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读以广智启新境,展而生慧润杏坛

作者:孙涛老师 阅读:8 次更新:2025-10-23 举报

     昨日下午,秋阳温煦,微风穿廊。本学期第一期“青禾论坛暨谷山大讲堂”在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作为教科室主任,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座无虚席的年轻教师们专注的神情,心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欣慰与激动。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教学分享会,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汇,是“读—思—行—写—展”闭环研训模式在校园里悄然生根、开花的生动见证。

        一个月前,我们向全体新入职青年教师推送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王红顺所长的两部电子书:《AI赋能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与《万能AI指令速查手册》。起初,我亦有过疑虑:这些略显“技术流”的文本,能否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日常?青年教师们会不会将其束之高阁,沦为“收藏即学习”的形式主义?然而,事实很快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在随后的“阅读·微讲堂”读书沙龙中,宋翠英、神芳郁、万长峰三位老师如春笋破土,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实践转化能力。他们不仅读懂了书中的理念,更以极强的行动力,将抽象的“AI赋能”转化为一节节生动的课堂、一个个可复制的教学工具。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让他们站上讲台,把这份思考与创造,分享给全校教师?

    于是,便有了昨日的这场“青禾论坛”,果然,不虚此会。宋翠英老师从化学教学的“微观不可见”痛点出发,用Avogadro、MolView等软件将分子结构3D化,用数字人“对话门捷列夫”,用《青花瓷》元素周期版点燃课堂,现场一步步演示,我现场就学会了。她笑着说:“以前讲晶胞,学生一脸茫然;现在,他们能‘走进’晶格,看见原子的排列之美。”这哪里是技术的堆砌?分明是教育想象力的解放。

       神芳郁老师则从英语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切入,用Dreamina生成数字人情境视频,用豆包创作课文歌曲,用AI分析月考数据生成学情画像。她强调:“技术是冰冷的,但教师的使用是有温度的。AI能出卷,但不能代替我读懂学生眼中的困惑。”她的分享,让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也完全可以使用。可见这位老师在展示之前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的。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万长峰老师更是将物理教学的全流程数字化:课前用插件抓取优质视频资源,课中用PhET模拟实验还原伽利略斜面实验,课后用Excel函数设计“随机点名系统”提升课堂专注度。他坦言:“AI会犯错,比如生成的量筒刻度不对,但我们教师是‘校准器’,是最终的判断者。”这份清醒的“工具观”,令人深受启发,真是羡慕他们学习东西又快又深入,这些完全可以拿来就用。

      三位老师的分享,没有宏大的理论宣讲,只有一个个“小而美”的实践案例。一步步展示给全体教师,把每个细节讲得很透彻,也正是这些细节,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改变了课堂的生态。他们不是在“用AI”,而是在“与AI共教”;不是被技术驱使,而是以专业智慧驾驭技术。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师成长,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读写结合、交流实践”的螺旋上升。

         “读”是输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写”是内化,是将他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交流”是碰撞,是让思想在对话中激荡火花;“展示”是输出,是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财富。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王红顺所长的两本书,是“读”的起点。而老师们在阅读后的实践记录、反思随笔,则是“写”的体现。青禾论坛,则为“交流”与“展示”提供了舞台。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依赖专家的教师,而是培养能自主学习、善于分享、勇于创新的教育者。

        回望这场分享会,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炫目的技术工具,而是三位老师身上共有的特质:主动学习的意识、敢于试错的勇气、乐于分享的胸怀。他们没有等待“培训”,而是主动探索;他们不惧“失败”,因为每一次AI生成的“幻觉”都是反思的契机;他们更不吝“输出”,因为深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让我想起《礼记·学记》中的名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三位老师的成长轨迹,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他们在“学”中发现自身不足,在“教”中遭遇真实困境,又在“反”与“强”中不断精进。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技术永远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AI可以生成教案、批改作业、分析数据,但它无法替代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鼓励、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正如神芳郁老师所说:“技术冰冷,教育有温度。”我们拥抱数字化,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备课、更精准地教学、更深入地育人。

        未来,青禾论坛将持续举办。我们不仅要分享“怎么用AI”,更要探讨“为什么用AI”“用AI为了谁”。我们计划设立“AI教学创新奖”,鼓励更多老师从“使用者”变为“创造者”;我们也将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让优质实践成果得以沉淀与传承。

     青禾论坛聚英贤,AI赋能启新篇。

     教学相长育桃李,科技人文共蹁跹。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分享中照亮他人,最终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华丽转身。

上一篇: 晚三秋

下一篇: 猫乎 狗乎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