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泸定桥
一条河,一座桥,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桥是泸定桥,河是大渡河,精神便是长征精神。在红军长征途中,泸定桥是一座必过的桥。而泸定桥便是长征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1年金秋十月,我来到四川省泸定县,有幸去参观了泸定桥。这是一座雄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着历史与未来。站在泸定桥上,我不禁为之心潮澎湃。这座桥,历史已印证了它是长征路上的一大险关,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勇敢,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抬头仰望泸定桥,我的眼里便充满温润的晶莹。我仿佛看见,桥头的峭壁上草木葱茏、风动云涌。枪炮声、喊杀声、烈马嘶鸣声响彻苍穹。铁索上的每一个弹痕都记录着勇士们穿越硝烟的勇猛,而桥下的激流又在诉说着一种悲壮的传奇。“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的这句诗把泸定桥的险要和红军将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1935年5月25日,在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红军将士们凭着勇敢和智慧,以少胜多,以不畏强敌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从此,这座桥便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仰望泸定桥,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座桥连接了四川与西藏,连接了历史与现代,也连接了长征精神与现代社会。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在泸定桥上,我看到古老的桥身和铁索,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仰望泸定桥,我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赞歌,是一段永垂不朽的历史。它见证了红军的英勇与坚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与不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将士们面对着无数的艰难险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泸定桥上,我仿佛看到红军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仰望泸定桥,我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泸定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已经超越了物质的范畴,成了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当我们的心灵越过千年,当岁月的尘土飞扬在岁月的长河中,是谁还在坚守着那个古老的传说?当苍茫大地上的风云再次为这雄浑的乐章翻涌时,那飞越激流的勇士是否还在向我们传递着永恒的力量?在这里,我看到无数的游客前来瞻仰历史遗迹,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感慨,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仰望泸定桥,我想到了许多有关民族复兴的梦想和期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
泸定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精神的桥梁。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也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它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传承着的民族精神。我相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能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发表在舟山市定海区文联杂志《望潮》2024年第2期)
作者简介:范永海,70后,河南南阳人,笔名三水、中原盆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舟山市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定海区作协理事,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曾投身军旅近19年,目前在基层政府任职。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国防报》《散文百家》《火花》《诗中国杂志》《小小说大世界》《微型小说月报》和《舟山日报》等报刊。多篇文章获奖,多篇散文被收录在“书吧客作文网”“窝心美文网”和“悦读文网”,4篇小小说被收录在“高考网学习库”(其中《哨所》入选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出版散文集《走出中原盆地》。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