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杂谈   

文学史从来不缺乏溢美之词

编辑:admin 阅读:1338 次更新:2021-04-05 举报

  文学史上作家很多,作品更是如恒河沙数。作家和作品呈代际更替,如何理出脉络和序列?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虽然有失偏颇,但还是大体能说出些什么的。文学史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都是波澜起伏甚至要作家付出血与命的代价,但作家们不会善罢甘休,而是要始终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便别人不赞美自己,也要自己赞美自己。于是,文学史上就有了很多溢美之词。

  称赞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路赞美下去,就有了“诗佛”、“诗鬼”、“诗魔”等,别人给他们的赞誉能帮助他们扬名立万,当然也有利于他们作品的流传。到了词的阶段人们称赞李煜为“一代词宗”,称赞苏轼为“诗词文俱佳”,称赞李清照为“千古第一才女”。这些称呼大多为同时代人和后人给的,并非他们自吹自擂。当他们有了名头,并且堂而皇之地进入文学史之后,身价就会暴涨,而且他们的作品也会大卖。如果苏轼活到了现在,应该抽取很多版税吧。

  他们从来不讨厌别人赞美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那些媒体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被人承认并大力推广就是值得炫耀的事了。当然他们和他们的作品符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然早就被砍头了。当然,压迫人民最深的社会,作家能呼天抢地,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封建统治者所惧怕的,就要禁止他们发声,甚至要大兴“文字狱”。那么,如何让一些伟大的作品传承下去?毕竟,藏之深山,传之后世并非都是上策,遗失了,被销毁了,被虫蛀了,被子孙卖了等等,都不能很好地传播。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作家、作品标上溢美之词,等于在文坛做了标记,承认他们的作品,并让他们的作品流传下去。

  但同时也要看到,溢美之词背后所掩盖的东西。除了政治禁止的因素,就是作家作品的毛病。溢美之词完全可以掩盖作家创作力的不足,并不是所有具有名头的作家都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也不是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是伟大的作品。有的作家只是徒有其名,却没有什么过硬的作品,只是获得体制内的承认或者主流意识形态承认,或者资本的承认,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的作品,相反,很可能是庸俗的东西。也就是说,有名头的作家不一定有好作品,而有好作品的作家也不一定会有些名头。因为政治、经济、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有作家写出好作品,在当时流传广泛,但犯了朝廷忌讳,很可能被打压,也就没有什么名气了,如果被杀头,很可能连名字都湮没无闻了,还怎么让人看到他们的作品呢?

  另一方面,有好作品的作家写出的作品不一定都是精品,也有平庸之作,有为了养家糊口而受资本影响的作品,有受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影响的作品,有为了保全性命而躲在体制内享受优越感的作品,当然也有一些被吹捧的作品,到了后来被时代所淘汰,也沦为了笑话。对作家作品奉上溢美之词很有一种文人之间互相吹捧的意思,就好比相声《吹牛》说的那样,互相吹捧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么伟大。

  除却这些之外,很多没有被冠以溢美之词的作家并不是水平很低,而是被排斥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或者被编写文学史的人看不到而已,或者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了。并非他们的作品不好,而是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作品的不受重视或遗失。文学并非始终那么健康发展,而是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心态的影响,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到了现在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其实,当时的文学很可能不是那个样子,作品也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好。或许同类作品很多,好的作品也很多,流传下来的就那么可怜的一点点了。

  譬如我们理解的唐诗在唐代很可能不是这个样子,诗人也比现在人们认为的多。虽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但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异彩纷呈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一句话,历史洗刷了太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只留下一些被统治者认为可以流传的文学作品供人们品味鉴赏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