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戏场“C”位的九十一岁

作者:陈水河 阅读:14 次更新:2025-11-22 举报

上午十点,位于上华街道钱庄殿前方临时戏场里已人影晃动。我走进场内,一眼就望见了第一排正中央那个熟悉的身影——赤溪街道金家插村、九十一岁的金大伯。他戴着那副标志性的小框眼镜,清瘦的脸上透着几分秀气,正安然坐在戏场的“C位”上。

这个位置正对舞台中心,视野最佳,如同传统戏台中央的官座,非普通看客所能居。去年,金家插村做了八天八夜的戏,村上头头照例来请他点戏——虽不是他出资做戏,却是大家公认的点戏“台柱”。他以年迈为由婉拒了那份差事。尽管如此,却丝毫影响不了他在戏迷的圈子里“老大哥”位置。

见我走近,他扶了扶眼镜,笑呵呵地说:“再过两个月,到一月二十二日,我就九十二了。”镜片后的眼神清亮,全然不似耄耋之年。

我问起龙游那位九十二岁老戏迷在里河戏场的不幸事件。他点点头,小框眼镜随着动作微微下滑:“当然认识,他是龙游人,专挑好班子看。那天为了座位争执,他想去帮衬,情急之下出了意外。”言语间不无惋惜。

话题转到戏曲的传承。金大伯说,现在的小百花剧团演员年轻,新戏多,能吸引年轻人。来自耕头畈的老赵却不以为然,认为老观众对新戏有隔阂。金大伯听着,只是推了推眼镜,微微一笑,并不争辩。

这位戴着小框眼镜的老人,从小爱读“传书”,是点戏的行家里手。他告诉我,点折子戏要按朝代来,远的先演——《刘秀登基》得在《杨五郎出家》之前。但家庭戏如《碧玉簪》就没这讲究。去年村里请他点戏,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膝盖使不上力。点完戏下台非得拄拐不可,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还是不点了。”

说话间,他时不时会扶一下眼镜,那个动作让他显得格外温文尔雅。

他提起同村九十九岁、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戏友徐哥,能独自爬上高山看戏。“他的子女们都放心?”我问。金大伯笑道:“咋不放心?徐哥一餐能吃半只鸡呢。”我转而问他:“那您老伴放心您骑电动车出来看戏吗?”他笑了:“去年她还坐我的车一起来,今年可不敢了。”

聊天的间隙,常有当地下杨、下周自然村的老戏迷来邀他吃午饭,他都以“一天只吃两餐”婉拒。后来他才坦言:“不想欠人情。”至于为何总能坐在戏场最显眼的位置,他说:“都是老朋友们提前帮我占的。”

在我看来,他能稳坐“C”位,不仅因为年长,更因为他用一生的热爱,把自己活成了一部戏。那副小框眼镜后,是一双看了近一个世纪戏的眼睛——台上演的是悲欢离合,他看的是自己的人生。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谢谢平台和审稿编辑老师 陈水河 11-22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