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39、《金瓶梅》之寄名风波----妒火暗燃下的姓氏隐喻

作者:麓山一闲人 阅读:30 次更新:2025-09-07 举报

第三十九回原题为“西门庆玉皇庙打醮,吴月娘听尼僧说经11300字。主要内容:1)西门庆替王六儿买房子;2)西门庆打醮还愿;3)潘金莲嘲讽官哥儿寄名;4)吴月娘宣经求子。西门庆在道观请道士打醮,且听评书消遣,吴月娘在家中叫尼讲经,又听郁大姐弹唱取乐,前者严肃庄重,后者轻浮随便,绝妙的讽刺。

一、主题故事

玉皇庙吴道官徒弟送礼来,经月娘提醒,西门庆记起还愿的事,于是与其约定初九去打醮还愿。

那日“吴道官身披大红五彩云织法氅,脚穿云根飞舄朱履,手执牙笏,关发文书,登坛召将”,“两边鸣起钟来,铺排引西门庆进坛裏,向三寳案左右两边上香”,隆重给官哥儿寄名。当晚,吴道官派人把“八抬”寄名物品送到西门府,那日也正好是潘金莲生日,于是引发了众女眷七嘴八舌,独有潘金莲说:“银脖项符牌儿…背面缀着他的名字,吴什么元;”接着又说:“大姐姐,道士无礼,怎的把孩子改成他姓了。”后面大家看经疏,上面只有吴、李姓,潘金莲又不忿:“俺们都是刘湛儿鬼(不作数的)比哪个比不出材?哪个不是十月生养的?”接下来孟玉楼抱弄孩子说:“穿着这个小衣服,就是个小道士了。”金莲接过来说说:“什么小道士,倒是好像个小太乙。”月娘觉正色道:“六姐,你这个什么话?当着孩子的面,今后不要这样说。”晚上,吴月娘听两个姑子宣经说佛,五祖投胎正对应吴月娘求子。

简评:寄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变通出家方式,让官哥儿虽身处俗世,却在道观中挂名出家,以祈求菩萨庇佑。官哥儿自幼体弱多病,西门庆此前许愿为其寄名,此番在玉皇庙的仪式更是隆重非常。然而,这场看似庄重的仪式,却因潘金莲的介入而暗潮涌动。

潘金莲是读过书的,连棋童都能认出的字,岂会不识?她故意就官哥儿改姓一事大做文章,表面上为自己和众女眷的姓氏未被写在经疏上而愤愤不平,可暗地里,她是在含沙射影地质疑官哥儿的身世,讽刺其并非西门庆亲生。潘金莲说官哥儿不像道士倒像太乙,更是巧用谐音,直指李瓶儿与蒋竹山(太医)的过往,将心中的嫉妒与怨愤展露无遗。吴月娘深知其话语中的恶意,当即正色斥责,这场闹剧将潘金莲善妒且尖酸刻薄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应元谐音无姻缘,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是作者埋下的一个重要伏笔,更为官哥儿日后的悲剧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后来官哥儿遭潘金莲雪狮子抓咬而死,此刻的名字隐喻,早已预示了这一悲惨结局,不得不让人惊叹作者精妙的伏笔技巧。在这一情节背后,是封建大宅内复杂的妻妾争斗及人性阴暗面的真实写照,更是《金瓶梅》独特的文学魅力所在。

张竹坡说:“篇末偏于道家法事之后,又撰一段佛事,使王姑子彰明较著,谈一回野孤禅,与上文道事相映成趣也。然而三十二祖投胎,又明为孝哥预描一影。则孝哥生几露,而西门死几发矣。”张竹坡对文本的批注,常常将前后情节勾连,虽对于未读完或未深入阅读的人来说,孝哥生”“西门死的关联不易察觉,但却从侧面印证了吴月娘求子的情节,也为故事后续的发展埋下了更深层次的线索。这种前后呼应的解读,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良苦用心,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深意。

二、精彩分享

1、只言片语

1)闲人曰:西门庆醮愿,吴道官用尽心思,吴月娘听经书,两姑子竭力逢迎;只是,官哥儿无姻缘,潘金莲白嫉妒。此回可谓一宠(买房)、二妒、三好佛。

2)文龙批曰:“此回打醮,为官哥儿长生也。吾谓祈官哥儿生,不如咒金莲之死,金莲死,或犹可以生。”

2、语言解读

1)陈经济脱口而出一声花大舅,恼了潘金莲,质问他“是哪门子亲戚?经济道:“五娘,你老人家乡裏姐姐嫁郑恩——睁着个眼儿,闭着个眼儿罢”。

“郑恩”是《打瓜园》中的人物,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相貌奇丑,却娶了美貌的陶三春为妻,陶三春是看瓜女,故称乡里姐姐。陈经济意在让潘金莲对花大舅这一不合情理的称呼不必深究

2潘金莲说:“贾瞎子传操──干起了个五更!隔墙掠肝肠──死心塌地,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了!

