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作协举行第35、36期读书分享会
协会风采||市作协举行第35、36期读书分享会
2025年11月3日 18:21甘肃
11月2日,由酒泉市作家协会、《北方作家》编辑部主办的第35、36期读书分享会在酒泉市图书馆举行。
16名作协会员及读书爱好者参加了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品分享活动。
分享会上,《我与地坛》的品读成为一场关于“苦难与救赎”的深度共鸣。参与者循着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斑驳光影,回溯作家在轮椅上与命运对话的历程——从园中日复一日的草木枯荣,到母亲悄然追随的蹒跚背影,那些浸润着生命痛感的文字,不仅是个人遭遇的真实记录,更藏着对“如何活着”的深刻叩问。有会员谈到,史铁生以细腻笔触将苦难消解为对存在的温柔凝视,地坛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承载着生命韧性的精神原乡,让每一位读者在文字里照见自我,学会与生活的残缺和解。
而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解读,则聚焦于昆德拉笔下“轻与重”的存在主义困境。大家围绕托马斯的情感抉择、萨比娜的精神反叛,以及特蕾莎在爱与自由间的挣扎展开热议,结合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历史背景,剖析小说中“永恒轮回”与“媚俗”等核心命题。有爱好者分享道,昆德拉以哲学思辨为刃,剖开了现代人生的精神困境:当生命失去重复的“重负”,看似自由的选择反而因缺乏意义锚点而沦为无法承受的“轻”,这种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至今仍能引发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两场分享跨越地域与时代,从地坛的沉静哲思到布拉格的精神叩问,参与者在文字的对话中拓宽了文学视野,更在经典中汲取了直面生命的力量。
倪长录 中作协会员、市作协顾问
刚刚分享完的两本书,一中一西,体裁也各异,却很巧合的都涉及到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生命的向内叩问,以地坛为精神坐标,在病痛与孤独中咀嚼苦难,最终与命运和解。这一过程非常重,文字里满是对生死、亲情的沉潜思考,像冬日暖阳般温暖且有力量。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则是昆德拉对生存价值的哲学思辨,借托马斯、特蕾莎等人的故事,探讨“轻与重”“灵与肉”的命题,用冷峻的笔触拆解人生选择的困境,充满对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审视。前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真诚流露,后者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的理性剖析,一暖一冷,一具体一抽象,却同样叩击到了关于“如何活”的核心问题。
杜 艳 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北方作家》编辑部主任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一部哲思抒情散文集。主要讲述了在他双腿瘫痪后,常在地坛公园独处时的观察与沉思,以及对母爱、生命的意义和苦难本质的叩问。
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他观察世界的窗口。捕鸟的老人、练嗓子的大妈、弱智女孩,坍圮的高墙、沉默的老柏树等,他们以各自的姿态在时光里存续,无声的印证着“活着”的多种形态。史铁生在这里久坐,从最初的逃避到后来的凝视,终于明白,苦难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地坛既有荒芜也有生机。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择,而是在困境中寻找存续的韧性。
他用文字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在与苦难对峙中,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温柔相处。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不妨来读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将带你走出困境,找回生命本来的意义。
李 靖 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文中每一个字,每一个场景都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痛楚,对未来的迷茫。身为母亲,面对孩子遭遇的人生重大挫折,心中的那份痛感受更为强烈。她默默陪伴孩子从逆境、甚至绝境中成熟、超脱。文章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简单的文字里充满了作者的深情。最终生活会给你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生命与存在、爱情与欲望、自由与责任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与复杂。小说主要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哲思,揭示了人类生命中的无常和矛盾。作者认为,生命是一场无法承受之重,因为我们无法逃避对生存的思考和意义的追求,这种对生命的思考给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这篇小说告诉我们要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与“重”。
李天银 省作协会员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朴素的笔触,没有高谈阔论,有的是轮椅上的真情,一个与命运不幸抗争的故事。他在地坛找到了关于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为什么要写作?的答案,“写作是为了活着”。在地坛有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童年回忆,母爱感悟,亲情讴歌,温情的文字使地坛活在读者心中,地坛不仅是他的灵魂栖息地,也是他不竭的创新源泉。
于小燕 省作协会员
看了《我与地坛》,深深地为世间至真的母爱所打动。看着不幸致残的儿子,母亲不敢流露出一丝悲痛,她在儿子面前,坚强地生活着,为儿子遮风挡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支持鼓励着儿子,正是这样伟大的母爱,成就了作家史铁生。
张建刚 市作协会员
《我与地坛》的创作灵感,源于作者在个人生命困境中与一片寂静天地的深刻对话;而它的创作妙法,则在于用“以小见大”的景物描写承载哲学思考,并用“平静克制”的叙述来引发读者最深沉的情感。最好的文学,或许就来自于我们最真实的痛苦与彷徨,以及我们在寂静中对生命本身的凝视与思考。当你觉得无话可写时,不妨像史铁生一样,回到你最熟悉、最能与内心对话的那个“地坛”,真诚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赵雪梅 市作协会员
史铁生的一生命运多舛,二十几岁就因病双腿瘫痪,还患上了尿毒症。但他并未被命运击垮,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豁达的态度与命运抗争,在苦难中与自己和解,找回生命的意义。在病痛中,他坚持文学创作,写下很多脍炙人口、充满哲思的佳作。《秋天的怀念》被编入小学课本,《老海棠树》也入选六年级试卷。
