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中篇小说《青春的旅程》

作者:洪小留 阅读:5 次更新:2025-09-18 举报

 中篇小说《青春的旅程》(5-6)

作者:洪小留 安徽无为人,网名:采风


五、政治课与新程

1975年,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变化。这一年,学校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我不再教授数学,转而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兼任学校团支部书记。那时的思想政治课相对好教,记得安徽省的升学考试政治卷,我出了两套试卷,竟然押中了80%的题。也正因如此,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上我的课。每次走进教室,看到他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件让我痛心的事。农历十月,农村家家户户都忙着给草房重新盖上一层草,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那天,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草房,熟练地铺设着新草。我在屋里忙碌着其他事情,突然,一声沉闷的声响打破了平静。我的心猛地一紧,赶忙冲出去,只见父亲躺在屋角边,右胳膊以一种不自然的姿势扭曲着。我的眼眶一下子红了,心里充满了自责与担忧。

 

乡下医疗条件有限,根本没有专业的外科医生。父亲的胳膊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每次看到他那行动不便的右臂,我的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也就是从那时起,改变居住条件的想法在我心底愈发强烈。

 

我四处打听,最终从江苏请来了两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我们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先是搭起土坯,垒起土窑,随后又不辞辛劳地从石罗山买回炭果。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砖坯放进窑里烧制。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守在窑边,眼睛紧紧盯着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满心期待着成品砖的诞生。然而,烧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火力过猛的地方,砖坯被烧成了不成形的样子,但好在保住了足够三间屋使用的砖。看着那一块块整齐码放的成品砖,我仿佛看到了未来新家的模样,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同年,胡学海老师从牛埠调到了洪巷中学,我们俩同住一个房间。他住里面,我住外面。虽说是师生关系,但我们相处得极为融洽,平日里无话不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也会跟他分享学校里的一些新鲜事儿。

 

那段时间,洪巷学校迎来了不少新教师。向阳和我一同进入学校,朝阳从坂上小学调入,还有金光明、汤惠玲、洪方科,孙爱珍。孙爱珍是从无为师范毕业分配过来的。年轻人多了,学校一下子充满了活力,就像春天里生机勃勃的田野。

 

学校有两个用石头砌成的乒乓球桌,每到傍晚没课的时候,我就经常和向阳、朝阳、方科一起去打球。向阳的乒乓球水平很高,在我们当中堪称佼佼者,稳稳地占据着“霸主”地位。每次和他对打,我都能学到不少技巧。大家一边打球,一边欢声笑语,一天的疲惫都在这小小的乒乓球桌前消散殆尽。

 

傍晚六点,学生们便回家自习了。而老师们则要开始备课,那时候公社还没有通电,办公室里只能用汽油灯照明。昏黄的灯光摇曳着,映照着每一位老师认真的脸庞。新老教师都坚持坐班,无论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大家地位平等,相处得十分和睦。校长刘川容领导作风务实,管理能力也很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老教师中的程泉生、刘道刚、胡学海、金光明、许树青,他们不仅是我教学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工作中的榜样。在这样温暖而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里工作,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在这里,我成长得很快,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怀念。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它承载着我的青春梦想,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

 

因为负责团的工作,我经常和年轻的女教师孙爱珍、汤惠玲打交道,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像徐曙光、钟平安、江春、张金球,江云宝、谢金锁、谢杏桃、高启兵、孙惠荣等。在开展宣传工作的时候,我经常会找他们帮忙。这些学生个个出类拔萃,如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的当上了大学校长,有的成为了教授。

 

我以学校团支部的名义创办了《春笋报》,这个想法得到了刘校长、程老师,还有许树青老师的大力支持。报纸都是靠人工刻写的,江云宝和江春的字写得工整又美观,我经常请他们来帮忙书写。虽然这份报纸比不上《挺进报》那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传播知识与思想的重要阵地。通过《春笋报》,我们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在学生中挑选优秀作文,开辟了文化园地。学校购置了一批书籍,交由团支部管理和借阅。那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齐心协力,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为学生们树立理想信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些经历也为我的工作能力提升和文学爱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扇打开的文化之窗,让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涌入校园,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好的,我帮你把这段文字改得更有画面感、情绪更饱满,同时保留原有情节和历史厚重感。

