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草人札记·哲思篇-26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 次更新:2025-11-15 举报

草人札记·哲思篇-26则

法治学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

一、前期法家秦国商鞅:

自从公元前842年奴隶大暴动,把种族奴隶主周厉王赶走后,社会新兴力量日趋壮大。虽然不久,这股新兴力量一度遭到周宣王镇压,但终归徒劳,镇压不了。至春秋战国时,新兴势力从跟旧势力的斗争中便日益壮大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政治不得不由“礼”治走向“法”治。可是,实施法治阻力很大。

在郑国,郑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创制了《刑书》,便很快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到公元前513年,范宣子也为晋家制订一部法律,也遭到孔子的反对。至战国时,墨子虽也反对“礼”治,但没明确主张“法”治。至战国中叶,由于社会新势力的强大,才迫使秦国不得不走“法”治的路,于是于秦孝公时便有商鞅的“定变法之令”,并于公元前350年实行了变法。主要内容有:一是政治方面,规定贵族与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经济方面,废除了“方田制”。谁知,秦孝公死后,商鞅便遭到旧势力的围攻,最终遭车裂而死。

后来荀子虽然拥护法治,但不敢明确提倡法治,而是赋礼治以法治内容,说礼法是一体的。至荀子学生韩国贵族出身的韩非子时,韩非子便公开提倡法治、反对礼治,提出许多主张,成为一代法学集大成者。

二、韩非子的“法治”的主要内容:

韩非子说“立法术,设度数”是在于“利民萌,便众庶”。其实,当时的“民萌”“众庶”虽然部分人取得了自由,但大多数还是被奴役的。因而,韩非子主张“废王教”“以法为教”,并宣扬“法不阿贵”,“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惩罚罪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思想。

韩非子为了使人民能“以力得富,以事致贵”,让社会尽快向自然经济方向转化。他还主张“农战”,说国家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和军事建设确保国家强大,以抵御外敌入侵

韩非子对儒家主张的“仁义”也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仁义”只是用来巩固日趋瓦解的统治者血族,且属限于所谓的“君子”们间的上层社会。孟子曾经说过,“仁之实”是在于“事亲”,“义之实”是在于“从兄”。在当时,“事亲”与“从兄”也就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氏族集团权益。

韩非子也反对“法古”,说我们比古代进步,怎可以取法于古代呢?这个不“实事求是”。他同时反对简单地采用老一套办法处理事务,说时代已经向前发展,怎可以处理事务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呢?这个也不“实事求是”。所以,韩非子认为,要贯彻法治精神,就要名副其实,实事求是。

三、韩非子功利思想的来源:

直接给予韩非子功利思想影响的是荀子,间接给予影响的是墨子。如荀子的人性本恶思想,认定人们“生而好利”;韩非子也说所有人,无论是谁,都是“挟自为心,自私自利”的。又如墨子在提倡“交相利”时说:行商不怕强盗、不顾艰难险阻地到四方去做生意,不都是为了多赚几文钱吗?韩非子也说:今人“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地来从事生产,还不是为了“温衣美食”吗?

还有,墨子反对所谓“命运”,提倡“强力”与“节俭”,而韩非也提倡“而力而俭者富”“使民以力得富”。但韩非子对墨子的“事鬼神”是反对的,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四、韩非子为何提倡耕与战:

从李悝提倡“尽地力”以来,商鞅及荀子都相继讲究“尽地力”,重视农业生产。而韩非子对农业生产更加重视,他说“富国以农”。因为他认为重视农业生产才是富国之道,所以他反对从事末业(指商业。说商人是不劳而获的寄生阶级),并且主张“垦荒地”、“去草生粟”。

韩非子还说“这个时代,是使用力气的时代”,甚至说“这个时代,进行争夺并不是一件可鄙的事”等等言论,这便是他所提倡耕与战以强国与以抵抗外敌的思想根由之所在。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