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青春 ——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陈义生老师
不老的青春 ——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陈义生老师
作者:周国顺
四十余载前,我于小学四年级修业期满,依惯例本应顺遂升级,开春返校便要开启五年级的学业旅程。然而,不知因何缘故,该学期陡然延长了半年之久,直至夏日来临,才宣告一个学年的终结。也正是从那一年起,学年的起讫时间被重新划定,由原本跨年的春季起始,变更为从前一年的秋季开篇,至次年夏季收尾。
彼时的我,不过十岁上下,尚处懵懂年少之时。自启蒙入学,便一直在洞坎上小学就读,而在这延长的特殊学期里,我转学至白果坝初中的附属小学继续学业。踏入白果坝中学的校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 陈义生老师。他不仅成为了我的班主任,更是在往后的岁月里,化作激励我不断奋进、挖掘自身潜力的人生导师。忆起初见陈老师的情景,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般词句,那时的他,恰似意气风发的周瑜,周身洋溢着蓬勃朝气与无限活力,一举一动皆散发着独特魅力,瞬间便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
陈老师主要负责教授我们体育课程。在他的体育课上,操场成了我们尽情挥洒汗水与激情的欢乐天地。他悉心指导我们打篮球、打乒乓球,传授我们投篮的精准技巧、握拍的正确姿势以及击球的巧妙发力方式;还教会我们如何在跳高横杆前助跑、起跳,实现身姿的轻盈跨越,以及在跳远沙坑前全力冲刺、纵身一跃,留下飞扬的青春痕迹。更为特别的是,他时常带领我们奔赴野外,开展别开生面的军事演练活动。我们手持树枝精心扎制的 “伪装帽”,庄重地佩戴在头上,瞬间化身英姿飒爽的 “小战士”。随着陈老师一声令下,时而紧急集合,大家迅速整队,动作敏捷、秩序井然;时而分散隐蔽,同学们各自施展 “伪装术”,巧妙地藏身于草丛、树林之中,力求不被发现;甚至还需按照指令,卧倒在附近的水沟里,用清水浸湿手绢,紧紧捂住口鼻,模拟应对毒气袭击的场景。在他精心设计的体育课里,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过得飞快,每一次下课铃声响起,我们都意犹未尽,满心期待着下一次体育课的早日到来。
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陈老师也带领我们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他组织我们排练样板戏,在其中,他亲自上阵,饰演杨子荣、李玉和等经典英雄角色。舞台上的他,唱功扎实、嗓音嘹亮,每一句唱词都饱含深情、韵味十足;舞姿矫健、动作利落,一招一式尽显英雄气概;再配上精心准备的扮相,英气逼人,丝毫不逊色于银幕上那些声名远扬的专业演员。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我们全体同学也沉浸在样板戏的艺术魅力之中,激情澎湃,满心欢喜,仿佛也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深刻领悟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与伟大精神。
在文革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反潮流、反师道尊严的思潮盛行,学习张铁生交白卷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教学秩序陷入混乱,正规教科书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力推行的开门办学模式。于是,我们时常前往山坡田间,亲手播种洋芋、玉米,参与农作物的种植与培育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或是前往附近生产队,投身于水田革命,协助开沟放水,打造样板田,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陈老师自然也是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带领我们将这些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然而,当回归教室,开启课堂教学时,陈老师却展现出与其他老师截然不同的一面。他并未随波逐流,简单地让学生读读报纸、背诵毛主席语录便敷衍了事,而是凭借着自己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四处搜罗各类优质文章,不辞辛劳地油印出来,分发给我们。在课堂上,他全情投入,有板有眼地讲解每一篇文章,从字词的含义、语句的赏析,到文章结构的剖析、主题思想的挖掘,无一不细致入微。课后,他还会精心为我们布置许多作业,对我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极为重视,不仅要求我们认真书写、独立思考,更会逐一批阅、精心修改。每当发现我们作业中的错别字,他会毫不犹豫地用红笔圈出,然后在一旁工工整整地写下正确的字形,并耐心地让我们跟着抄写几遍,加深记忆。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仿佛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次批改作业,都能精准捕捉到我们作业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不错”“有进步”“较好”“很好”,这些充满激励的评语,成为了我们作业本上的常客,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在学习了毛主席的一首诗词后,陈老师布置了一次作业,我满怀感慨,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页多纸,尽管内容略显稚嫩,但陈老师给予我的评语是 “好,肚里有货,继续发扬”。这句评语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彼时的学习之路,让我兴奋不已,在往后的许多天里,都沉浸在这份被认可的喜悦之中,学习的劲头愈发高涨。
在那段难忘的学习时光里,我们每日都满心期待着陈老师的课程,期待他布置新颖有趣的作业,更期待第二天作业本发下来的那一刻,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传阅陈老师留下的点评,分享着彼此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喜悦。不仅如此,陈老师还会针对我们的作文,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会挑选出优秀的作文以及有明显进步的作文,拿到讲台上,充满激情地读给全班同学听,在朗读过程中,还会适时地进行点评与讲解,让我们明白这些作文的优点所在,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他常对我们说,在我们这个班级里,每一位同学都独具潜力,皆是了不起的 “小写家”,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未来必将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为了激励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行,陈老师还独具匠心地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巍峨高山,将马克思的名言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工工整整地写在山上,时刻提醒我们学习之路充满艰辛,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在高山旁边,他又精心绘制了一些阶梯,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依据学分高低、进步幅度大小,依次排列在阶梯之上,并会根据我们的学习动态,定期更新排名。这种独特的激励方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与进步轨迹,激发了我们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促使我们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阶梯迈进。