 贾瞎子传操本就是瞎忙,干起五更强调白白早起、徒劳无功”;隔墙掠肝肠”的核心是肝肠(象征心)被扔到隔墙那边,意为心已完全归属对方,坚定不动摇,即死心塌地谐音,兜肚带子断则无绊,即没得盼头。三个歇后语层层递进,从徒劳瞎忙心已定型再到彻底无盼,确实是潘金莲对官哥、李瓶儿的诅咒与嘲笑。

3、片段细品----玉皇庙

西门庆骑大白马--前呼后拥至玉皇庙山门前下马,睁眼观看,果然好座庙宇:

青松郁郁,翠柏森森七间大殿,中悬敕额金书;两庑长廊,彩画天神帅将----

由正门入,见头一座流星门上,七尺高朱红牌,架列着两行门对---大书:“黄道天开,祥启九天之阊阖,迓金舆翠盖以延恩;玄坛日丽,光临万圣之旙幢,诵寳笈瑶章而阐化。”

到了宝殿上,悬着二十四斋题----两边一联----

进入檀中香案前,洗手后才见到“生的魁伟身材”的主持吴道官。叙礼被请去外方丈三间厂厅,名曰松鹤轩,多是朱红亮隔----;西门庆看四面粉墙---,左壁挂黄鹤楼白日飞升,右壁悬洞庭湖三番渡过---正面有两副吊屏,草书一联:引两袖清风舞鹤,对一方明月谈经。

评点:玉皇庙的描写都是通过西门庆的视角来完成的,首先在寺庙外面看整个轮廓,正门内看对联,宝殿上看斋题和对联,香案前见到吴道官,再被请去松鹤轩又看吊屏,把一个气势恢宏的庙宇展现读者眼帘。张竹坡说:“玉皇庙,两番描写,俱是热闹时候。即后文荐亡,亦是热闹之时,特特与永福寺对照也,看他平空撰出两付对联,一个疏头,却使玉皇庙是真庙,吴道官、西门庆等俱是活人。妙绝之笔。” 《金瓶梅》专门的环境描写不多,此为佳篇,只是有一点不解:全书对与西门府外表竟然没有任何的描写?

三、一家之言

1繁简之间见匠心:词话本与绣像本的文本博弈

在《金瓶梅》的版本流变中,词话本与绣像本的文本差异恰似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学博弈。此回,词话本洋洋洒洒 11300 字,绣像本8840 ,二者在内容取舍与叙事架构上的分野,折射出不同的文学审美与创作理念。

其一,词话本中吴道官翻阅文书、经文的冗长描写和细节的铺陈,虽展现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却因过于琐碎拖沓,使叙事节奏陷入停滞;绣像本以共有百八九十道甚是齐整详细一笔带过,既保留关键信息,又让行文更加流畅紧凑。其二,词话本里大师傅说佛法、王姑子念经的情节,因与本回核心叙事关联松散,在绣像本中被彻底删除,这种删改并非简单的文字削减,而是对文本叙事焦点的精准把控 —— 剔除冗余枝蔓,让故事围绕核心事件展开,契合文贵简洁的创作原则,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值得玩味的是绣像本标题寄法名官哥穿道服,散生日敬济拜冤家的设置。陈经济在本回的出场篇幅虽短,但其与潘金莲的纠葛却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绣像本将这一情节写入标题,实则是以小见大,通过陈经济与潘金莲这对冤家的微妙关系,暗示后续故事中复杂的人物情感与利益冲突,为全书埋下伏笔。这种标题设置不仅提升了本回的戏剧性,更在宏观层面构建起叙事的张力,使看似平淡的日常场景暗含汹涌的情感暗流。

词话本与绣像本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学创作中的辩证统一。词话本以其丰富的细节还原市井百态,展现出原生态的文学风貌;绣像本则通过精心删改与标题设计,强化叙事节奏与主题表达,凸显文学的精炼之美。二者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金瓶梅》复杂而多元的文学魅力。

2、一天三事织恩怨:《金瓶梅》正月初九的命运交响曲

正月初九这一天关联诸多事件,宛如丝线般交织缠绕,勾勒出人物间微妙的情感冲突与命运纠葛,蕴含着深厚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寓意。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又是潘金莲生日,此回西门庆选择这个日子到玉皇庙打醮与官哥儿寄名,显然就完全淡化了潘金莲的生日,由此潘金莲醋意更浓,歹心更重,于是就有了“吴什么元、改姓、太乙”的说法,实是对李瓶儿、官哥儿的影射,加上打醮的经书上只有吴月娘和李瓶儿的名字,潘金莲就更加反复挑事。

玉皇大帝生日无法改变,但潘金莲的生日却是作者从开篇就已经谋划了的,那么这里隐含的信息是:玉皇大帝非凡人不可忤逆,潘金莲的妒忌、阴险、恶毒也是无人可及的。将玉皇大帝生日、潘金莲生日、官哥儿寄名安排在同一天,这一巧妙的情节设置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与张力,这种巧合并非是简单的偶然,而是作者精心编织的叙事网络,通过将不同人物的重要事件压缩在同一时间节点,促使矛盾冲突集中爆发,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风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在利益、嫉妒与欲望面前的扭曲与挣扎。

通过正月初九这一天发生的事件,潘金莲从生日被冷落时的醋意大发,到对李瓶儿母子的恶意影射,再到因经上无名而加剧的怨恨,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画笔,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其复杂而扭曲的性格特征。这一情节背后,实则隐喻在西门府这个小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男性的宠爱与认可,她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与地位,不惜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潘金莲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作者通过对这一情节的细腻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使《金瓶梅》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市井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作。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