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和城市建筑的完美组合 ---————读吴建华《旬河廊桥赋》随笔
在我的家乡旬阳,有一湾灵动的旬河,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环绕着这座小城,向世人勾勒出独特的太极地貌。而在这盈盈流水之上,旬河廊桥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如诗的画卷之中。但更为这座廊桥增添神韵的,便是旬阳籍作家吴建华先生那篇意境深远的,雕塑在廊桥中段的《旬河廊桥赋》。
“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每当夜幕降临,旬河两岸灯火辉煌,廊桥在灯光的映照下,就像一条巨龙横卧于旬河水面。而《旬河廊桥赋》的开篇,更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乙巳芒种,华灯初上,余独登廊桥”,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在芒种时节的夜晚,独自漫步于廊桥之上,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聆听着河水的潺潺流淌。
作者在《旬河廊桥赋》中,以自己与仙者对话交流的方式,将廊桥的饮食文化与太极之道巧妙融合:“五行入馔,炖的是阴阳和合;六爻佐味,品的是吉凶不惑。七星茶盏照今古,八卦八珍汇方圆,此非饮食,乃太极之道也”,这不仅是对廊桥美食的赞美,更是对旬阳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深刻挖掘。在廊桥的美食铺子里,人们品尝的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感悟。每一道菜品都仿佛承载着古老的智慧,让人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滋养。
随着夜色渐浓,《旬河廊桥赋》中的描写更是将廊桥的美推向了高潮。“桥上车轮碾过星芒,桥下渔歌揉碎月影。灯火阑珊处,有人凭栏叹流水,有人对坐话桑麻,人影绰约间,恍见古今重叠,斯桥非桥,实乃渡心之舟也”,在这光影交织的世界里,廊桥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车轮与星芒的碰撞,渔歌与月影的交融,让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穿梭中,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生活的美好。而那些凭栏叹流水、对坐话桑麻的人们,他们的身影构成了廊桥独特的人文景观。廊桥不再仅仅是一座交通建筑,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之所,是一座能让人忘却烦恼、洗涤心灵的“渡心之舟”。
“盖渡人者必先自渡,渡己者方能渡人,若心有迷障,纵有千桥万路,终是困守围城;若灵台清明,虽独木亦能通津”,这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是《旬河廊桥赋》的灵魂所在。它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面对繁华喧嚣还是困境挫折,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心灵。廊桥作为实体的桥梁,能够跨越河流,连接两岸;而在精神层面,它也象征着一种指引,引导我们跨越心灵的障碍,走向光明与希望。
《旬河廊桥赋》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奥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旬河廊桥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了旬阳这座小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延续。每当我们踏上旬河廊桥,品读这篇赋文,仿佛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触摸到岁月的痕迹,在这一方天地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
读完《旬河廊桥赋》,我感觉作者从写作的方法和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创作完成。尽其所能的再现了历史人物和和现代人物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一是媒介沟通创作手法。作者借助具有特殊意义的旬河廊桥,作为与读者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创作出《旬河廊桥赋》,让读者读完《旬河廊桥赋》全文,并在身临廊桥时感应到古人残留的记忆或信息,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
二是意识流创作手法。作者在创作《旬河廊桥赋》时,以现代人的意识流动来展现与古人的交流,让现代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思绪不受控制地飘到古代,与古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方法是依赖文字对人物心理和意识的描写。例如:“乙巳芒种,华灯初上,余独登廊桥。忽见一仙者,衣裁云霞为袂,绿裙曳地生烟;扇引明月入怀,清气袭人欲醉。笑指廊下灯火,谓余曰:‘君看这五行入馔,炖的是阴阳和合;六爻佐味,品的是吉凶不惑。七星茶盏照今古,八卦八珍汇方圆,此非饮食,乃太极之道也。’”
