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生命之重与媚俗之轻

作者:李天银 阅读:4 次更新:2025-11-07 举报

生命之重与媚俗之轻

——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作者从“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伟大的进军”等几个简单的词语阐述解释出发,以二战后苏联入侵捷克的那段历史为背景,以托马斯、特丽莎、弗兰兹、萨宾娜等人物的活动为线条,构成了小说人物悲欢离合的情节。作者以一个哲学家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考量、审查和描述,小说一开始就以尼采的哲学观点展开,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把哲学命题进行小说的演义,在小说的故事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一、生命之轻与重: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认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小说中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作为不同方式存在的人类个体,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留下各自的人生轨迹。他们谁也无法重演过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价值。有的是灵与肉的交织,媚俗与反媚俗,现实与反抗,这就是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众多现实的无奈掩盖了华丽的辞藻,人物故事在演进中流露出生命的抉择。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交缠不清的是是非非,跌荡起伏的曲折场景,使我读后心中涌起阵阵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读完整本小说,我们也找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每一个人的生命轻重,只能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当我们厌恶自己身上的种种负担、责任,深感沉重时,总向往着卸下这些重负,让生活轻松快乐、逍遥自在。可是当这些负担真正消失时,却又无所是从,感觉自己轻如鸿毛。没有了约束,也就没有了归宿。人生就是这样无奈,想摆脱种种生活之的困扰,但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在这个周而复始的生命进程中重复。回望自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痕迹。有时候我们会被琐碎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想一味地逃脱,什么都不做。但当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时,却又沉痛不已,满脑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事情,手上轻了而心里重了。我们总幻想时光倒流到年轻时代,能重新选择,然而人生没有回头路,人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轻”与“重”这两样很难得到的东西而变得有价值与趣味。我们更应该感谢生命之重,是它们赋予了我坚强的生存信念。我们如果放弃了对儿女抚养的责任、如果放弃了工作的权力,这是何等残酷的人生。所以,我们不管怎样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而不是避。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质量,凡是我们所经历的,都是我们所能承受的。我们只有用毕生经历,在轻重之间不断求索,才能有灿烂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活痛并快乐的道理吧。

二、媚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结局令人深思。托马斯特丽莎在一片安逸享乐中死于车祸,弗兰兹死于一次戏剧性的游行,而萨宾娜在远离家乡的美国孤独的居住着,只有她寂寞的活着。《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无意义,世界是个大的肉体集中营,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几位小说主人翁在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中生活,无论是不安现状的托马斯,他追求自由和女人,生性风流,即使遇到特丽莎,和特丽莎结婚,也不受婚姻的束缚,经常背叛,偷情寻欢。还是非常聪明而缺少安全感特丽莎,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责骂,使她从小就变得格外孤独敏感。聪明好学的她不管学什么都学很的快,摄影成了她的专长。战乱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挫伤了她的命运,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诉说着民间的疾苦,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她爱摄影,就如她爱托马斯一样,追求爱情完美,害怕失去爱情,恐惧爱情离去。他们的人生轨迹展现出了人生本身的复杂,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终都化为乌有,这就是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着,拼搏着,努力着,最后追求的结果却是一场空。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金钱、房车、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那我们何必还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过话虽如此,生活还是要面向阳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小说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也正是因为追求而美丽,因为那种不求结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价。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忙碌的追求,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止。在奋斗中才感到快乐和踏实。碌碌无为的时候你感到的还是空虚。

三、卡列宁的微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终作者借助一条叫卡列宁的宠物狗把人类的忠诚、责任、义务之重与享乐、逃避、安逸之轻所带来的生命承载美好爱的表达。特蕾莎()与卡列宁()这份爱更美好,而不是更伟大。”“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无所求。托马斯、特丽莎最终远离城市,躲避战乱的恐怖,隐姓埋名,在乡间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复杂的,人总渴望从对方那儿得到什么,从而毫无知觉的使自己的付出成为了沉重负担。人与狗之间的爱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变故的爱。正因为这种牧歌式的爱在人身上难以实现,所以在爱的路上人与人之间难以寻求到一份安宁。狗是幸福的,因为它们享受于日常重复的生活。幸福就是对重复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远。人类思考了千百年,才发现幸福,居然就是能像猫狗一样生活,认真、重复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本真。

也许这些就是我们阅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所能得到的启示,不仅在于了解了一段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懂得:生命之重在于担当,在于奋斗,在于奉献;生命之轻在于放弃,在于放下,在于取舍;生命的轻与重在于爱的本真,在于爱的意义,在于爱的价值。



李天银,高级农艺师,在《词刊》《中国农垦》《国土资源报》《甘肃日报》《甘肃法制报》《甘肃科技报》《甘肃农民报》《北方作家》《酒泉日报》《甘肃农垦》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500多篇(首),有作品入选《中国梦主题创作甘肃文学文学作品选》、《酒泉当代文学作品选》、《百家诗选》等文集。出有诗文集《大漠星语》、散文集《情系黄花》等,获第四届玉门文艺创作文学一等奖,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的重阳不一样!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