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有了无人机
小村有了无人机
9月30日这天,老家的侄子打电话对我说:“叔,10月2号,家族聚会照旧,资金不用另筹了,去年聚会结余资金还够。你们记得2号晚5点准时入席就行。”
去年,侄子女们组织举办了第一届家族聚会,同时确定以后每年的10月2日,作为家族的“聚会日”,使之成为常态化。
10月2日午休后,我们在县城工作或经商的几家兄弟姐妹便相约回老家。
老家位于广西田林县八渡瑶族乡驮娘江支流八中河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虽然只有40余户人家,但有班、许、李、黄、杨5个家族聚居,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小村,也是一个公职人员比较多、小有名气的鱼米之乡。
县城离老家原来有73公里,现在修通田西高速公路和福达至者苗标准的二级公路后,把弯的地方改直,把高坡降低,路程比原来缩短不少,最多只有70公里,因此原来从县城到老家用近两个钟头的车程,现在不超过50分钟。
到老家后,还没有到饭点,我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公公过来看,飞机飞过我们家门口!飞慢慢的。”忽然,和孙女在门口玩耍的三岁小孙子跑进屋里,一边稚气地对我说,一边拉着我的手往门外走。
“那不是飞机,那是叔公的无人机。”我笑着对小孙子说。表弟志敏购买无人机,是前个月初的事,我是知道的。
“表哥,你们家庭农场里的油茶林,杂草很高很密,该除草了,现在离霜降也不久了,早些除草,到时也好摘油茶果。现在附近村屯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人工砍草也不好找民工,我上个月刚买了一台无人机,可以帮你们喷药灭草。”这是上月中旬表弟志敏打电话对我说的。
表弟是老家的致富能手,他的家庭农场与我们的家庭农场相邻,我们的家庭农场只有种植业,而他的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养的有鱼和鸡,种的有芒果和油茶,那片芒果还是乡里的种植示范点,乡里经常组织芒果种植户来参观。
话说回来,10月2日这天,表弟在村子下面的那片稻田打谷,那片农田在我家正前方约200米远。用打谷机把稻谷打下后就用蛇皮袋包装好,然后用无人机把谷子“空运”到晒场上晒,每次可以运一两袋谷子。
其实所谓的晒场,现在已不是晒场,而是村子里的停车场。要说它是晒场也没有错,它原来的确是集体的晒场,分田到户后,为了方便看管和把晾晒的稻谷玉米等收进屋,家家户户都就近在自家房前屋后建起了晒场,原来那块集体的晒场也就闲置损坏了。
去年,经召开群众大会,大家决定把它重新修整,然后铺上水泥,建成了集体停车场。
现在户户有车,有的户既有小车又有货车,有的户既有小车又有三马仔,尤其是春节和“三月三”“七月十四”这三大壮族传统节日,村子里在外工作和经商的人员都携妻带口回老家与亲人过节团聚,学校的操场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车辆了。现在不是节日,操场足够可以停车,停车场便闲置下来,一些稻田和玉米地在停车场附近的农户,便就近利用停车场来晒谷子玉米。
这个停车场与我家相邻,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我们家的老宅在屯子的西面,原来是泥墙瓦顶,我们兄弟俩调到县城工作后,很久没有人居住,经过多年雨水侵蚀便成了危房,按照乡政府统一部署,前几年便推倒了下来。由于现在老宅附近都有农户建房,通往老宅的路最多只能通三马仔和摩托车,要在老宅重新建房,运输建材十分不便,我和弟弟便打报告给乡政府,要求在原来集体晒场旁边的那块自家菜园起建新房,经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勘测并核对地类后,同意了我们在自家菜园起建新房的申请。
新房东面靠停车场,北面靠学校操场,集体建晒场的时候晒场的旁边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地,是母亲一刀一刀砍倒荊棘开荒造成了菜园。现在,我们得以受益。
表弟从农田用无人机“空运”谷子到停车场的“航线”,正好经过我们家门前。
“家里不仅有几十亩芒果,几十亩油茶,还有几十亩甘蔗,几亩农田,这些田地每年都需要喷撒一两次农药或施一次化肥,两个孩子一个外出经商一个读书,就我们两公婆做工,真的忙不过来,农事非常讲究季节,错过喷撒农药或施放化肥最佳时间,就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收成,于是便有了买无人机代劳的想法。”说起购买无人机的初衷,表弟对我说,“现在无人机也不是很贵,我买的这台5万块钱,每次可以运一百多斤,耗的成本也不高,真的解放了生产力,非常合算。”
聚会吃饭的时候,我说到了无人机,侄子说,表弟志敏买无人机后,很多农户都请他帮喷药除草杀虫施肥,真的既方便了自家,又方便了群众,自己还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党的政策真是好!我们中国的科学发展真的快,老百姓受益真大!现在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我们那个年代不通公路靠的步行,现在高速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附近,二级路就过家门口,现在到者苗、福达赶集,到县城玩,公交车隔几十分钟就过一部,到县城也就十多块车费,坐着既舒适又方便。”侄子话音刚落,坐在我旁边、年愈八十的堂叔接过话头说,“过去收玉米打谷子用的是手工打谷用手工脱粒,现在收稻谷用打谷机甚至收割机了,收完玉米也有脱粒机了,过去运输靠的是肩挑马驮,现在又用到无人机空运了!这些都是我们那个年代无法想象的!”
听着堂叔这一席话,想起表弟一趟又一趟从田里“空运”谷子到晒场的无人机,我真的也感慨不已!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
下一篇: 半山夕照入尘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