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札记·F教篇-50则
草人札记·F教篇-50则
《楞严经》核心思想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汉传F教中极具影响力的大乘经典,素有“开悟楞严”之称。其核心思想体系严密深邃、内容广博,对我国佛教各宗派都有深远影响。现归纳其核心思想如下:
一、常住真心,舍识用根:
这是《楞严经》最根本的教义。经中通过“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的精彩辩论“破妄显真”。
七处征心,指出我们平常所执着攀缘外境的、生灭变化的“识心”(第六意识)并非我们本有的真实的“心”,它只是一个虚幻的“妄识”。
十番显见,指出比如我们能看到明暗变化的现象,但那个“能看”的功能本身(见性)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这个“见性”就是“常住真心”的体现。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所以应当知道,灯的作用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看见种种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灯;但是眼的作用也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看见种种色相的是‘见性’,是‘真心’”。
于是结论指出: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是因为错认生灭的“识心”是自己,迷失了本自清净、常住不灭的“真心”。修行就是要把这“真心”找到,办法是“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即舍弃生灭的识心,启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指真心在“六根”上的作用),回归到眼、耳、鼻、舌、身、意等根性上来。而这个“根性”就是真心的妙用。
二、一念无明,万法唯心:
《楞严经》详细阐述了宇宙万法的来源,即世界、众生及轮回是如何产生的道理,指出是“一念无明”产生二元对立。本来的“真心”是圆满光明的,只因生起了一念妄动(即“无明”),想要有所明了(是“一念无明”导致想要有所明白了解)、有所攀缘,于是就有了“能见”与“所见”的二元对立。于是有了三种相续:1.世界相续,即山河大地等等物质世界相继出现;2.众生相续,即有情众生相继出现;3.业果相续,于是众生造业受报,轮回不息。
进而指出,这一切现象(万法)的出现,都出自于“妄识”的作用(万法唯心所造)。但万法本质是“缘起性空”的,即没有独立、永恒的自性,如经中所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三、修行关键,耳根圆通:
在分析了二十五位圣者的成道法门后,《楞严经》特别推荐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为重要修行法门。指出在六根中,耳根的功能最敏锐、通达,不受方向阻碍(不像眼睛仅能看到前方)。从耳根入手,反闻闻自性,不追随声音的外在动静,而是去体认那个“能闻”的“闻性”本身,至这个闻性如如不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由此就能快速证入圆通,回归真心。
四、辨别邪正,五十阴魔:
《楞严经》用了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修行者在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过程中,每一阴境界都可能遇到十种魔境(合称“五十阴魔”)。目的是告诫修行者在禅定中遇到任何光明、神通、感应等殊胜境界时,不执着、不认取,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五阴幻境,这样才能护持道心,不入歧途。如果执着、认取这些五阴幻境,还有“能”“所”对立,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说明仍未究竟,还不是“般若性空”的正见。这为修行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辨别标准”,指导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以“不执着、无所得”的智慧破除五阴魔境,最终彻见本性,圆满佛道,证得无上菩提。
上一篇: 草人札记·F教篇-49则
下一篇: 七律·传奇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