 

六、师生同心渡风雨

 1976年,岁月的车轮仿佛碾上了一块巨石,沉闷而沉重,让整个国家都笼罩在异样的氛围中。对我而言,这一年同样刻骨铭心。我曾带过的那届学生,当年还是稚气未脱的初一少年,如今已站在初三的门槛上,正面临中考的抉择。他们的班主任换成了刘道刚老师,望着江春、张金球、张玲、徐曙光、周荣珍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心中明白——离别的日子已不远。

 

这一年,国家接连失去三位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1月8日,凛冽的寒风夹着哀伤,胡学海老师从收音机里听到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那一刻,他泪如泉涌,哭声在办公室里回荡,像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那是对伟人深深的不舍与敬意。

 

同年,公社传来地震的消息。学校迅速行动,在四合院南侧搭起长长的地震棚。夜幕降临,九点过后,老师们陆续走进这个临时的“家”。男老师住北侧,女老师住南侧,中间一条狭长的走道,看似隔开了性别,却紧紧连接着大家共同的担忧与守望。

 

一天,区教育干事骆家荣老师来校检查。他曾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再次相见,亲切油然而生。我刚买了一只精致的口琴,洗净后在手中把玩,他笑着接过,轻轻吹起《二月里来》。悠扬的琴声在棚内流淌,像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田。自那以后,地震棚里多了歌声与欢笑——刘校长浑厚的嗓音、孙爱珍与汤惠玲清脆的歌声,为压抑的日子添上一抹亮色,仿佛阳光穿透阴霾。

 

白天,校园依旧忙碌。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排练节目——钟平安与王代志的相声让人捧腹大笑;谢杏桃在汤惠玲老师的指导下演绎《白毛女》,舞姿轻盈如蝶,曾在公社演出中获奖,成为全校的骄傲。这一年,我还兼任社属团支部副书记,深知团的工作是青年的事业,是党的有力助手,每项任务都承载着责任与期待。

 

这一年,我同时教授一个班的语文、政治和体育。记得一个大雪天,我带着初三的江春、刘胜春、徐曙光他们班,沿着公路向公社跑去。雪花飞舞,为大地披上银装,我们的脚步声与朗朗的背诵声交织——“雪里行军情更迫”,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学生们的笑脸上,写满了无惧严寒的青春热情。

 

秋天,征兵号角响起。徐曙光、徐富国顺利通过体检,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祖国的忠诚离开校园。1981年,徐曙光退役归来,特意回校看我。那时我已成家,看着他英姿飒爽的身影,心中涌起欣慰与自豪。

 

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学校在操场举行悼念活动,千余名师生齐聚,降半旗致哀。沉重的悲伤笼罩着每个人,泪水模糊了双眼——那是对伟人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一个时代的依依惜别。

 

这一年,我还是初二(2)班的班主任。一次,江范桃迟到违纪,我找他谈话,他起初满脸不服。可当晚,他却在家中痛哭。第二天,他重新振作,投入学习。我深知家访的力量。一个雷雨夜,我与洪常青老师前往瓜城大队家访,途中在双丰寺旁的坟地迷路。风声呼啸,雨雾迷蒙,心中虽有惧意,但想到肩上的责任,我们咬牙前行,最终找到归路。

 

还有一次,排练节目时突降大雨,谢杏桃没有雨具。我与汤惠玲老师撑伞送她回家。雨中,我们三人紧紧相依,雨水打湿了衣裳,却温暖了彼此的心。我明白,这份关怀虽微小,却会像春雨般,润物无声,伴随她一生。

 

 


上一篇: 作别

下一篇: 足三里穴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