怀远出远门去打工,万一被骗到缅北诈骗窝点,不就完了?
 儿子徐怀远笑着说:“娘,我不会上当的,不会去打工的。”
 “你不考大学,又不去打工,那你想干什么?”徐青林惊异地说。
 徐怀远在调养期间,虽然没有去看书学习,复习功课,但他每天都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脑边上网浏览,在网上获得了一些信息。徐怀远知道如今工作不好找,企业多如牛毛,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东西多了卖不出去,生意难做,工作难找,连研究生找工作都困难,别说是那么多的大学生了,总有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如此这样,高中生考不上大学,不如干脆回农村得了。农村也希望年轻人留在农村接班耕田种地呢!于是徐怀远明白地告诉他的父母他打算回村里去种田。
 “你打算回农村去?”徐青林吃惊地说,“我把你带出来,好马不吃回头草,你怎么想起来的?”
 “农村正需要吃回头草的马呢。”徐怀远认为,如今村里的青年人,有的上大学,跳出农门,有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就跑到城里去打工了,谁也不愿意留在农村耕田种地,光让那些岁数大的人坚守在农村种田,像这样持续下去,将来谁来种田?种田的农人断了代,谁来生产粮食?所以他想打破这一僵局,决意回村,为建设农村,振兴乡村做出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说不定,说不定在他的影响下,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回农村,为建设发展农村,振兴乡村做出应有的贡献呢!到了那时候,他定然感到无比高兴,也心满意足了。
 徐青林疑问道:“我们家里没有土地,你怎么种田?”
 儿子徐怀远说:“爸爸你知道吗,村里有人外出挣钱,家里的土地也不种,原先我们家的几亩地也被他们荒废在那里,我去耕种不是很好吗?土地慌费了太可惜了,土地不能荒废!”
 父亲徐青林听了儿子徐怀远的这一番精彩的陈述,觉得儿子想的深,看的远,很有道理,心里也感到儿子逐渐成长了,成熟了,满心欢喜地喜不自胜地笑了说:“我们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我看,怀远哪里都不用去,就留在家里。”母亲陈怡美迫不及待的说。
 徐青林用眼睛瞅瞅夫人陈怡美说:“就这样无所事事地呆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
 陈怡美白了一眼徐青林说:“你拿钱,我再去摆地摊,家里人口不多,还怕养不起儿子吗?”
 “我看你啊,糊涂了。”徐青林美好气地说,“这样你就可以天天看着儿子,满足你的私心,不顾大局,太自私了。”
 “我不顾大局,我自私,自私怎么了?”夫人陈怡美生气地像放连珠炮似的说,“那个母亲不疼爱儿子的?”
 徐青林见夫人动气了,就没有做声。
 “爸爸,妈妈,你们别争了。我拿定主意回村去种田,白天下地种田,晚上忙电脑,学习人工智能。”儿子徐怀远提出自己的看法说,“不错你们是养得起我的,小时候,我依赖父母,无可厚非,我长大了,成人了,还是依赖父母,那不是一个懒汉,也是一个庸人!”
 母亲陈怡美笑着说:“不要这样说,做父母的拿钱供给儿子,那是天经地义,正理该当的。”
 儿子徐怀远动情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年岁大了,挣钱也不容易,你们自己挣钱攒钱养老,看病,就是帮了儿子的大忙了,儿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力更生。”
 “这话倒是实在。”父亲徐青林十分关心地说,“你回村里去,既要下地劳动,有又要自己烧饭,够艰苦的了。”
 “还有我呢!”母亲陈怡美说,“我也回村里去住。”
 “这样也好。”徐青林说,“学校离村子不远,好在我有私车,可以早出晚归,将来退休了,我就与儿子怀远为村民们做些有益的事。”
 徐怀远回到村里,家里的几亩土地早已退了,没有徒弟在农村里还能干什么呢?好在如今农民的生活好了,有些农户家庭富裕了,跑到城里去发展了,成了城镇或城市居民了,原有的几亩土地没有人种了,正好徐怀远補了这个缺,把几户人家落下来的二十来亩土地,拿回来耕种,成了农村的耕种大户。徐怀远很有雄心壮志,他立志要做青年人的带头人,回农村种好田地,凭自己的勤劳智慧,干出一番事业来,让青年人觉得农村是大有作为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古以来农民都是以农耕为业,生产粮食养活包括城市居民在内地全国众多人口。如今农村老龄化也十分严重,青壮年人都跑到城里去打工,有点甚至于放弃农耕跑到城里去发展了,这偌大的农耕事业,没有人来继承延续,那是大大的失策,后果严重。所以徐怀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考虑,决定做青年人的典范,回农村当好新一代农民。后来他父亲徐青林退休了,也回到农村老家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去了。
 

上一篇: 262高地之战(小小说)

下一篇: 填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