陈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也有着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深知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因此鼓励我们多写多练,培养写作的习惯与语感。同时,他更注重引导我们学会阅读文章,教导我们如何自主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文章的开篇布局、情节发展,到结尾的收束呼应,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拆解与剖析。有一次,他给我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却别出心裁地要求我们不要急于撰写完整的作文,而是先将写作思路清晰地梳理出来。具体而言,要明确阐述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准备分几个段落展开论述,每个段落的主题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寻找有力的论点与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还要详细列举出计划运用哪些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手法的选择、结构布局的设计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我们逐渐掌握了写作的底层逻辑与方法技巧,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回首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尽管文化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冲击与破坏,许多人认为那是荒芜了一代人的时期,但在陈老师悉心教导我们的那两年里,我们却如海绵吸水般,学到了诸多宝贵的知识与人生道理。我们从他身上,不仅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养分,更学到了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生活的积极热情,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那时的我们,并不知晓陈老师自身的艰难处境。实际上,他仅仅是一位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民办老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活条件艰苦,还需依靠挣 “工分” 来维持生计。然而,即便身处如此困境,他却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习氛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昂扬奋进的劲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倒 “四人帮” 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国家迎来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前行的道路,陈老师也深受鼓舞,跃跃欲试,满心期待着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然而,由于当时政策的限制,他只能参加成人考试,报考成人大专,无法报考中专。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心中,陈老师学识渊博、教学能力出众,考上大学对他而言本应是十拿九稳之事。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他仅有初中文化基础,且还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教育资源匮乏、教学秩序混乱的时期积累的知识,最终在高考中遗憾落选。但陈老师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并未因此而气馁消沉。在教学之余,他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闲暇时间,如饥似渴地自学各类知识,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们升入高中之际,陈老师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不懈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坚持与奋斗的力量,成为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光辉榜样。
而我在参加高考时,却未能如愿以偿,不幸名落孙山。那一刻,失落与自卑如同潮水般将我彻底淹没,那段时间里,我意志消沉,甚至羞于与陈老师联系,害怕面对他关切的目光。后来,我听闻陈老师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我们的母校 —— 白果坝初中任教,继续在教育一线发光发热。凭借着他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始终如一的激情与热忱,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自己也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尽管岁月流转,陈老师在教育事业上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始终保持着昂扬奋进的姿态,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传奇。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几十年的光阴悄然流逝。如今,陈老师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三尺讲台,开始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然而,岁月似乎格外眷顾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他依然身姿矫健,步履轻快,眼神中闪烁着睿智与活力;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在闲暇时光里,他热衷于各类文体活动,打球、下棋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紧跟时代步伐,学会了上网,玩起了 QQ,甚至还拿起笔,撰写文章,在网络世界里继续展现自己的才华与风采。也正因如此,我们这些曾经的学生,得以通过 QQ 这一便捷的社交平台,与陈老师重新建立联系,续写那段珍贵的师生情谊。在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后面,几乎都能看到陈老师留下的精彩点评,他的点评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既精准地指出了文章的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的一些文友在看到陈老师的点评后,也对他的深厚学识与独到见解赞不绝口,纷纷表示羡慕我能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甚至还有些嫉妒我与陈老师之间这份跨越时空的深厚师生缘。
在我心中,陈老师永远是那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热忱似火的人。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成为我学习的永恒高标。我衷心祈愿陈老师,如同那屹立于南山之巅的不老松,岁月流转,青春永驻;愿他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享受生活的美好,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欢乐,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上一篇: 抵御紫外线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