薛凤娟 市作协会员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好运设计》,如与通透智者对话。文中以幽默笔触畅想出身优渥、事事顺遂的“完美人生”,实则暗藏反讽——这样的“好运”会消解生命的重量。史铁生戳破了人们对一帆风顺的执念:无苦难淬炼,快乐便显廉价;缺困境打磨,成长便失底色。正如地坛四季枯荣,生命的完整恰在于不完美。文章最动人的,是于解构中重建的生命观:真正的好运,从来不是规避苦难,而是拥有直面苦难的勇气与感知幸福的能力。接纳不完美,珍惜当下每份经历,便是人生最珍贵的好运。
吴育正 市作协会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通过对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感情生活的描写,从“永恒轮回”开始,对轻与重、灵与肉等人生问题进行了剖析。人生之信念,不能托付给媚俗之任性,将杂乱的感情守则视为现实生活的一种甜美快乐又悲凉且折磨,值得深思。萨比娜选择没有责任的游离婚姻生活,却让弗兰咨的命运成为不堪重负的悲剧。作品充满哲思:生命如果没有绝对意义的价值支撑,那就比一羽鸿毛还轻。
李玉珠 市作协会员
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到温暖而忧伤。当史铁生摇着轮椅,看着地坛一草一木四季变化,感受大自然生命的轮回,以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讲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抗争。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体现在字里行间,平凡朴实的文字蕴含深沉厚重的母爱。“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这句话直击我灵魂深处,让我看到母爱的深度与广度。这本书,让我对挫折和苦难有了更为深刻和细腻的理解。史铁生所经历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更是精神上的一次次炼狱。然而,他没有在苦难的深渊中沉沦,而是以一种决绝的姿态与命运抗争。每一次摇着轮椅在地坛的沉思,每一次用笔在纸上艰难地书写,都是他对苦难的宣战。史铁生在困境中挖掘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他的文字如同一束光,穿透了黑暗,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的故事让我明白,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的能力。
任佳佳 市作协会员
通过阅读昆德拉作品的阅读,结自己多年沉淀与思考,我想从两方面解读作品所表达的“轻与重”:一、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传递出作品产生的底层原因,当时的布拉格经受着战后的政治高压,让个体陷入被动生存困境,托马斯、萨宾娜的“轻”是对异化之“重”的被动逃避,与19世纪中期的存在主义思潮共振,传统价值体系崩塌,作者以锐利笔锋叩问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将要何以生存。二、 对当下的启示,作品探讨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终极命题,结合当下“内卷”与“躺平”的现实对立中,他们的本质是被动接受与主动选择的分野。主动之“轻”是简化欲望的清醒,主动之“重”是坚守价值的担当,核心在于人格建构与自我审视,唯有如此,才能在轻与重间找到锚点,也能在不确定的境遇下完成“龙蛇之变”,活出自洽而有价值的人生。
冯爱华 市作协会员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它像一把精准而温柔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每个人心中关于父母之爱、关于愧疚与悔恨。作者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打通了这种情感的隔膜。
这篇文章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天下父母无声而伟大的爱,也照见了我们作为子女的任性与后知后觉。这种酸楚,是人性共通的情感,它提醒着我们爱的珍贵与脆弱,值得我们去反思、去珍惜、去更好地表达。
曹凤兰 市作协会员
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探讨了作者对生命、亲情、死亡等命题的深刻思考。一是史铁生的精神力量。我敬佩史铁生,不仅因其文学成就,更因其在身体残疾的困境中展现出对生命深邃的思考与豁达的态度。二是对亲情的触动与反思。书中描写了母亲坚韧而艰辛的付出,引发了作者对家庭关系的深刻共鸣。三是从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中,感悟到应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四是通过地坛的岁月变迁,史铁生揭示了时间对生命的无情,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顽强。
徐 洋 读书爱好者
主人公托马斯既想忠诚于自己的恋人特蕾莎,又不想失去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自由”;特蕾莎既想依赖托马斯带给她的精神及物质上的享受,又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矛盾。因为“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选择的艰难与不确定性。不必畏惧选择的重量,也无需逃避生活的琐碎。勇敢承担责任,才能让生命更有价值。
李宝臣 读书爱好者
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母亲、伟大儿子和一个伟大的作家。在芳华绽放的年纪突然残疾,而立之年又雪上加霜患上肾衰竭,双重打击任何人都难以承受。但史铁生凭着坚强的毅力与轮椅相伴,与地坛相连,硬是挺了过来。这种意志力令人震撼!他说: 我活着不是为了写作,但写作一定是为了活着,这种开朗豁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高彩霞 读书爱好者
《我与地坛》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读了很受启发。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这三个章节。一个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文字充满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缅怀,也有自责与悔恨、遗憾与醒悟。作者的地坛何尝不是母亲的地坛,儿子有多不幸,母亲就有多痛苦;儿子有多无助,母亲就有多坚强;地坛有多大,母亲的爱就有多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引导我去认真思考生命的轻与重。不管是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相爱与相守,还是弗兰茨和萨比娜的逃避与倾慕,爱情从不是偶然与童话,生活也不是形式与自由,他需要每个人的忠诚、责任、担当与热爱。你可以逃离观实、游戏人生,但你也必须勇敢面对、承担后果,如此,方能让你的一生在轻重之间找到恰好的平衡。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