三是梦境或幻想创作手法。作者在《旬河廊桥赋》里设定了现代人物在梦境中穿越到古代,与古人直接对话交流;或者古人的灵魂、意识进入到现代人的梦境里的变手法。例如:“遥想有明一代,先民背井离乡,涉足旬阳,山大人稀,脚踏手指,占山为王;每逢年节思亲,便聚族而餐,中置太极锅,调和五行味,各家献菜蔬,汇作八卦汤,八凉八热见方圆,八荤八素藏乾坤,一席八大件,半是乡愁半是暖,此诚太极人,共享太极之魂也。”
四是平行蒙太奇创作手法。作者将古人生活场景和现代人的场景交替写出,营造出两者在不同时空却仿佛有交流互动的感觉。例如:“仙者抚扇而笑:‘世人谓我玄妙,不知玄妙在人间。君看:廊上人潮,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桥下渔火,明明灭灭尽是心灯。’余闻之悚然,忽忆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又叹渊明‘心远地自偏’——原来真逍遥,不在山水清寂处,而在酒肆茶坊烟火间。”
五是对比蒙太奇创作手法。作者在写作时通过现代人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行为、观念等的对比组接,体现出跨越时空的“交流”碰撞。例如:“余居旬阳六十春秋,从青丝至微霜,曾逐浮名于市井,亦困俗务于樊笼。今立桥端,看旬水流逝,方悟‘旬’字含义,暗藏阴阳妙理:三旬成月,十日为旬,单日为阳,双日为阴,白昼黑夜轮替,恰似太极双鱼,首尾相衔,旬乃太极也。昔者,‘河出图,洛出书’;今者,旬水环抱太极城,天地垂象兆人文!”
在此,我用嵌入式诵读方法,谈谈自己对《旬河廊桥赋》读后感:
在乙巳年芒种这一颇具时节特色的夜晚,夜幕刚刚降临陕南山城旬阳,初上的华灯灯光便柔和的洒在旬阳大地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作者独自一人缓缓登上了旬河廊桥。就在此时,他突然见到一位仿若从仙境而来的仙者。这位仙者身着的衣裳,好似是用天边绚烂的云霞精心裁剪而成衣袖,那翠绿的裙裾拖曳在地上,仿佛升腾起袅袅的烟雾,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手中轻摇的扇子,好像将皎洁的明月都引入了怀中。
仙者手中扇子搧动间,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陶醉其中。仙者面带微笑,手指向廊桥之下那璀璨的灯火,用温和而富有深意的语气对作者说道:“饮食并非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其中巧妙地融入了五行、六爻、七星、八卦等元素。炖菜时讲究阴阳和合,品味美食时能让人对吉凶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其中蕴含着太极之道的深刻哲理,体现了饮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紧密融合。”
不一会儿,夜色逐渐深沉,黑暗将旬阳大地笼罩。廊桥上,一辆辆汽车缓缓驶过,车轮仿佛碾碎了地上闪烁的星芒;桥下,传来悠扬的旬阳民歌《兰草花》,歌声在水面上飘荡,仿佛将月影都揉碎了。在那灯火阑珊的地方,有的人独自凭靠着栏杆,望着潺潺流淌的河水,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有的人则相对而坐,悠闲地谈论着家长里短,生活气息浓厚。在这些绰约的人影之间,过去与现在的画面仿佛重叠在了一起,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幻觉。
我的感言:这座廊桥不仅仅是一座供人通行的建筑,它更像是一艘能够渡人心灵的舟船。它承载着旬阳人的情感和思绪,让旬阳人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作者在旬阳已经生活了整整六十个春秋,从当初的青丝少年逐渐变成了如今两鬓微霜的老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曾经在繁华的市井中追逐浮名,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也曾经被世俗的事务所困扰,如同被困在樊笼中的鸟儿,失去了自由。如今,他独自站立在桥的一端,静静地看着旬河的水潺潺流逝,心中不禁有所感悟。他开始思考“旬”字的含义,发现其中暗藏着阴阳的妙理:三旬组成一个月,每十日为一旬,单日属阳,双日属阴,白昼与黑夜交替轮回,就像太极图中的双鱼一样,首尾相连,循环不息。
“旬”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更蕴含着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它象征着自然的规律和变化,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把握阴阳平衡。
遥想明朝时期,许多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了旬阳这片土地。当时这里山大人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脚踏手指,划分土地,占山为王,开始了新的生活。每当年节来临,他们思念远方的亲人,便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聚餐。在聚餐的中间,会放置一口太极锅,大家各自拿出自家的菜蔬,共同烹饪出一道道美食。这些菜肴种类丰富,有八凉八热,呈现出方圆之态;有八荤八素,蕴含着乾坤之理。这一席丰盛的八大件,不仅仅是一顿美味的佳肴,更是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恋。这顿聚餐体现了旬阳人共享太极之魂的精神。大家在聚餐的过程中,相互分享,相互关爱,共同传承和弘扬了太极文化中和谐、包容的理念。
