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日常》
文/陈水河(浙江)
眼睛睁闭间,日常在眼光的焕发与凝滞里流淌;洗洗刷刷间,日常在肥皂泡的浮现与破灭中更迭。
两人世界,如共乘一舟。一旦商定添一把新桨,航向便悄然偏转。短促人生里,从此载着爱的旖旎,呵护从幼儿、少年到成年的每一程日常。船行的记录仪里,已叠满二十年的光阴。
三人世界,或终成四人世界,而双方父母也步入黄昏。直到病危的电话响起,才恍然惊觉——故乡河中的小木船正日渐陈旧。风雨暖阳里,那个身强力壮的撑篙人,即将搁下长篙,静卧于岸边的芦苇深处。
新浪花不断涌向礁石,旧浪花在无人的沙岸上搁浅。
晨光熹微时,我常与妻子一同汇入青松菜市场的洋流。她在一筐沾着露水的青菜前停下,指尖轻轻掐一下菜梗,检验它的鲜嫩;转向鱼摊时,会屏息看一眼鱼鳃是否鲜红——这些都是她经营半生的学问。我则跟在身侧,负责接过每一份挑选好的收获,将那些带着泥土清香的蔬菜、银光闪闪的鲫鱼,仔细安置在购物袋里。沉甸甸的袋子勒在掌心,这便是我们为家庭之舟添补的最实在的给养。
人声鼎沸中,我们偶尔交换一个眼神,或为一把小葱的价格与摊贩聊上几句。在这最朴素的劳作里,我们无声地扶住各自的船桨,让这艘船在柴米油盐的波浪中,平稳地向着下一站驶去。
离开市场的喧嚣,我一手拎着沾满泥土清香的收获,一手推着那辆被视为“婴儿车”的手推车——车里安稳躺着的,正是我那台新买的手提电脑。不过一转身,便从青松菜市场踏入了旁边的图书馆。
阅览室里,手边透明的快餐盒中,盛着一块掉了色的湿毛巾。它既能省下餐巾纸的花销,又能在头脑发蒙时,给我一份清醒的凉意。进出阅览室之间,文章渐渐有了眉目,紧绷的腰神经也仿佛获得松绑。
日子久了,周围的读者也熟悉了我的情状。一位常来的少妇见我摊开书本纸笔,便会心一笑,主动拿起她的书,倚向窗边读书。她安静的侧影,恰好为“书中自有颜如玉”写下了一个温柔而无言的注脚。
在这样的日常里,我无意向任何人求证生活的意义。名誉如同天际的风筝,我能送它高飞,却从不确信它的翅膀能抵达遥远的将来。唯有此刻的真实——这阅读、这书写、这片刻的清醒与安宁——才是紧握在手中的桨。
普通人的日常,是由普通人的思想花絮和行动轨迹构成的。少了它,社会图景也许不绚烂;多了它,社会大家庭便贴上了温暖的标签。
这日常看似轻如鸿毛,却是生活最真实的质地——它在每一次睁眼与闭眼的瞬间,在每一个泡沫升起又破灭的须臾,标记着我们存在过的痕迹。
下一篇: 蟋蟀月饼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