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札记·哲思篇-24
草人札记·哲思篇-24则
荀子的“性恶论”和反古代制教育的思想
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而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有的是相对立的。有人认为,孟子代表儒家左翼,荀子代表儒家右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孟子强调个人自由,重视超越道德的价值,与宗教比较接近;荀子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控制,重视自然主义,与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
荀子认为,人性应当受到教养,不教养便成不了善者。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过,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相反,但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他是表示赞同的。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挥这四端,就可以成圣;荀子认为: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而且生来就有恶端;人生来虽然就有图贪利益和追求享受的欲望,但是人生来就有智性,可以教人成善。
荀子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养民性”,意思就是除了免除对人民的奴役外,还得使人民跟贵族一样取得土地的私有权,然后给他们以教育,提高他们文化水平,使之由愚转智。他还说:人民只要有受教育的机会,自然可以由“愚而智”;可以由“愚而智”自然可以由“贱而贵”、由“贫而富”。在当时,荀子的这一主张是十分进步的。荀子还说:所谓“君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通财货、相美恶、辩贵贱,君子还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又不如工人。如果农人、工人及商人也接受教育,积习于文学的话,当然也能成为君子。
荀子的教育主张和儒家的传统相反。儒家认为奴隶们之所以下贱,是由于他们“困而不学”,是不受教育或不堪教育。荀子的教育主张,是反对“学在官府”的古代制教育,争取向不分贵贱的新制的社会教育方向转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