这座廊桥的建筑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它的弧拱形状如同弯弯的钩子,虽然看起来沉稳而内敛,但却能够在沉潜中承载万钧的重量;游廊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在缥缈之间串联起了虚实的空间。
桥下清澈的流水奔腾不息,这是“有”的体现,它见证了舟楫往来的繁荣景象;而凌空的斗拱则代表着“无”,它仿佛能够吸纳风云的聚散,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桥体的形状好似一张巨大的弓,它的存在射穿了千年以来的水隔;廊檐如同鸟儿的翅膀,轻轻地托起了百代人的心愿和期望。
桥的上面,每一处装饰都仿佛蕴含着诗魂词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桥的下面,碧波倒映着明月,鱼儿在水中穿梭,龙的形象仿佛在水中吞吐,这一切都暗藏着易理的玄机。
廊桥的建筑特色体现了“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廊桥独特的魅力。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追溯到远古时期,《周易》将变化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太极理论编织起了宇宙的网络,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旬河廊桥就像文明长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桥拱如同明亮的月亮,照亮了家乡旬阳的山河文脉,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廊柱就像粗壮的椽笔,书写着五千载的哲学思想,传承着古老的智慧。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旬河廊桥上汇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太极文化舞台,共同谱写着阴阳变奏曲。
仙者轻轻抚动手中的扇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作者说道:“世人常常认为我所代表的事物玄妙难懂,却不知道这种玄妙其实就存在于人间的日常生活中。你看,廊桥上的人潮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为了利益而奔波忙碌;桥下灯光的倒影闪闪烁烁,那每一盏灯火都像是人们心中的明灯。”作者听了仙者的话,心中不禁悚然一惊,突然想起了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诗句,又感叹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超凡境界。
我的感言:真正的逍遥并非是远离尘世,隐居在山水清寂的地方。而是能够在热闹的酒肆茶坊、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在金钱的往来中,我们可以看到易理的体现;在鼎镬汤沸的烹饪过程中,蕴含着阴阳的变化;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隐藏着利德的观念;迎来送往之间,展现出包容的心态。这座廊桥看似普通,却像是一面能够映照人心的镜子;繁华的景象不断重复,但它却成为了人们悟道的舟船。
旬河廊桥的桥拱承载着众多商人的往来和货物的运输,象征着商业的繁荣;廊檐则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人,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商道就像流动的旬河水,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而廊桥所处的环境又仿佛是一个仙境,沉静而祥和。在廊桥这个地方,商业活动与精神修行并不矛盾,无论是经卷的研读还是贩夫走卒的劳作,都能够相互促进。在权衡铢两的过程中,这种商业活动对旬阳的人民持家过日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让人们学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的感言:旬河廊桥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又体现了包容的精神。在商业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追求物质的利益,还能够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收获。这种经世致用的处世哲学,提醒人们要在商业活动中保持道德和智慧,做到商修共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家乡旬阳浓郁的地域文化深厚底蕴与旬河廊桥这一宏伟城市建筑的有缘相遇,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便就此拉开帷幕。旬阳这座城市,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地,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舞台。地域文化的精髓融入旬河廊桥建筑细节,无一不展现出旬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辉映,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辉煌,成为了时代的不朽丰碑。
完稿于2025年7月3日至8日
评论[0条]
更多>